- 曹代勇;郭爱军;陈利敏;李焕同;刘亢;谭节庆;
中国成煤盆地类型多样、后期改造强烈,绝大多数成煤盆地已遭受破坏解体,煤系现今分布范围与原型盆地相去甚远。针对中国煤田构造的上述特点,以成煤盆地研究为基础,建立了成煤盆地原型综合分类方案,划分了我国主要成煤期的成煤盆地类型。采用赋煤构造单元的概念表征现今煤系赋存特点,认为煤田构造格局的形成和演化就是成煤盆地原型经历不同程度改造,形成现今各类赋煤单元的过程。晚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四大构造旋回,多期性质、方向、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使各成煤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成煤盆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改造,原型盆地分解破坏、叠合反转,煤系发生变形、变位、变质作用,形成不同级别和不同构造属性的赋煤构造单元,由此决定了煤炭资源的现今赋存状态。
2016年01期 v.44;No.253 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阅读次数:111 ]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22 ] - 张爱华;陶明信;刘朋阳;陈祥瑞;李丹丹;
综述了煤中氮的赋存状态与氮含量的分布特征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煤中的氮几乎全部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其赋存状态主要有4种类型:吡咯型氮(N-5)、吡啶型氮(N-6)、季氮(N-Q)和氮氧化物(N-X),且这四种含氮官能团的分配比例受煤阶和煤热解程度的影响。煤中氮的质量分数一般在0.5%~2.5%,其变化与煤级、成煤期、沉积环境、原始成煤植物、煤岩组成及岩浆侵入等因素有关。目前有关影响氮含量变化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氮的含量与煤级的关系上,并认为氮的含量随煤级升高而增大,但在煤化作用后期迅速降低。有关氮的研究可丰富煤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并为煤的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2016年01期 v.44;No.253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阅读次数:71 ]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29 ] - 江林华;姜家钰;谢向向;
为探讨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的对应关系,应用Langmuir方程,分析总结了吸附常数测值的影响因素,初步阐述了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相关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研究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常数测试受吸附时间、压力点设置、温度和水分含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利用修正的Langmuir方程换算的瓦斯含量或瓦斯压力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关,在低煤级阶段表现为高压低含量特点,而高煤级阶段正好相反,瓦斯压力0.74 MPa和瓦斯含量8 m3/t只有在贫煤阶段才近似一致。建议综合考虑地质构造和构造煤发育情况,以实测瓦斯压力为主要依据,针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矿井制定合理的突出预测指标。
2016年01期 v.44;No.253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阅读次数:111 ]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17 ] - 方家虎;李志;张洋;吴小军;王浩杰;吕鋆伟;
为提高芦岭煤矿8煤层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综合评价的准确性,在对其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遴选了断层密度、断层强度、断层走向影响指数和褶皱平面变形系数4个评价指标,采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了芦岭煤矿8煤层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定量评价结果图,划分了构造简单、构造中等、构造复杂和构造极复杂4类构造复杂程度等级。经对比,评价结果与煤矿实际揭露情况基本一致,证明了评价的合理性,为备采区Ⅲ一采区8煤层的采掘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6年01期 v.44;No.253 22-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6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19 ] - 王乔;窦延宝;石立华;陈龙;张博;
煤田钻孔综合成果的整理、统计计算,是柱状图绘制、煤层对比和储量计算的重要基础工作。传统的整理工作虽然已经借助于Excel,但是手动处理耗时耗力。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应用VBA语言开发了一个钻孔综合成果整理程序,并把它应用于贵州省赫章县结构勘查区煤炭勘探项目中。应用证明,该程序比传统的手动处理省时省力,准确度高。
2016年01期 v.44;No.253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阅读次数:163 ]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0 ]
- 魏迎春;张强;王安民;任会康;袁远;曹代勇;
煤系水矿化度是影响低煤阶煤层气生成、运移和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为研究区,把研究区划分为8个水文地质单元,分析了研究区煤系水矿化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对产甲烷菌生存的影响。以1 000 m埋深为例,估算了各个水文地质单元内煤系水的甲烷溶解度,据此分析评价了各水文地质单元溶解运移甲烷的能力。通过煤系水的矿化度分布、氯离子浓度和区域地质构造形态分析,综合判断区域内煤系水的大致流向。以准南地区硫磺沟水文地质单元为例,探讨了矿化度与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矿化度分布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征。后峡水文地质单元、玛纳斯河–呼图壁河水文地质单元的南部、硫磺沟水文地质单元的南端和阜康水文地质单元的西部地区矿化度有利于产甲烷菌的生存和产气。后峡水文地质单元溶解运移甲烷能力最强。地下水的流向大致由南向北,地表水的径流会使地下水流向发生偏转。指出了硫磺沟水文地质单元内高矿化度中心和低水位的汇水洼地是低煤阶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地区。
2016年01期 v.44;No.253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阅读次数:136 ]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51 ] - 杨延辉;孟召平;张纪星;
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关键地质因素,在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如何降低或避免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对渗透性的影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通过不同应力下煤储层渗透性试验,研究了有效应力作用下煤储层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在对已有应力敏感性评价参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应力敏感性系数S1与S2,揭示了有效应力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按负指数函数规律降低,在煤层气开发中煤储层表现出明显的应力敏感性;试验煤样应力敏感回归系数a为0.099~0.115 MPa–1,平均为0.108 MPa–1,应力敏感性系数S1为0.383~0.436,平均为0.414,应力敏感性系数S2为0.572~0.666,平均0.625;应力敏感性系数S1与S2具有整体性与唯一性,可以结合应力敏感回归系数a进行煤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评价。
2016年01期 v.44;No.253 38-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阅读次数:93 ]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3 ] - 许耀波;
从实际资料入手,深入分析煤层气水平井煤粉形成原因、煤粉产出规律及防治煤粉措施。分析结果表明:井壁原始应力状态改变、煤岩物质成分及组成、钻具的碾磨作用和钻遇煤层段井眼轨迹弯曲大煤层局部受到钻具挤压以及排采工作制度改变使降液速率变化大等是影响煤层气水平井煤粉形成的主要原因;黏土矿物是煤粉的主要来源,且黏土矿物含量越高,煤层出粉的可能性越大;排采早期产出的煤粉颗粒直径在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之间,粒径变化明显,表明排采早期产生的煤粉以钻具碾磨和井壁原始应力状态改变形成为主,排采后期产出的煤粉颗粒直径主要在几十微米左右,粒径分布相对均匀,表明排采后期产生的煤粉以煤层煤岩物质成分组成和排采工作制度变化影响形成为主;加强水平段循环清洗工作,优化合理的筛管缝隙尺寸、筛管直径、筛管长度等综合工艺技术,优选合适的排煤粉设备、制定合理的控煤粉排采制度等是煤层气水平井煤粉防治的主要措施。
2016年01期 v.44;No.253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阅读次数:75 ]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14 ] - 谢诗章;许浩;汤达祯;高丽军;
利用统计分析、数值模拟手段将煤层气储层按照日产水量的多少分为四种类型,即:日产水量在1 m3以下的为特低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1~5 m3的为低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5~20 m3的为中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20 m3以上的为高产水煤层气储层。深入分析了煤层气储层高产水、低产水的成因,发现含水层富水性与构造条件以及压裂措施是煤层气储层高产水的主要控制因素,煤层气储层物性是煤层气储层低产水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排采模式等也间接影响着煤层气储层的产水量。进一步给出了产气量不理想情况下的高产水、特低产水煤层气储层的开发建议。
2016年01期 v.44;No.253 47-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9K] [阅读次数:76 ]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20 ] - 张双斌;苏现波;郭红玉;
针对我国600 m以深煤层气井采用石英砂支撑剂和活性水压裂液,难以取得商业化开发价值产气量的现状,运用FCES-100裂缝导流能力评价仪,分别测试了石英砂、陶粒和覆膜酸枣仁在不同闭合压力下的导流能力,统计了支撑剂的破碎率,并通过扫描电镜观测支撑剂的圆度和球度。实验结果表明:闭合压力小于15 MPa时,陶粒、石英砂和覆膜酸枣仁均有良好的导流能力;当闭合压力为15~25 MPa时,陶粒和覆膜酸枣仁的导流能力相对较高;当闭合压力大于25 MPa时,只有陶粒保持相对较高的导流能力。在煤层气井水力压裂设计时,可根据煤层埋深选择水力压裂支撑剂。若煤层埋深小于600 m,选用石英砂支撑剂;若煤层埋深介于600~1 000 m,采用木质支撑剂(覆膜酸枣仁)或陶粒;若煤层埋深大于1 000 m,建议用陶粒支撑剂。
2016年01期 v.44;No.253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5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11 ] - 吕玉民;梁建设;柳迎红;王存武;高印军;朱学申;郭广山;
为克服煤层气有利区评价中参数难以取全、取准的问题,综合利用测井信息与测试数据,建立了一个由2个二级评价参数(资源条件和开发条件)、8个三级评价参数和2个四级评价参数构成的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通过该模型,利用测井信息拟合预测各项评价参数,对山西寿阳地区3号、9号和15号煤层气单采与合采下有利区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单层开发时,3号煤层整体较有利,9号煤层较为不利,15号煤层适中;合层开发时,(3+15)号煤层合采最为有利,而(3+9)号煤层合采最为不利。不论单采还是合采,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有利区集中在北部,这与目前该区近1年的试采现状吻合。
2016年01期 v.44;No.253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5K] [阅读次数:88 ]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19 ]
- 许光泉;孙丰英;刘丽红;李佩全;汪敏华;刘满才;
针对深埋矿山开采岩溶通道的突水致灾问题,依据近年淮南潘谢矿区揭露资料,讨论了该区岩溶类"地质异常体"特征;在分析宏观地质背景基础上,从沉积史、构造史、古岩溶发育史及地下水流作用等方面追踪其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古地貌与矿区不同深度放水试验水文地质特征,间接分析深埋条件下的古岩溶信息,并预测潘谢矿区岩溶类"地质异常体"分布位置,从而为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灰岩水害防治提供参考。
2016年01期 v.44;No.253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阅读次数:106 ]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19 ] - 于雯琪;钱家忠;马雷;赵卫东;周小平;
为解决谢桥矿13-1煤层顶板突水评价难题,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主控因素数据进行采集及归一化处理,建立子专题图层。然后运用AHP方法确定各主控因素的权重比例,在此基础上将各个主控因素进行无量纲处理后按照权重进行复合叠置,提出煤层顶板突水危险性的分区方案。将顶板已有出(突)水数据与分区结果比较,结果表明,线性脆弱性指数法可以客观、定量、准确的评价煤层顶板突水危险性。
2016年01期 v.44;No.253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阅读次数:79 ]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43 ] - 边凯;杨志斌;
承压水导升带是煤层带压开采安全评价的重要因素。为了综合研究其影响因素的作用,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煤层底板突水的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和数值模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开展了工作面宽度(A)、隔水层厚度(B)、承压水压力(C)、煤层埋深(D)、隔水层渗透系数(E)5个因素5水平的有空列正交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煤层底板承压水导升高度与底板含水层水压和隔水层渗透性关系密切;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强弱顺序是E>C>D>B>A,其中因素E和C对实验结果影响显著;初始水头压力越大,水头衰减速率就越大,并随着导升高度的增加而加快。改变影响因素而导致承压水压力的变化揭示了煤层开采过程中承压水导升带高度的变化规律,为带压煤层的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2016年01期 v.44;No.253 74-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阅读次数:190 ]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7 ] - 张力民;张慧;刘红岩;
目前损伤力学已被认为是研究节理岩体力学行为的有效工具,但是在目前的节理岩体损伤变量定义中大多仅考虑节理几何特征而未考虑节理内摩擦角等力学参数,这显然不能很好地反映节理岩体的力学特征。为此,拟推导出一个能够综合考虑节理几何及力学参数的损伤变量(张量),并由此建立单轴压缩荷载下岩体损伤本构模型。首先,基于断裂力学的由于单个节理存在引起的附加应变能增量与损伤力学的损伤应变能释放量相关联的观点,推导出了含非贯通节理岩体的损伤变量计算公式;其次,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对单轴压缩荷载下的单个节理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应力强度因子KⅠ、KⅡ的计算公式;同时考虑多节理间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单组单排及多排非贯通节理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公式。最后,利用该模型对含单条非贯通节理的岩体在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的峰值强度及损伤变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节理倾角小于其内摩擦角时,岩体强度与完整岩石相同,岩体损伤为零,而后随着节理倾角增加,岩体强度、损伤随节理倾角的变化分别呈开口向上及向下的抛物线,当节理倾角约为60°时,岩体损伤最大,强度最低。随着节理长度增加,岩体损伤增加,而随着节理内摩擦角的增加,岩体损伤则减小。
2016年01期 v.44;No.253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阅读次数:116 ]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9 ] - 尹小波;钟衍明;郭棋武;陈沅江;
沿结构面的剪切滑移是工程岩体主要的破坏模式之一,选择恰当的岩体结构面本构模型是分析岩体结构面破坏的重要一环。当前常用的结构面本构模型有指数型模型、曲线型模型和幂函数型模型,其模型参数都是根据工程实际经验或室内试验所得,不能很好的模拟实际变形情况。指数型模型得出的模拟值偏大,曲线型模型得出的模拟值偏小,幂函数型模型在较低的法向应力下能较好的模拟剪切变形过程,但在较高的法向应力下得出的模拟值偏小。为此,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对岩体结构面幂函数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得出由"等效参数"构成的幂函数模型。实例验证结果说明,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辨识出的由"等效参数"构成的幂函数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实际变形情况,能够很好的适应于不同的工程实际应用。
2016年01期 v.44;No.253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阅读次数:113 ]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6 ] - 王海军;
以LYL井田为例,通过收集邻区地温资料及气象资料,结合井田勘探阶段中的简易测温、近似稳态测温,确定井田内恒温带及中性点的参数。首先应用3个钻孔的近似稳态测温建立区内井温恢复曲线模型,之后利用已建立的模型对不同类型的简易测温钻孔对井底温度进行校正,最后通过恒温点、中性点、校正后的井底恢复温度得出简易测温校正曲线的拟合方程,根据方程对所有简易测温钻孔测温结果进行校正,计算出所有钻孔的煤层底板地温及地温梯度,从而为研究井田内地温分布规律提供第一手资料。
2016年01期 v.44;No.253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阅读次数:61 ]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11 ] - 刘慧;杨更社;叶万军;庞磊;申艳军;王磊;
针对存在多级滑动面的黄土滑坡,难以用简单的单一滑动面评价其稳定性,基于Monte-Carlo法理论,结合简化Bishop法,在极限平衡条件下建立滑坡稳定可靠性分析的状态函数,提出基于概率的黄土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通过对各级滑坡在滑动时安全余量的相关系数计算,得到多级黄土滑坡破坏过程各个滑面的破坏概率具有相关性,同时建立基于概率理论黄土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以阳庄村滑坡为例,分别计算滑坡体上的Ⅲ级滑坡稳定系数及可靠度,定量的表达出阳庄村Ⅲ级滑坡的危险程度,为滑坡的工程治理,预测预警和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
2016年01期 v.44;No.253 94-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7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13 ] - 王录合;赵春孝;姜振泉;钱自卫;唐鑫;
基于真实的岩体剖面图片,通过剪裁、二值化、矢量转化,再导入数值计算软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进行模型水压力场、渗流速度场分析及渗透系数的计算。分析发现,从水流入口至出口,水压整体呈递减规律;岩石的裂隙中渗流场分布不均匀,渗流活跃的通道主要是左右串通好的裂隙,在不同水流入边界条件下,依据达西定律计算获得的岩体渗透系数存在差异。
2016年01期 v.44;No.253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6K] [阅读次数:54 ]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8 ]
- 刘文明;刘万金;裴跟弟;
煤层顶板岩性对于煤矿安全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神经网络方法对自然伽马测井与地震属性(包括波阻抗属性)进行训练得到两者的非线性关系,并将其应用到整个地震数据中得到拟自然伽马体。相对于波阻抗属性,自然伽马参数可以很好地区分砂泥岩,从而更直接预测煤层顶板岩性,提高岩性预测的分辨率。
2016年01期 v.44;No.253 103-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7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9 ] - 高阳;王春贤;冯西会;汶小刚;聂爱兰;王军;
地震相分析技术日渐成为煤田岩性地震勘探的一门新技术。阐述了基于波形分类的地震相分析方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地震相检测技术对不同的波形进行分类,达到区分不同目标体的目的。以圈定火成岩发育范围、预测煤层冲刷变薄带和识别断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为例,讨论了地震相分析技术在煤田岩性地震勘探方面的效果。
2016年01期 v.44;No.253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4K]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12 ] - 刘卫;高召奎;
滑动构造影响了煤层赋存特征,改变了煤层厚度和埋深,对煤矿开采不利。以河南某区滑动构造解释为实例,介绍了三维地震技术在精细刻画滑动构造中的解释应用,讨论了滑动面在时间剖面上和三维数据体上的识别特征。结果表明,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有效的滑动构造探测手段。
2016年01期 v.44;No.253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1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9 ] - 尚超;王峰;聂百胜;籍锦程;
针对煤矿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存在节点模型不合理、定位精度差、算法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煤矿井下巷道节点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煤矿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三维定位算法。该算法将三维空间中未知节点与相邻的信标节点之间的估算距离和测量距离的均方误差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通过粒子群优化来提高定位精度。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定位精度高以及稳定性较好等特点,适用于煤矿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
2016年01期 v.44;No.253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阅读次数:68 ]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1 ] - 张坤鹏;姜波;李明;刘杰刚;李磊;李佩;
在对井下不同结构煤体变形及分布特征观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对新景煤矿3号煤层不同煤体结构进行了判识和划分。结果表明,新景煤矿3号煤层煤体结构以Ⅰ类煤和Ⅱ类煤为主,Ⅲ类煤局部发育。煤体结构破坏程度严重的煤主要分布在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区域以及背、向斜的轴部,小断层附近也可见到;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弱的煤主要分布在煤层产状平缓以及褶曲翼部地区。
2016年01期 v.44;No.253 123-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阅读次数:83 ]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8 ]
- 李栋;姚克;张占强;方鹏;许超;
为实现煤矿坑道钻机钻进时搬迁便捷、作业安全、配套设备高度集成化,研制了煤矿坑道钻机用BLY 260/9型履带式泥浆泵车。泵车采用整体履带式结构,将钻机配套用附属装置集成到有动力、可自主行走的履带平台上。在晋煤集团成庄矿和寺河矿的现场试验表明,泥浆泵车配套坑道钻机尤其是定向钻机,技术方案先进可靠,瓦斯抽采钻孔施工效果良好,为煤矿坑道钻机的设备配置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2016年01期 v.44;No.253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阅读次数:85 ]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20 ] - 杨江波;邬迪;胡亚;王振亚;
配油套是全液压钻机动力头中重要密封元件,其密封性能直接影响到液压系统的容积效率。通过计算受热、受压作用下的配油套与主轴变形导致的密封间隙变化量,并采用CFD技术对变形后的配油套密封间隙内部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得到配油套密封间隙内压力分布情况,以及配油套泄漏量与工作压力、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对设计配油套工作压力,确定工作温度的适用范围具有参考价值。
2016年01期 v.44;No.253 132-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阅读次数:67 ]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5 ] - 闫立飞;申瑞臣;袁光杰;夏焱;刘兆利;王武;
为有效解决沁水盆地煤层气井因岩性变化快而引发的漏失、坍塌、掉块等情况,通过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采用绒囊钻井液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MBS26-11防塌试验井和MBS24-5防漏堵漏试验井钻遇地层多而复杂,邻井坍塌、漏失严重。MBS26-11井二开采用绒囊钻井液,密度为0.95~1.05 g/cm3,黏度为35~38 s,平均机械钻速10.79 m/h,比邻井钻速提高9.2%。钻进过程中无掉块、卡钻现象,顺利完钻。MBS24-5井一开采用膨润土泥浆,漏失严重,漏失速率达6.95 m3/h,采用绒囊钻井液后漏失速率为1.68 m3/h。二开仍采用绒囊钻井液,密度保持0.93~0.98 g/cm3,漏斗黏度在38 s以上,塑性黏度6~14 m Pa·s,动切力3.00~6.64 YP/Pa,动塑比保持在0.43~1.66Pa/m Pa·s。平均机械钻速5.6 m/h。
2016年01期 v.44;No.253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阅读次数:77 ]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