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书宁1;2;3;郭小铭1;2;3;刘其声2;3;王皓2;3;南生辉2;3;郑士田2;3;王宇航2;3
为建立系统的超前区域水害探查治理技术体系,分析概括我国石炭-二叠纪煤田煤层赋存及水文地质条件,从水害治理工程的系统性出发,围绕我国煤层底板水害超前区域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钻孔施工条件、层位选取、钻进工艺3个主要因素,概化形成适用于我国华北型煤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模式。综合考虑煤层埋深、煤层底板承受水压、底板岩层结构组合等判识指标,确定了各类治理模式的选择准则;结合钻孔布设、注浆材料2项指标,进一步划分出超前区域治理亚类模式。以淮北矿区、韩城矿区2个典型超前区域治理工程实践为例,分析了各区域治理模式的选取原则及工程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煤层底板含水层超前区域治理工程模式选择与底板注浆工程实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2020年04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2K] [阅读次数:252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0 ] - 许耀波;
穿层压裂是提高煤层顶板水平井产气量的关键技术,而应力干扰对煤层顶板水平井穿层分段压裂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建立顶板水平井穿层分段压裂数值模型,研究应力干扰对穿层分段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煤层的岩石力学参数、压裂段间距和压裂施工方式是影响顶板水平井穿层压裂段间干扰的3个重要因素,随着煤层泊松比的降低,叠加应力逐渐增加,段间干扰程度增加;随着段间距离的增加,叠加应力逐渐减少、应力干扰逐渐减弱;顶板岩层内的叠加应力和应力干扰程度明显大于煤层;渗流扩散泄压施工产生的叠加应力明显低于连续压裂施工,段间干扰程度明显降低。研究得出连续施工的中硬煤层分段间距在90 m左右,软煤层分段间距在70~80 m较合理。扩散泄压压裂施工段间距相应降低,中硬煤层的分段间距在70 m左右、软煤层分段间距在60 m左右较合理。工程实践表明,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穿透了煤层,形成了较长裂缝,取得了较好的产气效果,实现对煤层的高效穿层压裂改造,研究结果为顶板水平井穿层压裂段间距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年04期 v.48;No.280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5K]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16 ] - 段建华
底板岩溶水害是华北型煤田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其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的特点,防治水工作面临巨大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底板突水监测预警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必要措施。底板水害的形成和发生都有一个从孕育、发展到发生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的不同阶段,底板裂隙、岩层视电阻率等均会释放出对应的突水征兆,及时、准确、有效地采集这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判别突水过程中的具体水文地质特征,为建立突水监测系统奠定了基础。根据突水三要素,在葛泉煤矿东井11916工作面,利用井-地-孔微震监测技术和视电阻率监测技术构建了底板突水综合监测系统,对引起突水的导水通道和水源2个要素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11916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底板破坏深度为20~25 m,但是在2019年9月14日工作面推进到中间巷道时,运料巷和中间巷来自顶板的压力对底板破坏的叠加作用,以及附近的陷落柱原有破裂,致使该位置底板破坏深度加大,达到30~35 m,底板本溪灰岩水通过导水通道进入运料巷,底板出水2 m<sup>3</sup>/h,从视电阻率监测结果中不难发现1个低阻异常体从底板下逐步向上发育的过程。利用井-地-孔微震监测技术和视电阻率监测技术构建的底板突水综合监测系统能够捕捉到底板突水征兆,对于预测重特大水害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2020年04期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5K] [阅读次数:23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0 ] - 张唤兰;王保利;
随采地震勘探是以采煤机为震源的被动地震探测技术,由于采煤机是不断移动的、且其激发的是一种连续信号,因此常规数据处理方法无法直接应用。提出分段波形互相关方法,通过将采煤机产生的数据分段,采用互相关方法提取有效信号的走时,然后利用速度层析成像方法对工作面内部和切眼前方进行速度成像。利用波动方程对含异常体的工作面模型进行随采地震数值模拟,反演得到的成像结果和速度模型基本吻合;实际随采地震数据测试中,利用该方法对采煤机震源数据反演得到采动过程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成像结果,实现了对工作面内应力异常变化区域的实时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分段互相关成像方法能解决采煤机震源信号处理问题,满足随采地震勘探技术实时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2020年04期 v.48;No.280 29-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6K] [阅读次数:83 ]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8 ] - 吴荣新1;2;3;沈国庆1;2;3;王汉卿1;2;3;肖玉林1;2;3
对于综采工作面内的大范围薄煤区,采用无线电波单频率透视探测难以准确反映,严重影响工作面高效安全生产。为更加精细探查大范围薄煤区赋存情况,提出了无线电波多频率透视探测方法。以淮河能源集团张集矿1610A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地质条件,选取0.088、0.158、0.365、0.965 MHz 4个频率透视探测,圈定了薄煤区范围,对透视场强值及吸收系数值与工作频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工作频率的升高,无线电波透视场强值总体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煤岩吸收系数值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同一频率探测,煤层变薄程度越低,透视场强值越高,煤岩吸收系数值越低;不同频率探测,煤层变薄程度越低,不同频率的透视场强及吸收系数值差异越小;煤层变薄程度高的薄煤区在多个频率探测结果上均有反映,而变薄程度低的薄煤区仅在较高频率上有反映。多频率探测圈定的2个薄煤区范围与回采揭露验证相符合,证实多频率探测能够有效识别并圈定不同程度变薄区的影响范围,实现对煤层变薄区的精细探测。大于等于0.965 MHz频率的无线电波菲涅尔带窄,能量近线性传播,能够识别出走向上相距10 m的2个薄煤区。采用无线电波多频率探测可以实现工作面大范围地质异常区的精细探测。
2020年04期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 赵睿;范涛;李宇腾;王继矿;马媛;王冰纯;刘磊;房哲
水力压裂技术广泛应用在矿井冲击地压防治、围岩卸压等各方面,但对于压裂效果的评价检测一直缺乏高效、直观的技术手段。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动源动接收的钻孔瞬变电磁三分量探测方法,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压裂孔内施工的探测装备以及配套施工工艺。在煤矿井下开展了2次工程试验,通过对比压裂前后2次探测数据垂直分量的处理结果,提取出纯异常场,确定主要裂缝分布范围,并根据2组水平分量的计算结果实现了异常体中心方位角定位,完成压裂裂缝的立体空间三维成像展示。研究表明:钻孔瞬变电磁三分量探测技术能够与煤矿井下压裂施工相结合,通过压裂前后探测结果对比获得压裂液的分布位置,进而分析压裂裂缝发育情况,实现压裂效果检测评价的目的。
2020年04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3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 凡东;王瑞泽;田宏亮;常江华;
为解决坑道钻机质量大,在巷道中搬迁运输困难的问题,采用轻型结构设计与模块化组装思路,结合轻质材料应用,研制了由5052-H38态高强度铝合金作为主材的ZDY1200G型轻量化坑道钻机,钻机快速拆解后单部件最大质量292.5kg。采用三维DIC散斑变系统对钻机铝合金给进机身在极限载荷下的应变与位移进行了测量分析,测得最大回转负载工况最大主应变为0.87%,最大起拔工况机身关键部位最大位移6.317 mm,未产生塑性变形,满足使用需求。钻机研制成功后在云南省沧源县某矿进行了现场工业性试验,完成了斜向下43°、深度512.68 m的取心钻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铝合金的坑道钻机在强度、刚度、可靠性上与碳钢为主材的坑道钻机相当,并且具有搬迁运输方便的优点,能较好地应用于坑道钻探施工。
2020年04期 v.48;No.280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5K] [阅读次数:69 ]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3 ]
- 黄选明1;张雁1;李文嵩2;田增林1
露天开采是我国煤矿开采的两大方式之一。与地下开采煤矿类似,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同样面临防治水问题,由于我国露天煤矿水害类型相对单一,国内学者鲜有对露天煤矿的水害特征和防治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我国露天煤矿分布范围为出发点,从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充水强度3方面分析露天煤矿水害特征,得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是主要充水水源;人为开挖形成的直通式通道、强渗透含水层或透水层、垂向导水钻孔、滑坡形成的地表裂缝等是主要充水通道;季节性变化明显、疏排水周期长、排水量大是露天煤矿疏排水主要水害特征的结论。归纳目前我国露天煤矿常用的7种防治水技术,提出露天煤矿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面至点的立体防治水技术体系。从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保角度出发,为实现露天煤矿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以切断补给通道、减小矿坑疏排水量为目的的帷幕截流技术是今后露天煤矿防治水的主要技术方法。
2020年04期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9K] [阅读次数:132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0 ] - 曹海东1;2;苗贺朝1;2;迟赞3;高思华3
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具有施工方便、质量可靠、抗渗性好等优点,在水利水电、基坑支护、地铁等防渗工程中广泛应用,所用材料既有塑性混凝土,也有刚性混凝土。在内蒙古某露天煤矿截水帷幕工程中,针对其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研发一种低强度(8~10 MPa)抗渗(P6级)混凝土作为墙体浇筑材料,该混凝土水胶比值为0.68,砂率为45%,1 m<sup>3</sup>混凝土中各原材料质量分别为:水泥180 kg,粉煤灰200 kg,膨润土20 kg,砂720 kg,石子880 kg。分析了其渗透与抗渗机理,并通过钻孔取心和围井抽水试验对其效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墙体浇筑完整、连续,抗压强度达8.3 MPa,渗透系数达8.67×10<sup>-7</sup> cm/s。工程实施后矿坑疏排水量显著减少,该措施为矿区水资源及矿坑周边草原植被等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
2020年04期 61-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0K] [阅读次数:96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 李文嵩1;党亚堃2;3;朱明诚2;3;高雅2;3
防渗膜(HDPE土工膜)目前广泛应用于防污染、防渗漏、防扩散为主的防渗工程中,且铺设形式复杂多样。在我国某露天煤矿地下截水帷幕工程中,将防渗膜进行大深度垂向隐蔽铺设,深度可突破50 m,作为帷幕墙防渗主体;利用接头箱技术,实现了不同槽段间的防渗膜叠覆连接;通过注浆回填工艺,在压紧防渗膜的同时,提高了帷幕墙的抗渗性;最后采用围井抽水试验验证了墙体的防渗性,结果表明,防渗膜帷幕墙渗透系数仅为8.6×10<sup>-7</sup> cm/s,达到设计要求。防渗膜帷幕墙具有施工效率高、成本低、绿色环保等优点,其成功应用对其他类似项目具有推广借鉴意义。
2020年04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8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 朱明诚;韩强;赵贵斌;刘玉柱;
高压旋喷桩主要适用于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砂土、黄土和碎石土等地层,在卵砾石地层或动水条件下的应用较少。我国某露天矿在施工旋喷桩止水帷幕的过程中,采用RJP工法进行帷幕施工,成功将高压旋喷注浆技术应用于卵砾石含水层中,通过试桩和筛分试验将卵砾石层特征对桩径大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JP工法在卵砾石含水层中成桩效果良好、质量可靠,其桩径大小与卵砾石颗粒大小及含砂量有关。围井试验结果显示,高压旋喷桩帷幕墙完整,止水效果显著。研究成果表明高压旋喷注浆技术可在卵砾石含水层的加固和止水领域进行推广应用。
2020年04期 v.48;No.280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阅读次数:67 ]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19 ] - 彭巍;王海;王仲全;卜桂玲;
某露天煤矿为减少矿坑疏排水量,拟通过施工截水帷幕以切断矿坑北侧河流补给通道。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在架空高压线等特殊施工区域采用钻孔咬合桩帷幕。施工区砂卵石层厚度达45 m,含水层渗透系数达100 m/d,水力梯度0.033,地下水温长期维持在5℃,为保证咬合桩在深厚砂卵石层和低温动水条件下快速成桩,研制出一种以粉煤灰为主、水泥和粉煤灰添加剂为辅的混合防渗材料,并开展该材料的凝结时间、结石率、流动度、抗渗性能等多项参数测试。结果表明:研发材料最优配比为水灰比0.7︰1.0、水泥掺量(质量占比)40%、粉煤灰掺量60%、粉煤灰激发剂掺量2%,在5℃低温环境下凝结时间102 h,结石率94.6%、流动度23 cm,3 d强度1.06 MPa、90 d强度11.65 MPa、渗透系数低至8.61×10–8 cm/s。通过取心验证,成桩质量符合要求,截水效果好,矿坑疏排水量显著减少。该材料具有低价环保、抗渗性好等优点,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2020年04期 v.48;No.280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7K] [阅读次数:52 ]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1 ] - 王海;彭巍;曹海东;王丽;
某露天煤矿为减少矿坑疏排水量,通过施工截水帷幕切断矿坑北侧河流补给通道。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采用低强度抗渗混凝土地下连续墙、HDPE防渗膜、超高压角域变速射流注浆、咬合桩4种工艺构建截水帷幕。为检验施工过程中露天煤矿截水帷幕的效果,针对低强度抗渗混凝土地下连续墙、HDPE防渗膜、超高压角域变速射流注浆等3种截水帷幕工艺,进行了4次围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露天煤矿深厚砂卵石层动水、低温条件下,低强度抗渗混凝土地下连续墙、HDPE防渗膜、超高压角域变速射流注浆帷幕均具有良好的截水效果,渗透系数分别达到8.34×10~(–7)、6.28×10~(–7)、7.85×10~(–7) cm/s,与原材料室内实验得出的渗透系数基本吻合。在4种帷幕工艺的共同作用下,露天煤矿矿坑疏排水量显著减少,围井试验在截水帷幕施工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检验作用。
2020年04期 v.48;No.280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0K] [阅读次数:79 ]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11 ] - 张雁1;黄选明1;陈实2;石炳兴3
内蒙古东部草原区某露天煤矿在长期疏排水条件下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为研究矿区周边植被生长是否受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法(NDVI)分析了研究区2013—2019年植被盖度变化趋势,选择气温、降水量和地下水位埋深3个气象水文要素,基于联合熵理论计算NDVI与不同要素之间的互信息,得出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盖度呈逐年好转趋势,植被指数由2013年的0.10逐渐增加至2019年的0.33,年均增长约为0.03;植被生长与当地气温和降水量关系密切,与地下水位埋深相关性弱;研究区气候变暖和稳定的降水量造成植被返青期提前和生长期延长;在矿区目前疏排水强度下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不会造成周边草原植被干枯死亡。研究成果丰富了内蒙古东部草原区植被生长与地下水关系的研究内容,为类似分析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020年04期 94-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7K] [阅读次数:302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0 ]
- 李莹;郑瑞;罗凯;朱延茗;张毅敏;
四川筠连地区煤层气田开发潜力较好,但大量低产低效井的存在制约了产能提升。为查明低效井成因,针对性地提高煤层气井产能,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角度,结合地质条件并从工程因素出发,剖析高产井与地质因素的耦合关系,揭示地质、排采及工程3个方面影响下的低效井成因,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结果表明,低效井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西部,受含气性、断层分布、开采层位、排采节奏及压裂窜井的影响,而高产井主要位于研究区中、南部,其产水量多低于1m3/d,普遍具有流压低、持续产气时间长、产煤粉量低、矿化度高的特点。综合分析低效井治理效果发现,酸洗效果较好,震荡解堵效果不明显,二次压裂应严格控制施工参数。解决煤层气井低产低效问题,应从井位部署着手,围绕地质–工程–排采一体化开展井位设计和施工,开展有效合理的增产改造措施。
2020年04期 v.48;No.280 14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5K] [阅读次数:93 ]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20 ] - 王相业;孙保平;
煤层气化学组分、甲烷碳氢同位素特征对煤层气成因、分布规律和煤层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查明河东煤田北部兴县地区山西组、太原组煤层甲烷及二氧化碳成因,采集研究区煤层气井解吸气样,通过组分分析、CH_4碳氢同位素和CO_2碳同位素测试,根据煤层气成因图版,分析了煤层气稳定同位素的地质影响因素,揭示了研究区煤层气成因。结果表明,区内主力煤层的甲烷碳同位素存在明显差异:8煤甲烷δ~(13)C_1值介于–55.1‰~–44.2‰,平均为–49.2‰;13煤δ~(13)C_1值介于–65.7‰~–55.7‰,平均为–59.8‰。同一煤层内甲烷碳同位素呈现出随煤层埋深增加而变重、随水动力条件增强变轻的特点;甲烷碳同位素偏轻,重烃组分偏少,表明受到一定因素或次生作用的影响。8煤以热成因气为主,13煤以次生生物成因气为主。研究区8煤δ~(13)C(CO_2)介于–17.3‰~–4.8‰,13煤δ~(13)C(CO_2)介于–26.3‰~–6.9‰,二氧化碳为煤热演化初期或最近一次煤层抬升再沉降后煤中有机质热裂解产生。研究成果为明确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年04期 v.48;No.280 156-164+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15 ]
- 陈军浩;庄言;陈笔尖;赵振伟;王启云;
为研究滨海软土地层中联络通道冻结温度场的发展规律,以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罗秀路站至百色路站区间联络通道为工程背景,对冻结帷幕厚度、平均温度及冻结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联络通道三维数值模型预测冻结温度场发展规律,并与实测温度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地层中存在固有压力导致泄压孔含有初始压力值,埋设冻结管时注入大量水泥浆将抑制地层中水分迁移,减小冻结过程冻胀影响;冻结过程地层温度下降规律可分为温度快速下降、降温速度减小后增大、降温速度缓慢减小、温度稳定4个阶段;冻结帷幕内外侧发展速度比例为1.42︰1,灰色粉土比粉质黏土夹粉土冻结效果好,粉质黏土夹粉土发展速度为20.02mm/d,灰色粉土发展速度为29.75 mm/d。
2020年04期 v.48;No.280 174-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7K] [阅读次数:37 ]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21 ] - 孙学阳;张齐;李成;张磊;
多煤层开采条件下煤层覆岩破坏具有独特的特征,影响矿井生产布置。以陕北某矿为例,以该矿地质采矿条件为基础,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模拟模型,开展了双煤层开采对覆岩的破坏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留设不同宽度的煤柱,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2种方法得到的煤层覆岩垮落带高度、裂隙带高度都基本一致;在双煤层开采时,留设的煤柱宽度越大,两个煤层的叠置区域就越小,煤层开采对覆岩的破坏程度就越小。在工作面布置时,建议增大两个煤层的开采距离,并尽量增加煤柱宽度,以减缓覆岩移动破坏范围和破坏程度。研究成果为类似双煤层开采工作面的设计及覆岩破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2020年04期 v.48;No.280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2K] [阅读次数:49 ]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12 ] - 覃乙根;杨根兰;谢金;刘榜余;
开阳县地质条件复杂,区内山地灾害频发,在进行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工程岩组、斜坡结构、断层、水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8个影响因子作为斜坡地质灾害孕灾因子。基于GIS平台,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CF)进行开阳县斜坡地质灾害孕灾因子敏感性分析,并通过敏感性指数(E)分析各因子对开阳县斜坡地质灾害的敏感性大小。结果表明:在高程515~993 m、坡度20°~50°、坡向为东南、西和西北向、软质岩组、顺向坡地区、距断层1 000 m以内、距河流800 m以内、NDVI值处于–0.098~0.181的区域,为开阳县地质灾害敏感区;坡度、岩性、坡向、距河流距离、距断层距离、高程6个因子为开阳县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NDVI和斜坡结构具有较低的敏感性;进一步分析表明,NDVI敏感程度很可能受高程1288~1664m区间和北向坡向限制;斜坡结构敏感性主要受坡向东、西2个方向限制。研究成果可为开阳县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2020年04期 v.48;No.280 19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6K] [阅读次数:50 ]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38 ]
- 孙超1;孙亮2;何登科2;田思清1
煤田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同一检波点位置重复插拔布设检波器的情况,检波器多次插拔布设存在倾角差异,导致检波器与地表耦合条件变化,影响地震数据采集质量。将检波器倾角参数引入检波器与地表耦合系统。从振动力学的角度推导倾斜检波器“双自由度耦合振动系统”,研究检波器倾角、检波器与地表相对阻尼系数、地表介质参数对耦合系统的影响,分析相同检波点位置重复布设检波器对地震数据采集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检波器倾角的增加将衰减检波器与地表耦合系统的幅频响应,提高耦合系统的谐振频率,说明本次倾斜检波器与地表耦合系统模型构建合理,结果可用于指导和规范地震数据采集工作。
2020年04期 206-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阅读次数:7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 万照飞;郭增虎;王鹏;唐美珍;韩天宝;刘良琼;
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陷落柱是制约煤层气勘探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效识别陷落柱对提高煤层气勘探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识别方法都是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利用陷落柱这一构造引起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非连续性进行识别,本次将陷落柱作为一种地质异常体,利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方法对其进行识别预测。通过测井资料分析和地质建模正演,分析得出煤层中陷落柱发育位置地震波形的3种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纵波阻抗值高、地震波形变化和振幅减弱。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基本原理入手,明确该反演方法能够利用陷落柱上述3个响应特征对其进行有效识别。以沁水盆地樊庄区块为例,用该方法对陷落柱识别进行试验,识别结果与钻井含气性及水文地质背景相吻合。结果表明波形指示反演法对陷落柱能够达到有效识别,该方法是识别陷落柱的一种有效手段。
2020年04期 v.48;No.280 21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3K] [阅读次数:53 ]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6 ] - 张军
为了减小矿井瞬变电磁探测盲区,提高探测精度,提出矿井瞬变电磁超浅层高分辨率探测技术。该技术不仅能够适用于常规的矿井地质探测,而且能够对矿井巷道顶板岩层裂隙等浅层地质体进行高分辨率探测,确保煤矿的安全高效掘进与开采。通过理论方法研究,确立了矿井浅层高分辨率瞬变电磁方法的可行性;设计硬件系统的发射电路和接收天线部分,使硬件系统能够适用于超浅层高分辨率探测;对数据采集软件以及数据校正方法进行分析计算,经过数据校正,提高了瞬变电磁浅层探测能力以及探测分辨率。通过矿井实测数据的分析与钻探验证情况的对比,说明该方法技术能够实现矿井瞬变电磁超浅层高分辨率探测目标,适用于矿井生产。
2020年04期 219-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阅读次数:95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 孟慧1;李健1;2;雷东记1;2;王亚娟1;2
为研究煤体复电性频散响应特征,实测不同测量面积,不同方向煤体的复电阻实部<i>R</i>和虚部<i>X</i>,分析其频散特征,并用不同经典模型进行数据反演对比。结果表明:任意方向煤体的复电参数(<i>R</i>、<i>X</i>的绝对值)与测量面积成反比,频散曲线的特征频率点不发生偏移,<i>X</i>频散度随测量面积增大而减小;相同测量面积,不同方向煤体的复电性频散响应不同,复电频散曲线发生偏移,平行层理方向煤体<i>X</i>的频散度大于垂直层理方向;Debye模型与Cole-Cole模型对煤体复电性频散曲线均可高精度拟合,但前者模型参数精简,物理意义明确,与煤体复电频散曲线开合情况吻合度较高。本研究可为复电性评价法监测煤层裂隙发育及评价煤层渗透率提供实验基础。
2020年04期 226-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阅读次数:69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