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文明;张慧;鞠昌华;姚素平;任永乐;马孟枭;仇宽彪;
在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地区,长期的地下煤炭开采造成地表形成大面积的沉陷水域,受周围人类活动的影响,沉陷水域水环境污染风险逐渐增大。以淮南潘集采煤沉陷水域为研究对象,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选取与沉陷水域水环境关系密切的水质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时间段沉陷水域的水环境状况,通过图层叠加融合定量反映沉陷水域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潜在水环境风险的发生时间和区域。研究结果显示,沉陷水域水质不容乐观,存在水质恶化的风险。从5月到11月,随着时间的变化,沉陷水域都呈现出中警以上的警情,在不同月份沉陷水域出现的警情区域也有所不同,其中沉陷水域的西部和中部警情出现的概率较大。在今后的水环境管理中需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避免水环境污染风险的发生。
2020年03期 v.48;No.27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阅读次数:87 ]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8 ] - 曹晓毅1;王玉涛1;刘小平1;2;曹祖宝1;武博强1
注浆法是采煤沉陷区的主要治理方法,浆材对注浆效果和成本影响很大。以陕北地区黄土-水泥-添加剂混合浆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黄土浆液的黏度、凝胶时间、结石率及28 d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试验研究,对各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同时,建立黄土基浆液的GA-BPNN预测模型,通过GA多目标全局寻优,优选出一定强度下成本最低的浆液配比。试验结果表明:黄土水泥浆液与陕北地区普遍采用的水泥粉煤灰浆液性能相近,成本大幅降低,黄土基注浆材料密度及结石率受水固比影响最为明显,黏度主要受水固比及黄土(水泥)掺量影响,28 d强度主要受黄土(水泥)掺量影响;采用GA-BPNN构建模型预测的黄土基注浆材料性能预测值与期望值相对误差为0.74%~1.83%,预测结果精度高,可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移动阅读
2020年03期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阅读次数:131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 刘震;王玉涛;刘小平;王晓东;
为研究深部条带开采覆岩裂隙发育高度这一采空塌陷区治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综合运用工程地质钻探、钻孔电视与煤田测井3种方法对济宁煤田某煤矿覆岩采动裂隙进行探测与分析。结果表明:缓倾斜(煤层平均倾角6°)、深埋(平均埋深538 m)、采留比1:2(采50 m留100 m)的条带式采动下,覆岩"三带"特征显著,空间整体呈"波浪式"破坏形态,地下采空区无明显空洞;垮落带发育高度为8.45 m,为采高的3.0倍,断裂带发育高度为57.55 m,为采高的20.6倍;覆岩"三带"发育高度判别的8个量化指标中,钻孔电视法比工程地质钻探法、煤田测井法精确度高。探测结果较为准确可靠,为深部条带采空塌陷区治理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020年03期 v.48;No.279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21 ] - 白仲荣;
堆积角度是描述充填材料采空区内空间堆积形态的一个重要参数,对确定钻孔间距、优化浆液配置、调整注浆工艺参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掌握浆液-风积沙双相介质充填材料堆积角度变化规律,采用尾矿自流堆积模型实验和流变特性实验,以风积沙的质量掺入比为变量,分别测定不同含砂率条件下浆料堆积参数和流变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对Sofra&Boger公式进行了回归修正,建立适合于浆液-风积沙双相介质充填材料的堆积角度计算式,为充填材料堆积角度定量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20年03期 v.48;No.279 24-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阅读次数:53 ]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1 ]
- 李恒乐;曹运兴;周丹;柴学周;刘同吉;冯培文;石玢;田林;
压裂参数是决定压裂效果、影响裂缝特征与煤层气产能的重要参数,深入认识压裂参数对产能的影响规律,对于优化压裂工艺和提高煤层气井产能至关重要。以潞安矿区45口氮气泡沫压裂井为对象,分析压裂施工曲线的类型及其对产能的影响,探讨各阶段压裂液用量与产能之间的关系,并对比评价氮气泡沫与水力压裂井产能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氮气泡沫压裂施工曲线可分为稳定型、波动型、上升型和下降型4类9型,下降型和稳定型压裂曲线对应的产能要高于波动型,上升型曲线对应的产能最差;总压裂液用量以800 m~3为宜,前置液和顶替液用量分别为450 m~3和8 m~3,氮气注入量在5万m~3左右最佳,而携砂液用量越大产能越高,氮气泡沫压裂液良好的携砂、造缝、沉降支撑性能是有助于提高产能的优势所在;整体上,就潞安矿区而言,氮气泡沫压裂井的产能明显高于水力压裂井,主要体现在高产井、中高产井的比例远大于水力压裂井,约61%的氮气泡沫压裂井具有较高产能,而水力压裂井为23%。氮气泡沫压裂技术在潞安矿区展示出的可观潜力,可为国内其他具有类似储层特征矿区的煤层气开发提供技术借鉴。
2020年03期 v.48;No.279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13 ] - 李忠城;吴建光;王建中;吴翔;卢国军;
针对煤层气井产水量大、降压困难、产气效果不佳等问题,基于沁水盆地南部煤矿15号煤层顶板K_2灰岩水以及15号煤层气井水矿化度和离子数据,利用统计、对比方法,系统研究两者的水化学成分特征、类型、成因机理,建立了地层水演化模型,系统阐述灰岩和煤层水在补给区、径流区、滞流区发生的各种反应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K_2灰岩水和15号煤层水会发生离子交换、混合作用及CO_2作用,在补给区和强径流区,K_2灰岩水水型以Ca-Mg-HCO_3-SO_4型为主,煤层水水型以Na-HCO_3-SO_4型为主;缓径流区K_2灰岩水一般为Na-Ca-Cl-HCO_3型,而煤层水以Na-Cl-HCO_3或Na-HCO_3型为主;滞流区K_2灰岩水和煤层水水型相同,为Na-HCO_3或Na-Cl-HCO_3水型。研究结果为15号煤的煤层气开发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依据。
2020年03期 v.48;No.279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阅读次数:40 ]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马凯;马钱钱;史永涛;
煤体对气体进行吸附/解吸过程的本质是气体分子和煤基质表面分子或原子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发生相互作用的本质是能量变化,为了深入研究远红外作用下煤层气吸附/解吸过程及能量变化规律,利用自主研制装置进行远红外作用下不同含水率煤样对CO_2的吸附/解吸实验,然后利用远红外热辐射原理所得的吸附/解吸能量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得到不同含水率煤体吸附/解吸过程能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远红外作用下,解吸率虽然随含水率增大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幅度明显减小,远红外作用可以降低水分对煤层气吸附/解吸能力的影响;远红外作用下不同含水率煤体对气体吸附/解吸过程是一个物理变化,从能量角度可以解释该过程,其变化规律与等温吸附/解吸过程相吻合。研究结果丰富了煤层气增产技术理论。
2020年03期 v.48;No.279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阅读次数:47 ]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刘江;桑树勋;周效志;毕彩琴;金军;单衍胜;
为了提高煤层气井合层排采效果,需要合理划分排采阶段并制定与之对应的管控措施。基于贵州六盘水地区以往煤层气勘查与试采工作,分析该区二叠系龙潭组煤层气地质条件和煤储层特征,对比分析两口煤层气井合层排采管控制度及其效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煤层层数多、单层厚度薄、含气量高、储层压力大、煤层渗透率低、局部构造煤发育等煤层气地质特点,使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压敏效应和贾敏效应较明显,储层伤害较严重,煤层气井高产时间较短,产气量较低。应该优选厚度较大、含气性好的原生结构煤层或煤组进行射孔压裂。在合层排采过程中,对排采阶段进行合理划分,并根据排采阶段控制流压、套压、流压降幅、套压降幅和液面高度等参数,可有效减小压敏效应、贾敏效应、速敏效应等储层伤害。合理的合层排采管控有助于实现控制产气量稳定平稳上升、煤层气井长期稳产与高产的目标。
2020年03期 v.48;No.279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17 ] - 陈刘瑜;李希建;沈仲辉;许石青;马晟翔;尹鑫;
龙马溪组页岩作为贵州页岩气的主要储气层位,勘探及钻井均证实其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和资源开发潜力。为揭示贵州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及其物性对酸化作用的响应规律,基于X射线衍射分析(XRD)、压汞、低温氮吸附及核磁共振(NMR)等实验手段,定量表征页岩酸化作用前后的孔隙体积、孔隙率、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页岩微观结构物性参数的差异性,分析酸化作用前后页岩孔裂隙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酸化作用增大了页岩的孔隙体积、孔隙率、比表面积和孔径,酸化作用后页岩进-退汞曲线及低温氮吸/脱附曲线的滞后环明显增大,酸化作用增大了墨水瓶孔的孔隙体积;受到酸化作用影响,页岩优势孔隙由介孔和110 nm左右大中孔向介孔与2 800nm左右宏孔发展,介孔数量减少,宏孔数量增加,页岩孔隙的连通性明显变好;酸化对页岩孔裂隙中矿物质及黏土成分具有明显的化学溶解和刻蚀作用,对页岩孔裂隙体积的改造效果显著,增加了页岩储层的渗透性,进而提高了页岩气的运移与渗流能力;酸化作用下伴随的水化作用对页岩孔裂隙沿层理面起裂、扩展延伸起促进作用,但是页岩酸化作用下的水化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2020年03期 v.48;No.279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12 ]
- 施龙青;王雅茹;邱梅;高卫富;
在矿山实际生产过程中,涌水量预测对于矿山防治水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郓城煤矿13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先不考虑季节性因素影响的条件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ARIMA建立涌水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迭代拟合结果精度低,表明郓城煤矿1301工作面涌水量时间序列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时间序列加法分解原理,分离提取涌水量时间序列中的长期趋势、季节指数、循环因子和随机变动参数,并应用熵权法确定各参数权重,建立工作面涌水量预测的非线性回归修正模型,并将模拟预测结果与忽略季节效应的ARIMA模型预测的涌水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建立的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计算的涌水量更为接近实测涌水量,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将为矿井涌水量预测提供新思路。
2020年03期 v.48;No.279 108-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阅读次数:52 ]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31 ] - 杨仙;卢伟;金新;陈娟;冯兴法;
泥浆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程浆液,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渗流进入地层,给工程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泥浆的渗流机理,把地层模拟为多孔介质,泥浆模拟为能更全面地反映其流变性能的赫巴流体,基于分形理论,建立赫巴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模型。基于渗流模型计算结果,详细分析压力梯度、流性指数、稠度系数及孔隙率等参数对多孔介质中赫巴流体瞬时平均流速的影响,指出流速变化与压力梯度、流性指数及稠度系数的变化均呈幂指数关系,与孔隙率变化呈二项式关系,且流性指数是一个影响赫巴流体渗流速度的极敏感因素。渗流模型计算结果为相关工程中泥浆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0年03期 v.48;No.279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阅读次数:38 ]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4 ] - 余洁;刘晓辉;郝齐钧;
利用PCI-2声发射系统对四川芙蓉白皎煤矿煤岩展开不同围压(0、8、16、25 MPa)的声发射试验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围压下煤岩破坏过程的振铃计数率、声发射时空分布、声发射b值及破坏煤岩的损伤特性变化规律,为有效预测煤岩破坏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声发射现象能够较好地反映煤岩内部裂纹的扩展情况,围压对煤岩破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围压增大,振铃计数率平静期越长;单轴、三轴状态下振铃计数率高频段发生时段不同。单轴状态下声发射定位点均匀分布于煤岩内部,三轴状态下则集中分布于破坏截面。随围压增大,峰前声发射b值波动现象增强,可利用b值变化预测煤岩破坏。基于累计振铃计数、结合煤岩破坏应力建立煤岩损伤破坏模型,结合声发射振铃计数率、时空分布、b值及损伤变量可对煤岩有效破坏的前兆应力点进行预测。研究成果将为煤岩破坏的微震监测分析奠定基础。
2020年03期 v.48;No.279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阅读次数:43 ]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26 ] - 曹祖宝;王庆涛;
为探讨黄陇煤田煤层采动引起的顶板水害问题,以煤层顶板不同覆岩结构采动导水裂隙为研究对象,概化了煤-软-硬-软-硬(组合一)、煤-软-软-硬-硬(组合二)、煤-硬-软-硬-软(组合三)及煤-硬-硬-软-软(组合四)4种典型的岩性组合结构,运用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等方法,分析了不同覆岩组合采动破坏特征和覆岩导水裂隙与覆岩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了覆岩结构对导水裂隙发育高度(简称"导高")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采高条件下,煤-软-硬-软-硬型覆岩结构导高最小,煤-硬-硬-软-软型覆岩结构导高最大;工程实例表明,黄陇煤田煤层开采导高与采高之间并非简单线性关系,利用覆岩结构效应预测的导高更接近实测值。
2020年03期 v.48;No.279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9K]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44 ] - 赵金刚;吕远强;晁军;杨喆;夏蒙;
为查明典型黄土-古土壤系列地层结构的水分运移及湿陷变形规律,依托西安北至机场城际轨道项目于渭北黄土塬区所进行的大型试坑浸水试验,采用现场实时观测的方法,跟踪测试了无渗水孔条件下的湿陷性土层浸水渗透及湿陷变形。结果表明:在浸水前期,渗透水流以垂直运动为主,整体形态似一不断加大的"秤砣"形,随着水分运移至埋深较大土层时(约15.0m),水平运动开始加大,直至达到水分入渗扩散角界限,最终,浸润区及饱和区均呈现形似倒置"漏斗"的形态;受水分扩散的影响,沉降过程可划分为:初始浸水段-剧烈湿陷段-湿陷稳定段-停水孔压消散段-固结沉降段-沉降稳定段;古土壤层阻碍了水分的垂直渗透速度,并对其上土层的侧向扩散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停水后,则起到隔绝水分向下快速扩散的作用。研究结果为认识典型黄土-古土壤系列场地水分运移及湿陷变形规律提供了参考,也可为该地区未来工程建设提供指导及借鉴。
2020年03期 v.48;No.279 152-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阅读次数:49 ]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12 ] - 龙伟;荣传新;段寅;郭轲;
以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段拱北隧道为工程实例,研究管幕冻结法的温度场发展规律,基于二维多孔介质传热理论,采用有限元软件COMSOL对积极冻结期的实际工况进行数值计算,模拟结果通过现场实测验证,研究了温度场在异形冻结管开启前后的发展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冻结30 d时,实顶管完全被冻土包裹,并且顶管之间开始形成连续的冻土帷幕;冻结50 d时,空顶管被冻土完全包裹;冻结90 d时,实顶管和空顶管处冻土帷幕厚度达到2.0 m,满足设计要求。在异形冻结管开启前、开启后10 d内和开启后10~20 d内,两顶管间中点处温度测点的平均温度变化速率分别为-0.86℃/d,-0.88℃/d和-0.25℃/d,之后各测点温度趋于稳定,进而形成温度较为均匀的冻土帷幕。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冻结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2020年03期 v.48;No.279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6K] [阅读次数:37 ]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23 ]
- 杨辉
为提高透射槽波探测技术在薄煤层中对断层的解释精度,根据槽波在薄煤层中吸收衰减严重,传播距离近的特点,提出采用槽波最远传播距离来约束CT成像的方法。通过理论推导,研究不同煤层厚度条件下槽波频率的变化情况;以1.5 m煤层为主要研究对象,正演模拟槽波的衰减特性,确定1.5 m煤层中槽波的有效传播距离为300 m。对山东某矿15号煤层的槽波资料,应用该技术CT成像,解释的断层和巷道揭露推断的断层位置基本吻合。结果表明:对1.5 m煤层的槽波资料处理时,以300 m为最大有效传播距离,对实际数据进行能量衰减成像,提高了槽波CT成像质量和解释精度。该方法可为薄煤层槽波探测技术提供借鉴意义。
2020年03期 176-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5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0 ] - 苏晓云;
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在探测工作面内部断层、陷落柱发育情况、煤厚变化等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现已成为井下地质构造探测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含夹矸的复合煤层地质构造的探测,槽波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研究复合煤层中夹矸对槽波地震探测中断层落差解释的影响,通过建立不同的数值模型进行正演分析,并选取山西某矿复合煤层进行槽波探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煤层中的夹矸对槽波探测解释断层落差有较大影响,夹矸的厚度与煤层差异较小时,槽波探测解释断层落差时的单位煤厚标准应为复合煤层的总厚度;差异较大时,单位煤厚标准应为激发接收层的单一煤层厚度。研究结果可为槽波实际资料的解释、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2020年03期 v.48;No.279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阅读次数:27 ]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6 ] - 张宪旭;
地震数据中煤层反射波具有能量强的特征,使邻近地层的反射被煤层反射所掩盖,导致邻近层难以成像,岩性解释工作存在困难。针对此问题,提出基于模型驱动的煤层强反射能量衰减方法。利用测井数据和煤矿井下钻孔实测的煤厚数据与煤层反射振幅绘制交会图,拟合振幅与厚度的关系式,构建数字模型并模拟煤层反射,在振幅残差阈值的控制下迭代求取全区煤层厚度,使用求取的模型煤层反射数据对实际数据中的煤层振幅进行衰减。通过模型试算表明,该方法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通过对鄂尔多斯市某煤矿地震数据中3~(-1)号煤层反射压制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对实际数据中的煤层反射压制效果良好,煤层附近的弱反射层成像质量得到提升,为岩性解释提供基础数据。
2020年03期 v.48;No.279 1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6 ] - 傅彦宁;常锁亮;张生;刘最亮;杨勇;陈强;刘波;许玉莹;
低速带发育地区地震记录中的多次反射折射波严重影响波场中相近的反射波,导致反射波形态畸变,影响了对地震资料的正确解释。在阐明浅层低速带多次反射折射波产生机理和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垂向组合双震源的压制方法。根据勘探前期小折射、微测井等方法获取浅层参数信息,结合多次反射折射波与有效波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给出需要对多次反射折射波进行压制的前提条件,然后根据震源组合公式计算得到垂向组合参数可选范围,用于调整低速带中垂向设置的两个震源的相对位置,在不影响目的层反射波的基础上压制多次反射折射波。在正演模拟和黄土塬勘探区试验中,对比了常规单炮记录与震源垂向组合记录。结果表明:震源垂向组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压制浅层低速带多次反射折射波,有效提高地震数据信噪比和解释精度。
2020年03期 v.48;No.279 195-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8K] [阅读次数:43 ]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 杨真1;高振宇1;刘兴业1;2
地震波阻抗反演可以直接提供地下介质的弹性信息,为后续的煤层识别,水通道预测以及陷落柱识别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在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时,现有的波阻抗反演方法精度较低,不能满足实际勘探的需求。反射率法通过求解弹性波动方程获得弹性参数信息,能够模拟全波场响应以及地震波的各种传播效应,能更精确地考虑透射损失、多次波等引起的地震波振幅和相位变化,精度较高,且计算效率高于其他波动方程求解方法。因此,基于贝叶斯框架,建立了反射率法的反演目标函数并通过引入柯西分布作为先验分布提高反演结果的分辨率,形成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的反射率法波阻抗反演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布尔台煤矿地震数据中,获得的波阻抗反演结果与测井资料匹配度较好,相比于常规方法分辨率更高,精度高,能够有效识别薄煤层和深部煤层分布,有效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为利用地震反演技术识别煤层及陷落柱等小构造,预测顶底板水分布提供有力的资料。
2020年03期 204-210,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9K] [阅读次数:69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 戴前伟1;2;宁晓斌1;张彬1;2
探地雷达(GPR)波阻抗反演是一种准确获取地下介质本征参数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依赖于测井资料提供的低频信息,而在GPR实际应用中,钻孔资料很少。为此,提出利用共中心点(CMP)速度分析为波阻抗反演提供大尺度纵向约束,实现在CMP速度分析结果的约束框架下,精细重构介质的介电参数信息。首先,以层状模型为算例,验证了CMP速度分析结果作为波阻抗反演的初始模型约束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2个随机介质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测试,反演结果的整体结构与模型接近,细微结构得到了较好的重构,与理论值的平相对误差为8.73%。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随机介质模型的探地雷达的波阻抗反演中更高效和经济,并且成像结果中包含着丰富的细节信息,在土壤介质其他物理参数估计中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
2020年03期 21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阅读次数:68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