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厚安;徐德斌;李宝芳;邵龙义;
辽西彰武—黑山地区是阜新盆地外围重要的找煤远景区。通过对本区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识别出纬向EW构造带、NEE向华夏系构造带和NNE向新华夏系构造带;划分了近EW向、NE与NNE向褶皱-逆冲构造系,以及NW向、NE和NNE向张扭性断裂系;发现了一系列NE-NEE向的逆冲推覆断层、褶皱和被它们分割的岩体组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在该逆冲推覆构造体下,发现了早侏罗北票组的煤系露头并圈出了赋煤预测区;指出NNE向新华夏系构造带中的凹陷是本区的找煤重点。
2010年05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阅读次数:131 ]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0 ] - 陈嶷瑛;李文斌;武强;朱群英;
为实现地质剖面图中复杂断层的自动生成,通过分析断层数据类型,实现断层数据规范化处理;分析断层自身的基本要素(断点、断距、性质、走向、倾向、与地层的切割、错动关系等),提出采用"复原法"构建单一断层模型的方法;依据复杂断层的空间拓扑关系及其重要性,划分断层级别,理顺断层之间、断层与地层之间的关系,探索出地质剖面图中复杂断层的自动生成方法。通过开滦某煤矿的地质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依据用户需要,生成任意方向的地质剖面数据,为基于剖面的三维建模提供了充足的原始建模数据。
2010年05期 v.38;No.221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阅读次数:93 ]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2 ] - 李伟;李文涛;刘华;陈丽;
为了明确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对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生烃演化与构造-埋藏的时空匹配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具有多期次的生、排烃过程:初次生烃过程具有区域一致性,主要发生在印支期中三叠世末期,但生烃量有限;主要生烃过程发生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现今进入生烃门限的深度在4 000 m左右。临清坳陷东部可以划分出中隆新隆、中坳新隆、中坳新坳等3种不同类型的盆地叠合单元,对于上古生界煤成气藏勘探而言,应在盆地叠合单元详细区划的基础上,重点在中坳新坳型叠合单元寻找那些主力二次生烃期较晚(古近纪末或新近纪—第四纪),且后期构造变动相对较弱的地区。
2010年05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阅读次数:104 ]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10 ]
- 王皓;杜剑卿;李竞生;
以地下水动力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应用溶质运移模型对放水和示踪联合试验中获取的水量、水位及示踪剂浓度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裂隙介质溶质运移的基本规律、数学模型及其数值解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比各种解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并给出了联合试验溶质运移规律模拟分析的流程。
2010年05期 v.38;No.221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阅读次数:127 ]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17 ] - 谢焰;许光泉;蔡劲松;
已关闭的淮南大通垃圾填埋场建场24 a,最大堆填高度为15 m,垃圾最大填埋龄期达24 a。通过钻孔获取不同深度的6个垃圾样,土工试验结果表明:填埋场内垃圾最小孔隙比为1.18,最大孔隙比为2.53,塑料和纸张类含量对试样孔隙比影响较大;经过24 a的扩散,渗滤液透过了10 m厚的天然致密粘土层而对地下水体产生了污染;实测填埋场垃圾体内气体中CH4的最高体积分数达2.8654%,CH4/CO2比值在0.773~1.79;填埋体内最高温度大约发生在垃圾进场40 d后,达到56℃。针对垃圾填埋场固液气热特性,提出了填埋场治理措施的建议。
2010年05期 38-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阅读次数:121 ]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3 ] - 毛巨省;
以复杂建筑物环境下北京国贸地铁车站风道暗挖施工工程为背景,研究风道施工对既有立交桥梁变形的影响规律,提出可行的施工变形监测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导洞开挖支护施工阶段、风道加固扣拱施工阶段、北风道开挖支护施工阶段是车站风道开挖关键的三大施工阶段。加固扣拱施工阶段对既有桥基的变形影响较大,在此阶段采取加固措施,处理好节点转换问题。在洞桩法施工风道过程中,应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加强桥基、地表和地下风道洞周的变形监测工作,保证风道安全施工。
2010年05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阅读次数:51 ]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2 ] - 顾亚娟;唐辉明;熊承仁;占建琴;李洋洋;
本文运用多重分形方法研究岩体结构,对关键参数作误差分析,进行算法改进。并选取鄂西恩施保扎滑坡与杨家山滑坡附近的4个代表性露头点进行岩体结构多重分形研究,得出多重分形维数值是对平均岩体质量的直接度量,多重分形谱宽反映了岩体质量的整体分布情况。岩体结构多重分形方法比传统的岩体质量指标更能反映岩体结构的整体性质,根据多重分形结果可建立初步的岩体质量评价方法。
2010年05期 v.38;No.221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9 ] - 邵勇;阎长虹;许宝田;
针对目前土质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还没有成熟可靠的标准,采用FLAC3D对土坡进行地震稳定性分析,得出:在土体强度参数中,摩擦角对土坡的稳定性影响最大。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于坡面时,比地震波传播方向与坡面相交时对土坡的危害要小得多。提出对土坡采用分级处理,多设置平台,更利于抗震。
2010年05期 v.38;No.221 47-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阅读次数:70 ]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5 ] - 王宇;苏生瑞;余宏明;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法(FEM)的耦合分析法,首先利用有限元法分析获得边坡岩土体的整体应力场,在此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法进行边坡的稳定系数求解。该方法既反映了边坡的稳定和变形之间的关系,又克服了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法的不足,使二者的优点相互补充,获得的稳定系数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体系,可以同传统的稳定系数评价体系接轨。以西安市雁塔区余王扁削坡后边坡为例,用稳定性耦合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与各种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耦合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2010年05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阅读次数:120 ]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4 ]
- 罗德;张菁;黎明发;孙振亚;范端;
残余热应力是影响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DC)性能好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考虑聚晶金刚石层(PCD)与硬质合金层厚度比以及PDC压制过程中烧结温度的波动对聚晶金刚石复合片残余热应力的影响,在ANSYS中建立PDC模型,运用热-结耦合法分析PDC的残余热应力。计算表明,随着PCD层与硬质合金层厚度比由0.067增加到0.333,PCD层表面中心的压应力由1.61 GPa降低到380 MPa,PCD层最大径向压应力由1.61 GPa降低1.03 GPa左右,而PCD层边缘靠近界面附近最大轴向拉应力逐渐增大;随着PDC压制过程中烧结温度由1 000℃升高到1 500℃,PCD层的最大径向压应力、最大轴向拉应力以及最大剪应力等均逐渐增大。认为,在研究PDC合成新工艺过程中,应在保证PDC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PCD层与硬质合金层厚度比;必须尽量切断原材料以及人为操作对温度的影响。
2010年05期 v.38;No.221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阅读次数:95 ]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9 ] - 叶根飞;
为了研究松软煤层螺旋钻进钻杆排粉机理,用相似模型实验研究螺旋钻杆的排粉,宏观了解煤粉颗粒在螺旋钻杆作用下的运动形式,从理论上求解其运移的速度,并通过实验验证螺旋钻杆动力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其排粉量的影响。实验显示:螺旋钻杆外径参数、转速和钻进速度等动力参数相同的情况下,螺距和心杆尺寸的大小对钻杆的排粉量影响很大;不同的螺旋钻杆其转速适合,螺旋钻杆才能很好的排粉。
2010年05期 v.38;No.221 71-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阅读次数:66 ]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41 ] - 王升宇;陈维良;张宝臣;白效清;冀前辉;
松树镇煤矿Ⅱ层煤为松软突出煤层,煤层瓦斯抽采钻孔深度浅、效率低,严重影响瓦斯抽采和煤炭开采。运用松软突出煤层中风压空气钻进技术进行试验,在Ⅱ层煤中最深钻进102 m,且孔口集尘器和无动力多级除尘器组成的除尘系统操作简便、效率高,能够有效地解决钻进过程中的粉尘污染问题,取得良好的试验效果。
2010年05期 v.38;No.221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阅读次数:68 ]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8 ] - 鄢泰宁;张杰;方俊;邵春;张涛;
根据地表钻探参数识别钻孔内工况是降低钻孔内事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传统孔内工况识别技术基础上,利用小波分析提取孔内工况突变特征信息,并在相应典型工况识别表上对其变化斜率进行映射,快速识别当前工况,从而形成孔内工况早期快速识别技术。通过对CUG-2钻参仪采集的钻探参数进行信号分析,验证了该技术能有效地、准确地识别钻孔内典型工况。
2010年05期 v.38;No.221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阅读次数:106 ]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