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代勇,吴李泉,占文锋,魏迎春
断层带及其旁侧应力性质是决定断层封闭性的重要因素 ,采用FLAC - 2D有限差分计算机程序 ,模拟了断层带应力分布及其随深度变化。在梯形水平应力和垂直载荷条件下 ,断层封闭性具有垂向分段特征 :浅部断层带处于应力松弛或张应力状态 ,断层带相对开启 ,对地质流体不具封闭作用 ;深部断层带处于压应力集中状态 ,断层具有良好的封闭性 ;二者之间为过渡段。断层带应力封闭性模式得到声波时差资料的印证
2005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133 ]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42 ] - 唐方头,张培震,邓志辉,王椿镛,甘卫军
用中国地壳网络观测中心提供的华北地区最新GPS观测数据 ,研究了华北地区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特征 ,得到NE走向断裂带由北至南存在由挤压转变为拉张、右旋走滑速率增大的特征 ,NW走向断裂带以左旋挤压变形为主 ,走滑速率NW向断裂带大于NE走向断裂带 ,据此认为华北地区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块位于南部地区
2005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阅读次数:105 ]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21 ] - 刘衡秋,刘钦甫,彭苏萍,谭儒蛟,付正
讨论了淮南煤田第四含煤段砂体的演化特征及其对 13- 1煤层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 ,煤层底板砂体展布型式变化较大 ,继承性较差 ,反映出网状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发育特点 ;顶板分流河道沉积作用以垂向加积作用为主 ,岩体演化具有较好的继承性 ;在靠近煤层发育的时期内 ,底板砂岩和煤层空间分布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 ,而在顶板砂体发育的早期 ,砂岩体对下伏煤层的冲刷作用和影响也比较明显
2005年01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阅读次数:146 ]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7 ] - 宋传中,朱光,刘国生,牛漫兰
淮南煤田的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主要构造格架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对冲式断—褶构造带”。该带可分为 3个次级构造带 :南部“八公山—舜耕山构造带” ,为一由南向北逆冲的推覆构造带 ;北部“明龙山—上窑构造带” ,是位于淮南煤田北缘由北向南逆冲的推覆构造带 ;中间为“淮南扇形复向斜带” ,构成淮南煤田的主体。淮南对冲式断—褶构造带是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 ,是大别山北侧薄皮推覆构造前锋带和外缘带的主体 ,主要沿结晶基底与盖层的接触界面滑动。淮南煤田发育在“淮南扇形复向斜带”中 ,南北向的强烈挤压、对冲使得位于其中的含煤地层遭受错断、牵引而弯曲 ,直至倒转 ,严格控制着淮南煤田的构造格架和几何学形态
2005年01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76 ] - 潘结南,孟召平,甘莉
矿山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 ,是“数字地球”、“数字矿山”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现代矿山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几种常见的空间插值方法和目前比较流行的三维地质构模和可视化技术 ;并针对我国矿山开采和工程建设的特点 ,提出了矿山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为我国矿山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05年01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168 ] |[下载次数:840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62 ] - 李树刚,刘志云,林海飞
针对我国煤炭行业中对突出矿井同一定级 ,实施同一安全管理的现象 ,从分析工作系统的灾害模型出发 ,给出了突出矿井等级划分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灰色系统和证据理论的方法给出了神经网络训练的样本。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危险信度的概念 ,用以衡量突出矿井危险程度 ,编制了神经网络 ,并对其进行训练。应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 ,对淮南矿区的几个突出矿井进行了工程验证。该方法对建立健全我国突出矿井的划分方法及评价标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05年01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9 ] - 时保宏,赵靖舟,权海奇
通过对前人煤层气藏概念的调研和对煤层气性质及成藏要素的研究 ,认为 :煤层气藏是在压力封闭作用下 ,吸附煤层气达到相当数量的煤岩体或煤层 ,是煤层气聚集和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基本地质单元。煤层气藏的成藏要素主要包括煤层条件、压力封闭和保存条件。煤层条件是煤层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压力封闭是煤层气藏的必要条件 ,保存条件是煤层气藏从形成到现今能够存在的前提
2005年01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7 ] - 刘惠民,邢焕清,姜在兴,王亚青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作为上三叠统重要的含煤地层 ,含有多套烃源岩。采用沉积有机碳法对各套烃源岩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烃源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其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 ,部分为Ⅱ型干酪根。烃源岩总体上成熟度较高 ,天然气总生成量大 ,不同地区和各套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和生烃潜力存在明显差异 ,有机碳值变化幅度大 ,天然气产出量不均衡。不同地区 ,烃源岩非均质性和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变化复杂 ,造成了川西地区中部勘探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紧密结合前陆盆地构造发育和含煤地层沉积的特点 ,研究烃源岩分布差异性特征 ,从煤系烃源岩、天然气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等方面加以解决
2005年01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阅读次数:104 ]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7 ] - 胡朝元,彭苏萍,赵士华,程增庆
提出了以地震属性和钻孔测井参数为基础 ,以数学地质为桥梁 ,实现煤层气储层参数定量预测的科学方法。薄煤层厚与反射波振幅之间为单调增减关系公式 ;孔隙度与地震反射瞬时频率成正比关系 ,可采含气量与地震反射瞬时振幅成反比关系 ,且相关程度高。最后应用该成果对山西沁水煤层气地震勘探工程实际预测 ,对储层厚度、孔隙度、含气量做出定量预测。该成果有利于提高煤矿采煤安全性和降低煤层气开采的风险性 ,同时也将开拓地震勘探技术新的应用领域
2005年01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阅读次数:145 ]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27 ] - 王彦龙,解光新,张培元
沁水盆地是我国煤炭的重要基地之一 ,也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有利区块。在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史和烃类气体 (主要以甲烷气体 )C、H同位素的“指纹”信息进行对比 ,初步探讨了煤层气形成的烃源岩性质和热成熟度 ;对沁水盆地煤层气是否具有多源复合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盆地煤层气成因类型提出了新的认识
2005年01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32 ] - 孟庆山,汪稔,胡建华,张家铭
介绍了GA型预钻式旁压仪在水下沉积软土及砂土桥基原位测试中的成功应用。试验结果表明 :由旁压试验结果推求的地基承载力与标准贯入击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随着标贯击数N6 3.5的增大 ,土质较硬的地基的承载力增长的幅度小 ;而土质较软的地基的承载力增长的幅度反而大。为利用标贯试验和部分旁压试验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求地基承载力 ,确定持力层位置 ,提供了依据。
2005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8 ] - 管恩太,武强,李铎
焦作市是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近年来 ,由于降雨量的减小、河流流量减小或断流、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大和地下水污染等原因 ,造成了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地下水资源减少。本文在阐明影响地下水资源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即 :防治水污染 ,污水资源化 ;排水、供水、环保结合的优化管理 ;加强水资源价费改革 ;节约用水。
2005年01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14 ] - 刘丹,李启彬
论述了模糊聚类理论用于隧道涌水量预测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提出了影响隧道涌水量的主要因素及其量化公式 ,并以秦岭特长隧道 (Ⅱ线 )为对象 ,预测出其涌水量介于 1.0~ 3.0m3/d·m之间 ,与该隧道开挖后的实际涌水量 2 .0 7m3/d·m基本吻合 ,从而证明了用该方法进行预测的合理性
2005年01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阅读次数:85 ]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53 ] - 赵兴东,王述红,贾明魁,贾安立
针对古汉山矿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和严重底膨问题 ,通过对巷道围岩进行地应力测量、物理力学性质分析测试、矿物成份分析和节理裂隙调查 ,确定了底膨巷道的软岩类型 ,这为解决软岩巷道的支护问题提供了基础
2005年01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5 ] - 张志沛,王红
在论述某高速公路下伏砦脖煤矿采空区地质、采矿和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 ,进行了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定性与定量地分析与评价了该煤矿采空区的地表变形特征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该煤矿采空区的变形尚未完成 ,对拟建的高速公路将产生很大的危害 ,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
2005年01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30 ] - 薛翊国,王清,李伟涛,韩鹏
污染土的研究是岩土工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 ,在工程中污染土可以引起地基强度降低 ,导致建筑物失稳或破坏 ,因此研究污染土污染机理、性状、评价和处理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污染土的研究现状出发 ,介绍了污染土的特性、污染机理、监测、评价等 ,并对污染土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
2005年01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116 ]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28 ] - 周治安,李占强,杨为民
对黄淮地区厚覆盖层内百余个竖井井壁工程的调查 ,发现 :深部厚粘土层是冻结法建井施工期断冻结管和外层井壁易破损的部位 ;成井后 ,却是两类特凿井壁强度增强的部位 ,也是固结沉降时形成井壁侧摩阻力的主要部位。综合大量事实 ,本文指出表土深部的厚粘土层存在着地压高、不冻结、塑性变形显著、摩擦阻力大等工程特性
2005年01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5 ] - 牛光亮,马致远,侯光才,范基姣
通过研究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环境同位素 (18O、D、T)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分水岭位于陕北 ,大致呈东西向分布的白于山一带
2005年01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0 ] - 张志龙,李天斌,王兰生,沈军辉
通过对雪峰山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应力场的研究 ,并结合岩石力学试验研究 ,运用地质综合分析和σθ/Rb判据这两种较为适用、有效的预测方法 ,对雪峰山隧道的岩爆问题进行了预测研究。预测结果表明 ,雪峰山隧道不会出现高烈度的岩爆 ,但某些地段可能出现Ⅰ级或Ⅱ级的岩爆。研究成果为雪峰山隧道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2005年01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阅读次数:71 ]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8 ] - 王有杰,丛皖平,王继矿,陈万胜
建场法多测站探测系统是解决水文地质、煤田地质、环境与工程地质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论述了FDK - 1分布式多功能电磁法勘探仪中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的组成结构、高分辨率数据采集技术、IGBT大功率脉冲发送及双向吸收回路技术
2005年01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阅读次数:56 ]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9 ] - 胡祖志,胡祥云,吴文鹂,桑卓
由反演方程出发 ,从构造目标函数和方程求解方面 ,比较了国际上通用的OCCAM (奥可姆法 )、RRI(快速松弛法 )和REBOCC(简化基奥可姆法 ) ,并由两个合成模型分析比较了OCCAM、RRI和REBOCC的反演结果。试验表明 ,REBOCC是继RRI之后又一种较快的反演方法 ,可为电法勘探资料处理提供新的途径。而在RRI和REBOCC反演时 ,网格的划分对结果很有影响 ,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2005年01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阅读次数:114 ]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97 ] - 罗银河,董桥梁,俞国柱
应用优化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折射波初至拾取 ,结合微测井和小折射资料反演风化层以及折射层速度 ,并利用Taner全三维静校正原理进行折射波静校正。实际资料计算结果表明 :该方法有效提高了折射波初至拾取的效率 ,很好地实现了CMP的“同相叠加” ,较好地改善了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剖面的横向分辨率
2005年01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阅读次数:87 ]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 ] - 朱振宇,刘洪
基于C/S和B/S的混合发布模式 ,本文给出了一个关于地震资料的“分散计算 -集中存储 -即时发布”系统解决方案 ,介绍了系统框架、相应的开发技术、客户端应用软件及部分实现。实际应用效果表明 ,该方案可以提高运行效率 ,便于维护和升级 ,其可以与一般的信息发布相结合 ,实现动态的企业级WEB应用
2005年01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阅读次数:92 ]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 周从明,黄中权
轨迹设计是非开挖水平定向钻进管线铺设施工的关键。本文应用动态规划原理 ,对轨迹最优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工程实际需要 ,设计出一套水平定向钻进软件 ,实现了轨迹最优化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图处理、施工记录表填写及轨迹查询等功能 ,集设计、优化、出图于一体。实践证明 ,该软件能很好地满足水平定向钻进工程的要求
2005年01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阅读次数:87 ]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