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彦;王杰玲;赵平;
鄂尔多斯盆地赋存有侏罗纪优质煤炭资源。从成煤地质条件出发,结合煤岩、煤质和煤的工艺性质进行资源分类评价。选择4项分类要素、12项分析指标和19个技术参数,构建起系统的分类评价方法体系,给出分类评价方案。提出"首选利用方案"新理念,为优质煤高效洁净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2007年04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阅读次数:131 ]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23 ] - 徐振永;王延斌;陈德元;周国文;王长胜;
运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的方法和原理,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山西沁水盆地煤系主要存在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浅海和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沉积相的分析和准层序的研究对比,将沁水盆地煤系划分为两个层序,每个层序又分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缺低位体系域)。在此基础上,以体系域为单位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了各个体系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
2007年04期 No.202 5-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阅读次数:172 ] |[下载次数:916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50 ] - 白斌;杨文敬;周立发;刘哲;张义楷;
利用碎屑岩骨架组分、含量分布、古水流方向、砂岩岩石学特征、常量与微量元素及沉积构造特征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二叠纪山西组母岩类型、物源方向及大地构造属性进行了研究。砂岩岩石组分表明,物源主要以再旋回造山带为主,源区主要由花岗岩、浅变质岩及片麻岩类组成。砂岩百分含量图也表明,山西组沉积时的主物源区在盆地以北的阴山地区,南部仅为次物源区。古水流参数也证明物源方向为SSW。另外,沉积岩常量与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显示,当时该区的大地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因而可推知,二叠世山西组沉积时,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沉积以北方物源为主,且可能来自北部的阴山地区和西北方向的阿拉善地块。
2007年04期 No.202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阅读次数:112 ]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43 ] - 王真奉;林明月;王炳山;
为了了解黄县盆地煤与油页岩的形成环境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潜力,运用有机岩石学方法,对其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层与油页岩中的有机质主要形成于陆上高等植物。盆地边界断层控制着成煤作用过程:当断层停止活动时,形成泥炭沼泽;当断层重新活动时,盆地下沉,湖水侵入泥炭沼泽,形成油页岩。油页岩中含有丰富的角质体和壳屑体,导致长链饱和烃增加。
2007年04期 No.202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阅读次数:129 ]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13 ]
- 张新民;赵靖舟;张培河;郑玉柱;李建武;韩保山;王明镇;林大扬;董敏涛;
煤层气原地资源量和技术可采资源量的计算结果,可为国家制定煤层气开发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煤层气开发的相关部门或单位提供参考依据,对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褐煤分布区的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弥补了我国长期缺少褐煤煤层气资源量的缺陷,使我国煤层气资源量数据更加完整,我国陆上煤层埋深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原地资源量为32.86×1012m3,其中,褐煤主要分布区为1.40×1012m3,非褐煤地区为31.46×1012m3。利用已建立的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评价方法体系,并基于目前的开发技术,对我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进行计算,结果为13.90×1012m3,占原地资源量的42%。
2007年04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阅读次数:247 ]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39 ] - 张遂安;
为探索煤层气高效开发模式,促进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在总结20多a理论研究成果和勘探开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煤层气厘定为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与煤炭共伴生的天然气,并将煤层气资源的特点概括为吸附态、自生自储两点。依据煤层气资源的特点,提出了煤层气资源开发模式分类方案,其中顶级分类包括地面开发、井下抽采、采煤采气一体化等。
2007年04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阅读次数:153 ] |[下载次数:781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41 ] - 侯晨涛;
甲烷氧化菌以甲烷为其唯一碳源和能源,在瓦斯治理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介绍了瓦斯微生物治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及甲烷氧化菌的生态分布。分析了微生物治理技术的可行性,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7年04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21 ]
- 程新明;赵团芝;李小琴;李成明;孙如华;
通过对某矿发生特大顶板突水工作面的充水条件分析,认为工作面采动叠加影响,在顶板厚层砂岩中形成的离层积水,是突水的主要充水水源。采用经验类比法和当量流径法,基于工作面涌水量值为正常涌水量与离层裂隙积水引起的涌水量之和,提出了涌水量预计计算理论公式,预计了该工作面未采区段恢复生产的涌水量大小。经实际开采检验,该方法基本可行。
2007年04期 No.202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阅读次数:95 ]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24 ] - 刘启蒙;李文平;姬中奎;程伟;曾先贵;焦永亮;
开采受奥灰水威胁的煤层时,通常都把突水系数作为安全评价的依据,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采用室内小尺寸水力压裂试验测得煤层底板的阻水系数;用实测的阻水系数对兴隆庄煤矿首采区下组煤(16上煤、17煤)带压开采时奥灰水的突水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奥灰突水危险性直观、清晰、简洁,值得推广。
2007年04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22 ] - 陈沅江;傅衣铭;曹平;
从岩土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通式——P.Perzyna方程出发,研制了岩土工程围岩流变本构模型辨识用有限元计算程序EVP2D,并将其和均匀设计(UD)法结合,获得了用于ANN辨识模型训练用的具有丰富本构信息的全局性输入输出有效数据。尔后,设计了基于实际监测位移数据辨识围岩流变本构模型参数的ANN模型,并在matlab软件平台中研制了辨识用相关程序CYJBS3.M。有关实例验证,从待辨识参数向量UD设计、训练数据的有限元计算获取、ANN模型的训练和辨识这一整体计算过程的实现,表明了UD-FEM-ANN本构模型辨识方法的可行性。
2007年04期 No.202 42-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5 ] - 陈佩佩;许延春;王恩志;刘晓丽;徐法奎;
玉舍河自北北西向南南东穿过玉舍煤矿,垂直地层走向横切含煤地层,影响了河床下及周围煤层的开采。通过现场踏勘、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覆岩岩性分析及导水裂缝带高度预计等,对不同开采上限条件下开采后玉舍河及其周围地下水流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矿井涌水量,结合矿井充水因素分析,最终确定,玉舍河两岸100 m范围外、玉舍河下及其两岸100 m范围内当煤层与河流垂直距离>260 m时,可以安全开采;玉舍河下及其两岸100 m范围内,当煤层与河流垂直距离<260 m时,不可以开采。
2007年04期 No.202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阅读次数:195 ]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27 ] - 桂和荣;王和平;方文慧;计成富;
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同一城市选择煤矿塌陷湖和不受煤矿开采影响的湖泊两种水域,通过一年四季的取样、监测,研究金藻及黄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找出了煤矿塌陷湖水中金藻及黄藻类难生长的原因是:排入塌陷湖中的矿井水透明度低、矿化度高、亚铁和硫化物含量较高,以及生活污水有机质、氨氮等含量高所导致。从而为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的生物学评价提供了参考。
2007年04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阅读次数:93 ]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2 ] - 曹丁涛;
侏罗系红层水是兖州矿区主要水害之一。为防治红层水害,对兖州矿区红层的物质组成、红层孔隙微观特征及分形特征、红层的渗透性、岩石力学特征、采动条件下覆岩破坏高度数值模拟、采动条件下红层裂隙的发育规律与渗透特征、红层突水判别模式及突水危险性分区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红层突水判别模式,得到兖州矿区红层突水危险性分区图,对类似条件矿区的水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7年04期 No.202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阅读次数:60 ]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7 ] - 阙金声;陈剑平;石丙飞;蒋剑;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或者经验方法来评判,其评价结果具有过多的主观性因素。而可拓评判的方法是从可拓集合理论出发,引入模糊数学中隶属度的概念,选取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量化,建立多指标性能参数的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一种定量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以定量的方式表示评价结果。应用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使评价指标最优化的接近场地的实际地质情况,有效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有更高的可信度,具有推广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并可为相关规范规程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2007年04期 No.202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阅读次数:60 ]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7 ] - 刘峰;
水文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在判断矿井突水水源方面具有快速、及时、经济方便等特点。结合典型实例,介绍了特征离子和离子比值法、水质分析结合同位素综合分析法、水化学示踪法、数学判别模型法探测技术及其在矿井水害水源判别中的应用,为矿井水水源探查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7年04期 No.202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阅读次数:113 ]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