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永国,韩宝平,谢克俊,谢宪德
运用多变量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了南桐煤矿二井的涌水量与降雨量之间的相关模型,并将其用于矿井涌水量的预测。结果表明,南桐二井涌水量与降雨量呈滞后一个月、三个月和三年的关系。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表明,本模型的预测结果精度较高。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阅读次数:130 ]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45 ] - 许惠德
在岩性分析、动水压力分析、地压分析、井筒周边稳定预测、模糊聚类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对刘东煤矿混合立井冻结法施工的适宜性,冻结深度的合理性进行了工程地质论证,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阅读次数:105 ]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2 ] - 沈树忠,范炳恒,邵龙义,傅肃雷
选择了贵州贵定闻江寺、广西合山马滩和来宾蓬莱滩剖面,从生物地层学的角度综合论证了黔桂地区上二叠统中的煤层对比问题,认为吴家坪阶下部的煤层是东吴运动之后海侵初期的产物,贵定地区长兴组上部的煤层与合山地区的Ⅰ、Ⅱ煤大致相当,而其它煤层则是由于局部地域的沉积基底相对抬升所形成的。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阅读次数:155 ]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9 ] - 王飞宇,何萍,赵长毅
对吐鲁番-哈密等盆地100多块煤样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新疆早中侏罗世煤中普遍含有木栓质体.木栓质体在煤有机显微组分中所占比例仅以木栓化细胞壁计.一般在2%以下,若包括木栓化细胞壁和充填在胞腔中的团块镜质体两部分则最高可达20%.在镜质体反射率0.35%~0.70%时,木栓质体光性发生明显变化,但其形态和数量没有显著变化,反映了木栓化细胞壁中木栓质和蜡质在低成熟阶段明显失去,而作为细胞壁格架的纤维素、木质化纤维素则没有显著变化.随热成熟作用木栓质体光性逐渐向结构镜质体和均质镜质体演化;至镜质体反射率0.90%时二者已难以分辨.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4 ] - 李正斌
在介绍提高谱线分辨力的2种数字处理方法(BSFA和移频低通滤波)的基础上,根据谱线间隔△=1/(N△),要提高谱线分辨力,不仅增大△,增大N同样也可以降低△,提出了富里叶交换(FFT)插值法。但N值的增大不是由原始采样数据补充零来实现,而是根据在频谱图上选取感兴趣的频域范围作为富氏变换的输入,将谱线的谱添加若干零后再作反富氏变换,得到放大2倍的谱线。该方法在多组信号相关谱分析中尤其适用。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阅读次数:107 ]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3 ] - 沙路
常树功提出陆板K型构造理论提出K型构造理论的煤田地质学家常树功,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最近提出了陆板K型构造理论。这一理论将板块构造与地质力学结合起来,指出煤盆地的形成与发展完全受控于陆板K型构造。陆地板块多是中厚边薄的硅铝质透镜体,两板块相撞时,陆地...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 马沈岐
大口径瓦斯抽放孔抽放效果已接近高抽巷,而投资却是高抽巷的1/3,且施工简单,周期短。大口径井下钻探设备已具备,结合阳泉矿区的井下条件,探讨了钻头、钻杆的选择,扶正器的使用和钻进参数的选择等大口径钻进工艺问题。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阅读次数:95 ]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4 ] - 陈明旺
采用泥浆-水泥-水玻璃胶质浆液灌浆堵漏工艺处理裂隙发育的超深孔浆液严重漏失问题;对堵漏机理、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结合现场应用情况谈几点认识,并对该工艺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阅读次数:74 ]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尹善春
泥炭沼泽的演化普遍存在,演化的实质是在成因因素有利的配合下,沼泽植物群落发生了变化乃至更替。根据泥炭植物残体分析和煤层的煤岩、煤化学研究,可以了解泥炭沼泽的演化和形成煤层的原始泥炭沼泽的演化。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阅读次数:96 ]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6 ] - 张德民
广东重熔型花岗岩广泛分布于莲花山断裂西北侧。在分析广东燕山期花岗岩的成因、各类侵入岩的特点以及各种煤变质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只有燕山一期和燕山三期的重熔型花岗岩才使广东二叠纪煤发生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并决定了广东二叠纪煤变质的特征.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阅读次数:114 ]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2 ] - 李剑锋
SWY—1型钻孔水位观测系统本系统是由兖州矿务局鲍店煤矿在山东矿业学院协助下研制的。系统由压力传感器、水位测量仪和微机等组成。压力传感器将地下水的水压转换成电频率信号,由防水钢丝电缆传送到水位测量仪。由于地下水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所以压力传感器传出的...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87 ]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2 ] - 周新莉,胡少韵,石智军,刘卫东,韩仕洲,郝世俊
首次在煤矿井下使用稳定组合钻具、螺杆钻具和绳钻钻具,调整钻进工艺参数,成功地解决了沿煤层走向钻进工艺的技术难题,在中厚缓倾斜煤层中沿煤层定向钻进,总进尺2213.56m,最大孔深达302m,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8 ] -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5年(23卷)总目次《煤田地质与勘探》1995年(23卷)总目次...
199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阅读次数:32 ]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 梁绍暹,王水利,姚改焕,刘金芳
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中的I/S间层粘土岩夹歼或粘土岩层,在太行山以东较为发育。I/S间层矿物的类型有累托石、IS有序间层矿物、S/I无序间层矿物。它们是在近岸泥炭沼泽或沼泽环境中由同期降落的火山灰蚀变而成。在酸性介质的影响下,形成IS有序间层矿物;在偏碱性的介质条件下,形成S/I无序间层矿物;高压异常区则形成累托石。
1995年06期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6 ] - 李贤庆,钟宁宁,王铁冠,熊波,黄光辉,刘道燕,葛和平,林积桐
采用有机岩石学分析方法,结合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剖析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早第三纪烃源岩。该烃源岩富镜质组,贫惰性组,含一定数量的壳质组和腐泥组(10%~30%)。壳质组+腐泥组含量与氯仿沥青、总烃和有效碳等参数密切正相关;树脂体和孢子体+藻类体分别是早期生烃和晚期生烃的重要组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湖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模式。
1995年06期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阅读次数:120 ]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8 ] - 邢少春,刘永先,赵存明
以张小楼井田为例,将层次分析方法引入煤矿采掘地质条件综合评价工作中,并将层次总排序的结果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得到了切合井田实际的评价结果。
1995年06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阅读次数:109 ]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 朱子强
分析了三角洲相的自然伽玛测井曲线与岩石粒度的相关关系,并应用数学处理方法,对自然伽玛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进行了量化,建立起与各种沉积相相对应的测井曲线形态标准特征模式,利用计算机自动解释沉积相类型。
1995年06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阅读次数:113 ]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5 ] - 李信
“华北型煤田奥灰岩溶水综合防治工业性试验二期试验工程”技术成果该试验工程由煤科总院西安分院与开滦、焦作、邯郸矿务局及陕西省煤炭局协作完成。主要成果简称为“四配套一储备”技术:1)水文地质条件综合探测配套技术,完成了渭北、焦作和开滦试验点3种水文地质类...
1995年06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110 ]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2 ] - 苏时才,王海清
大保当区测井曲线中普遍存在的小尖峰异常是聚煤过程中短时间内发生的地质事件所引起的煤质及物性变化的反映。利用这种曲线形态,简单、直观、可靠地对比了该区3-1及2-2煤层。据此结合部分地质资料合理地解释了3-1、2-2煤的聚集规律。
1995年06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阅读次数:112 ]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11 ] - 王琦
对于采煤工作面中较长的走向构造,电磁波坑道透射资料的处理历来是个难题,无论是传统的手工解释还是近代的层析成像技术,都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本文在层析成像处理的基础上,加上水平相关增强,异常增强等特殊处理手段,使成像面貌大为改善,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稳定性,更利于地质解释。
1995年06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