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gy&Exploration
创刊时间:1973
刊期: 月刊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主管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编:董书宁
副主编:王皓 秦勇
               James W. LaMoreaux
执行主编:晋香兰
ISSN:1001-1986
CN: 61-1155/P
主页:www.mtdzykt.com

煤田地质 矿井地质

  • 山西省煤系伴生三稀矿产资源研究现状及找矿前景

    刘东娜;曾凡桂;赵峰华;王红冬;解锡超;邹雨;

    为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山西省煤系伴生的稀有、稀土、稀散元素(简称三稀元素)矿产资源,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统计了山西省煤系伴生三稀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特征,同时结合山西省煤炭资源分布特征探讨了煤系伴生三稀矿产资源的找矿前景。结果表明,山西省宁武煤田平朔矿区为煤系伴生锂超大型矿床,北部煤炭基地部分矿区和西山煤田部分矿区具备煤系伴生锂成矿潜力;宁武煤田北部、大同煤田北部、河东煤田北部及西山煤田局部地区具备煤系伴生镓成矿潜力;沁水煤田和西山煤田山西组含煤岩系的伴生稀土元素均有一定的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省内六大煤田含煤岩系中尚未发现其他达到工业利用品位的伴生三稀元素矿床。初步研究成果对指导山西省煤系伴生矿产资源开发、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粉煤灰高效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2018年04期 v.46;No.26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阅读次数:53 ]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23 ]
  • 韩城矿区碎软煤层顶板梳状孔水力压裂瓦斯抽采工程实践

    王建利;陈冬冬;贾秉义;

    韩城矿区碎软煤层发育,煤层透气性差,本煤层钻孔钻进困难,瓦斯抽采效果差。顶板梳状孔水力压裂技术结合了水力压裂技术和定向钻进技术二者的优势,是解决碎软低渗煤层瓦斯抽采难题的有效技术途径。在韩城矿区王峰煤矿3号煤层顶板粉砂岩中施工长钻孔并向煤层开分支,采用套管+封隔器座封的整体压裂方式进行水力压裂工程试验。钻孔总长度344 m,有效压裂长度284 m,累计注水量874.79 m3,最大泵注压力9.4 MPa。试验结束后对钻孔瓦斯抽采相关参数连续监测86 d,钻孔瓦斯抽采体积分数27%~51%,平均42.11%,钻孔瓦斯抽采纯量8.25~21.41 m3/min,平均17.02 m3/min,钻孔累计抽采瓦斯量约210万m3。与常规的穿层钻孔水力冲孔技术相比,该技术百米钻孔瓦斯抽采量提高了11.48倍,初步证明了该技术在碎软煤层瓦斯强化抽采领域的适用性。

    2018年04期 v.46;No.268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28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吸附热力学特征

    薛培;高栋臣;孙建博;张丽霞;祁攀文;史鹏;

    为了研究陆相页岩的吸附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延长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温度下页岩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延长组页岩的吸附特性及等量吸附热特征,实现了页岩等温吸附量的预测。结果表明:超临界条件下,页岩等温吸附曲线极大值的出现与实验压力、比表面积及吸附气有关;与龙马溪组页岩相比,延长组页岩等量吸附热与吸附量呈正相关关系,符合幂函数拟合,且在相同吸附量下,延长组页岩等量吸附热较低,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和较弱的吸附作用力;等量吸附热不能反映吸附性能的强弱;基于等量吸附热的页岩等温吸附曲线预测方法在低实验温度、低气体压力条件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2018年04期 v.46;No.268 22-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7 ]
  • 阳泉矿区新景矿构造煤发育规律的数值模拟

    刘最亮;冯梅梅;

    预测构造煤发育区对矿井瓦斯突出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阳泉矿区新景矿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地质赋存条件,建立了相应的岩性不均衡力学模型,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顶板砂岩透镜体存在情况下3号煤层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砂岩透镜体的存在使得煤岩地层的应力、位移分布不均,在透镜体影响范围内呈现应力集中现象,致使该区域煤层发生塑性变形;岩性不均衡条件下3号煤层的构造煤发育,进而证实了新景矿3号煤层顶板砂岩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

    2018年04期 v.46;No.268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6K]
    [阅读次数:48 ]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10 ]
  • 颗粒煤甲烷吸附过程扩散特征

    林晨;贾天让;周市伟;张玉贵;

    为了研究甲烷在颗粒煤中扩散、吸附至平衡过程的扩散特性,基于颗粒煤吸附甲烷幂函数扩散模型,利用磁悬浮天平高压等温吸附仪,测定不同压力下颗粒煤甲烷吸附过程中扩散量随时间变化值,研究颗粒煤甲烷吸附达到平衡前的扩散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平衡压力对颗粒煤甲烷吸附和扩散特性影响显著;吸附量和平均扩散系数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大;颗粒煤甲烷吸附过程扩散系数随时间呈幂函数衰减,前500 s衰减幅度较大,平均扩散系数与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颗粒煤吸附甲烷幂函数扩散模型对于描述颗粒煤甲烷吸附扩散过程具有较高准确性,有助于分析煤层气排采过程煤层气吸附量的动态变化,提高煤层气采收率。

    2018年04期 v.46;No.268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阅读次数:56 ]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21 ]

煤田地质 矿井地质

  • 宁武煤田北部构造特征及其控煤作用

    范二平1;杨智文2;高宇平2;程岳宏3;赵军2

    为查明宁武煤田北部构造特征及其对石炭-二叠系的控煤作用,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性、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宁武煤田构造区带划分、地层结构、构造演化及应力场特征,明确了宁武煤田北部主力煤层的控煤构造。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宁武煤田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最为复杂,具有幕式、挤压伸展交替演化,控制了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煤田边界主要受NE—近NS向逆冲断裂带控制,内部由平鲁向斜、朔县向斜和宁武向斜3个赋煤区构成。煤田内发育NE—NEE、近NS向和近EW向正断层,且具有叠加改造和差异性分布的特征,平面多呈斜交、平行分布,垂向多为垒堑、顺向和反向断阶构造样式,共同控制了不同井田的煤层赋存稳定区。

    2018年04期 8-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9K]
    [阅读次数:203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 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进展及展望

    张超林;许江;彭守建;耿加波

    煤与瓦斯突出严重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由于现场煤与瓦斯突出具有突发性和危险性,因此物理模拟实验手段引起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的关注。查阅相关文献,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发现突出实验研究由一维受力、单一场、小尺度向多维多场多尺度过渡,实验装置整体性能得到极大提高。然而目前对于突出机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定性解释的假说阶段,针对目前突出实验特点及其不足提出若干建议,以期通过突出实验探究其物理本质,从而形成突出危险性定量评价体系和突出理论判据,为现场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与防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8年04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阅读次数:122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 贵州官寨煤矿“先抽后建”地面瓦斯抽采工艺分析

    胡正田1;万志杰2;张东亮2

    新建突出矿井必须进行地面钻井预抽,做到"先抽后建"的要求。结合贵州官寨煤矿开拓部署,构建了官寨煤矿"先抽后建"的工艺流程,提出了主斜井地面实施定向井水力压裂、副立井采用洞穴完井、首采面采用丛式井水力压裂的工艺,从而使官寨煤矿实施"先抽后建"地面瓦斯抽采与矿井建设工程可以做到很好的统筹衔接,对于煤矿区协调实施煤层气与煤炭开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018年04期 50-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阅读次数:139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0 ]

煤层气 页岩气

  • 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吴国代1;2;3;曾春林1;2;3;程军1;2;3;郭东鑫1;2;3;王晋1;2;3;王丹1;2;3;谢庆明1;2;3

    松藻矿区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富集区之一。为揭示松藻矿区地下水对煤层气富集影响,利用煤田勘查获取的水文地质资料,基于含水层结构、水化学特征、抽水资料的系统分析,阐明了含煤地层上覆和下伏含水层地下水的空间展布特征,建立了地下水的分布模式,探讨了地下水动力场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松藻矿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叠置,随着埋深的增加含水性减弱;含煤岩系与上覆、下伏含水层缺乏水力联系,为相互独立的含水系统;上覆长兴组和下伏茅口组地下水动力场呈南高北低展布;地下水动力场有近河流岩溶裂隙渗入型、断层沟通岩溶裂隙补给型、稳定承压弱含水型三种类型,以稳定承压弱含水型为主;含煤岩系的极弱含水性及其与上覆、下伏含水地层缺乏水力联系构成了区内水文地质控气基础,是研究区煤层含气性高的重要控制因素。

    2018年04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阅读次数:116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 河南省煤田构造格局对煤层气储层物性和渗流特征的影响

    赵发军1;2;3;于兴腾1;郝富昌1;2;刘彦伟1;2

    为了查明河南省不同构造区内二1煤层中气体的流动特征和煤体受构造变形分异后的独特性,采用实验数据分析、瓦斯地质和渗流学理论,研究煤中孔容分布、孔径受应力影响后的变化以及煤体强度受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特点。结果表明,煤层中甲烷连续流型占优的排序为:太行构造区、崤熊构造区、嵩萁构造区。煤中甲烷流型差异受区域构造变形体制控制,太行构造区的拉伸变形导致煤体强度值域分布广,最大体应变大于其他区域;嵩萁构造区的重力滑动、剪切和伸展变形使煤体强度和孔隙率最低、最大体应变最小;崤熊构造区内煤体的最大体应变介于两者之间。该结论对河南省煤层气开发有指导意义。

    2018年04期 61-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阅读次数:201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0 ]
  • 海相页岩储层矿物质孔隙的形貌-成因类型

    张慧1;2;魏小燕3;杨庆龙2;林伯伟2;郝临山2

    在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矿物种类识别和成因判断的基础上,研究矿物质孔隙的成因类型及其对页岩储层物性的影响。以场发射扫描电镜微观形貌观测结果为主要依据,立足于页岩的矿物组成,综合考虑沉积、成岩、地质构造等因素,将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储层矿物质孔隙的形貌-成因类型划分为3大类:主要孔隙(顺层缝隙、泥粒孔、组分间隙、层间裂隙等),镜下常见,数量多,对页岩储层有一定的影响;其他孔隙(晶间孔、溶蚀孔、气液包体孔、片间缝隙等),镜下少见,局限性大,对页岩储层影响微弱;构造孔隙(构造裂隙、碎粒孔等)是地质构造活动的记录,对页岩储层具有双刃剑的作用。页岩岩性不同,主要孔隙类型不同,不同的孔隙在页岩储层中有不同的作用。

    2018年04期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6K]
    [阅读次数:139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0 ]
  • 京西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沉积相及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

    张驰;郭嘉梁;邵龙义

    沉积相作为反映沉积环境及其演化特征等地质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有机地化特征进行评价,可为该组页岩气的地质条件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以野外实测剖面和室内实验为研究方法,对北京西山(简称京西)下苇甸地区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所采的15件细粒沉积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相研究,并对下马岭组的页岩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下马岭组中上部以灰黑色-黑色泥岩为主,其有机质含量较高,沉积厚度大,热演化程度为高-过成熟阶段,脆性指数较高,另一方面,结合区内的岩相以及沉积相特征,得出下马岭组的沉积模式为:陆源碎屑浅海沉积模式。其中,浅海陆棚亚相是有机质聚集的良好场所,表明下马岭组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研究成果为今后燕山地区该组的沉积环境演化及对比提供基础资料。

    2018年04期 86-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0K]
    [阅读次数:11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煤层气 页岩气

  • 煤层气水平井微地震成像裂缝监测应用研究

    张永成;郝海金;李兵;刘亮亮;徐云;

    为有效地指导煤层气水平井压裂工程,评价压裂施工效果,提出将微地震成像裂缝监测技术应用于煤层气水平井压裂施工中。利用微地震成像监测煤层气水平井裂缝延伸的方位、缝长及缝高,分析裂缝双翼不对称发育原因。以沁水盆地寺河区块为例,将水平井和同规模、同层位垂直井的裂缝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因布井方位及施工工艺影响,水平井压裂液滤失量大、易产生多裂缝,且裂缝延伸距离相对较短。指出后续水平井布井应考虑水平段轴线与最小主应力方向平行,增大压裂设计规模和压裂级数,以保证煤层气水平井高效开发。

    2018年04期 v.46;No.268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阅读次数:40 ]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9 ]
  • 海相页岩储层矿物质孔隙的形貌–成因类型

    张慧;魏小燕;杨庆龙;林伯伟;郝临山;

    在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矿物种类识别和成因判断的基础上,研究矿物质孔隙的成因类型及其对页岩储层物性的影响。以场发射扫描电镜微观形貌观测结果为主要依据,立足于页岩的矿物组成,综合考虑沉积、成岩、地质构造等因素,将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储层矿物质孔隙的形貌–成因类型划分为3大类:主要孔隙(顺层缝隙、泥粒孔、组分间隙、层间裂隙等),镜下常见,数量多,对页岩储层有一定的影响;其他孔隙(晶间孔、溶蚀孔、气液包体孔、片间缝隙等),镜下少见,局限性大,对页岩储层影响微弱;构造孔隙(构造裂隙、碎粒孔等)是地质构造活动的记录,对页岩储层具有双刃剑的作用。页岩岩性不同,主要孔隙类型不同,不同的孔隙在页岩储层中有不同的作用。

    2018年04期 v.46;No.268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阅读次数:62 ]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福建二叠系中统童子岩组页岩气储层特征

    陈泉霖;

    为了评价福建省二叠系中统童子岩组页岩气资源开发潜力,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及现场解吸测试工作,研究了童子岩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二叠系中统童子岩组泥页岩干酪根为Ⅲ型;有机碳质量分数普遍在2%以下;Rran值介于2.52%~5.80%,泥页岩储层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泥页岩储层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脆性矿物含量不高,不利于页岩储层的压裂改造;泥页岩孔隙度较低,渗透率极低,中孔是童子岩组页岩气储存的主要场所;童子岩组含气量总体较低,主要受后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影响所致。分析表明:在受影响相对较小的局部块段——加福向斜和抚市向斜,其向斜底部的童子岩组具有页岩气成藏条件。

    2018年04期 v.46;No.268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阅读次数:37 ]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8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煤层重复采动对水渠稳定性及渗漏性影响评价

    曹晓毅;刘小平;田延哲

    为了科学评价煤层重复采动对拟建水渠工程安全性的影响程度,围绕"采煤安全"、"水渠安全运行"这两条主线,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概率积分法等手段,对重复采动影响下水渠的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首先从地层的工程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结构、力学结构和开采结构4方面分析了岩土体的结构特征,利用FLAC<sup>3D</sup>对各煤层开采引发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同时,根据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结果,分析了重复开采引发的地表下沉、倾斜变形及水平变形对水渠坝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不会波及到水渠内的地表水,不会影响采煤安全;重复采动会引起水渠不同程度的沉降,堤体地面标高由69.34 m沉降至65.50 m,沉降后的堤体顶面比设计水面降低了1.94 m,过水断面由580 m<sup>2</sup>减少至196 m<sup>2</sup>,设计流量将损失66%,对水渠安全运行构成影响。

    2018年04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阅读次数:104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 采空区冒落结构与充水性特征

    张海涛;许光泉

    采空区积水一直严重威胁着我国诸多煤矿的安全生产。以谢桥矿12226工作面采空区第三积水段为例,通过对积水段预计积水量与实际放水量的对比分析,结合工作面顶、底板岩性组合特征分析,研究得出采空区内岩(石)层空间冒落结构与充水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顶板岩性与充水系数、碎胀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该方法及研究成果,为今后类似条件下采空区积水量准确预计,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2018年04期 99-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阅读次数:112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0 ]
  • 径向射流技术对断层产状探测定位的应用研究

    胡宝玉;

    目前,径向射流孔的长度可达百米,使该技术在矿井防治水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2015年在邢台矿采用该技术对断层的产状进行了探测,对其在断层产状探测、定位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在砂质泥岩、铝土岩、本溪组灰岩、奥陶系灰岩中的射流压力、遇阻过程及其他异常状况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径向射流技术在断层产状探测时,适用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断层两盘岩性不同时径向射流探测结果准确的结论。

    2018年04期 v.46;No.268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4 ]
  • 浅薄层湿陷性黄土场地单桩承载特性试验

    韩琳;沈军

    为了分析浅薄层湿陷性黄土场地荷载对桩基的影响规律,设计了单桩未浸水和浸水加载试验。结果表明:浸水后黄土湿陷对桩体产生了负摩阻力,在桩顶荷载条件下使桩体沉降,桩身轴力及桩侧摩阻力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较未浸水工况,浸水后的桩体沉降量明显增大,当接近设计极限荷载时,桩体的沉降量发生突变,残余沉降量增大。浸水后桩体的轴力最大值位置由桩顶转换至桩顶下湿陷性黄土层,且轴力的峰值大于桩顶的荷载,桩体中上部位置轴力普遍增大,轴力最大值位置与中性点位置相对应,浸水后桩侧摩阻力体现出双峰特征。由此可见,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后的荷载对桩体的变形和受力均有较大影响,应在桩体的设计中综合考虑安全和经济因素来对荷载进行取值。

    2018年04期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阅读次数:81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 基于PFC2D的刘涧滑坡破坏运动过程模拟

    陈达;薛喜成;魏江波;

    以陕西省洛南县刘涧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法对其破坏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通过双轴数值试验对滑坡饱和土体进行细观参数标定,并与室内试验中饱和土体宏观力学参数进行对比,经验证该细观参数能应用到滑坡的破坏运动分析中,进而引入颗粒流(PFC2D)程序中平行黏结模型,采用ball-wall建模方法建立滑坡模型,对滑坡不同关键部位颗粒进行位移、速度监测,阐明其破坏运动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降雨为刘涧滑坡的直接诱发因素,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为由坡脚开挖引起的自前缘向后部牵引—孔隙水压力诱发的后部向前缘推移式滑塌。总体特征为上部推移,中部剪切,下部牵引;滑坡滑动最高时速13.4 m/s,最大滑移170 m,滑动阶段持续25 s。利用颗粒流法对滑坡的破坏运动过程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2018年04期 v.46;No.268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阅读次数:28 ] |[下载次数:1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基于PFC2D的刘涧滑坡破坏运动过程模拟

    陈达;薛喜成;魏江波

    以陕西省洛南县刘涧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法对其破坏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通过双轴数值试验对滑坡饱和土体进行细观参数标定,并与室内试验中饱和土体宏观力学参数进行对比,经验证该细观参数能应用到滑坡的破坏运动分析中,进而引入颗粒流(PFC<sup>2D</sup>)程序中平行黏结模型,采用ball-wall建模方法建立滑坡模型,对滑坡不同关键部位颗粒进行位移、速度监测,阐明其破坏运动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降雨为刘涧滑坡的直接诱发因素,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为由坡脚开挖引起的自前缘向后部牵引-孔隙水压力诱发的后部向前缘推移式滑塌。总体特征为上部推移,中部剪切,下部牵引;滑坡滑动最高时速13.4 m/s,最大滑移170 m,滑动阶段持续25 s。利用颗粒流法对滑坡的破坏运动过程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2018年04期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8K]
    [阅读次数:164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0 ]
  • 大荷载原煤仓天然地基沉降监测及分析

    吕远强;赵金刚;冯伟;董转运;

    为了真实反映大荷载原煤仓天然地基沉降变形随上覆荷载的变化特征及规律,确保工程安全,在研究区场地建立了一套沉降监测系统,跟踪测试了建设施工及运营期间荷载作用下原煤仓地基土的沉降变形,并依据实际监测结果,通过"规范方法"及"三维数值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原煤仓地基实际变形满足规范要求的允许值,证明采用第四系湖积砂层作为天然地基方案是可行的;地基土实际沉降主要集中在运营期间,建设及施工阶段所占比例较小(10%~27%),而规范计算该阶段沉降所占比例在40%以上;在沉降计算及预测过程中考虑基础刚度的影响,所得基底土压力分布及沉降计算结果更符合现场实际。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场地设计、建设及安全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2018年04期 v.46;No.268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阅读次数:38 ]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3 ]
  • 黄土–基岩滑坡滑带土特性及其演化过程

    吴博;赵法锁;王雷;吴韶艳;贺子光;

    滑坡的演化过程伴随着滑带的形成,故滑带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活动趋势。选取延安丁家沟滑坡滑带土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室内实验等手段,对其矿物成分、微观结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滑带土的性质差异明显,前缘滑带土的含水率、天然密度、干密度、黏土矿物、界限含水率以及粒径分布分维值均明显高于后部滑带土;前缘滑带土在任一法向应力作用下均表现为应变软化的剪切特性,而后缘滑带土在低法向应力水平下表现为弱应变软化,在高应力水平下表现为应变稳定。通过前后缘滑带土物理力学特性差异,总结出此类滑坡演化阶段为后缘剪切面形成→剪切面扩展→滑带贯通。

    2018年04期 v.46;No.268 129-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黄土-基岩滑坡滑带土特性及其演化过程

    吴博1;赵法锁1;王雷1;吴韶艳1;贺子光2

    滑坡的演化过程伴随着滑带的形成,故滑带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活动趋势。选取延安丁家沟滑坡滑带土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室内实验等手段,对其矿物成分、微观结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滑带土的性质差异明显,前缘滑带土的含水率、天然密度、干密度、黏土矿物、界限含水率以及粒径分布分维值均明显高于后部滑带土;前缘滑带土在任一法向应力作用下均表现为应变软化的剪切特性,而后缘滑带土在低法向应力水平下表现为弱应变软化,在高应力水平下表现为应变稳定。通过前后缘滑带土物理力学特性差异,总结出此类滑坡演化阶段为后缘剪切面形成→剪切面扩展→滑带贯通。

    2018年04期 129-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阅读次数:92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0 ]
  • 深厚黏土层多圈管冻结壁温度场发展规律

    林斌;王鹏;侯海杰;龙依

    多圈管冻结法施工已在深厚地层矿井中广泛应用,为了研究多圈管冻结壁温度场发展规律,以淮南某矿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实测数据和FLAC<sup>3D</sup>软件2种方式对比分析研究多圈管冻结壁温度场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冻结壁中圈孔最先开始交圈,其次是外圈孔,最后是内圈孔,测温孔温度和冻结壁平均温度随冻结时间的延长均呈对数关系下降,最终趋于稳定,冻结壁有效厚度在交圈后增长明显,随冻结时间的延长呈对数关系增大,主面和界面温度场曲线在冻结管处近似呈V形发展,主面和界面温度随冻结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对比分析验证了冻结壁温度场模型数值模拟的可行性,数值模拟对工程施工具有参考指导价值。

    2018年04期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阅读次数:77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 两淮煤田煤层底板灰岩水害区域超前探查治理技术

    郑士田

    煤层底板灰岩水害区域超前探查治理技术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种灰岩水害防治新技术,具有探查治理时间超前、探查治理空间范围大、水害隐患整体消除效果好等特点。分析了两淮煤田煤层底板灰岩水害基本特征,研究了煤层底板不同类型灰岩水害区域超前探查治理的技术方法和工程工艺。提出针对淮北煤田煤层底板存在高压复合强富水薄层灰岩含水层水害威胁的矿井,应采用定向水平井钻探和"高密度低压充填+低密度高压劈裂式注浆"探查治理技术;针对淮南煤田煤层底板发育厚层非完整隔水层的矿井,应采用定向水平井钻探和低密度连续高压劈裂注浆探查治理技术,通过典型矿井的工程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水害治理效果。

    2018年04期 142-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阅读次数:24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 松软煤层复合顶板条件下大跨度切眼支护技术研究

    李延军

    为了研究松软煤层复合顶板条件下大跨度切眼支护技术难题,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方法,分析了切眼巷道变形、位移、破坏特征,确定了围岩类别和支护参数,提出了左旋螺纹钢锚杆+金属网+金属梁+锚索的联合支护技术。研究表明:无支护条件下切眼巷道围岩出现"蝶形"破坏,顶板和两帮是支护的关键部位,支护后切眼巷道顶板和两帮位移大幅度减小,顶板应力释放区垂直应力明显减小,两帮应力集中区垂直应力增加,巷道顶、底角剪应力集中区范围减小。现场监测结果显示支护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为类似地质条件巷道支护提供借鉴。

    2018年04期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阅读次数:85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0 ]
  • 河流作用诱发黄土滑坡机理

    袁湘秦1;赵法锁1;段钊1;2

    在对泾阳南塬实地调查中发现,位于泾河与塬边交切处,发育有数量较多的黄土滑坡,分析认为河流作用是该类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通过实地调查,对饱和Q<sub>2</sub>黄土进行减围压三轴剪切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研究河流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土体抗剪强度与应力路径有关,减围压三轴剪切状态下,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小于常规三轴剪切状态下的抗剪强度指标,土体更容易发生剪切破坏;斜坡坡脚处存在关键块体,对斜坡整体稳定性起着控制作用。河流作用诱发黄土滑坡就是因为河流的持续侧蚀,造成坡脚关键块体逐步滑塌,最终导致斜坡失稳滑动。

    2018年04期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5K]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0 ]

煤田物探

  • 贵州织金浅煤层地震勘探技术的实践与认识

    薛野;刘田田

    贵州织金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煤层连片稳定分布、累计厚度大,为中高阶煤煤层气重点有利目标区;但主力煤层地震反射资料信噪比低、剖面成像效果差,制约了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工区内灰岩大面积裸露、目的层埋藏浅是导致该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最主要因素。实践表明:基于数字盒子波调查的模拟检波器多道组合接收技术具有较好的噪声压制效果,基于煤层反射最大信噪比的岩性-井深-药量匹配激发技术提高了地震激发效率,宽线观测、小道距数字检波道组合技术是改善二维地震成像的有效方法,小道距、小线距、高炮密度及高横纵比的三维地震观测技术显著提升了煤层资料品质。该技术系列适用于山地灰岩出露地区浅煤层地震采集。

    2018年04期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3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0 ]
  • CSAMT静态校正及其在煤矿采空区探测的应用

    苏超;郭恒;侯彦威;马炳镇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是一种煤矿采空区探测的有效方法,针对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易受浅部不均匀体影响出现静态效应的特点,参考瞬变电磁法(TEM)晚期视电阻率数据,使用曲线平移法对CSAMT数据进行校正,可以消除静态影响,还原真实的电阻率响应,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以正演模型为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山西某煤矿采空区探测,校正后的反演结果与已知资料吻合,取得了良好的探测效果。理论和实践证明了该校正方法的可行性。

    2018年04期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0 ]
  • 基于钻探约束的瞬变电磁解释方法及应用

    海四洋1;2;云美厚1;3;赵秋芳1;3

    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城镇建筑用地范围不断扩大,所面临的近地表地质构造越来越复杂,常规钻探法难以满足地基勘查的需要。为此,基于优势互补理念,将瞬变电磁法空间采样率高、地质信息丰富、地质体横向边界刻画准确等优势与钻探垂向测深精度高、分层定位准确等优势相结合,提出基于钻探约束的瞬变电磁法解释新方法,较好地克服了常规瞬变电磁法计算深度精度不足的局限,提高了视电阻率剖面的纵向解释能力。通过浩金元住宅建设区采空区探测的应用试验,圈定了测区中东部存在一个面积约0.01 km<sup>2</sup>的采空积水区,中部存在一个面积约0.009 75 km<sup>2</sup>的非采空区,其他部分均为采空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018年04期 174-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3K]
    [阅读次数:9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 水泥混凝土路面脱空的探地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吴秋霜;王齐仁;皮海康;

    脱空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病害,也是行车安全的主要隐患。探地雷达法通过观测分析高频电磁波反射信号特征来研究探测目标体的性质与规模,可以快速、有效地确定路面脱空的位置与充填情况。Gpr Max2D模拟结果、雷达实测资料和开挖验证情况的综合分析成果表明,充泥和充气空洞的雷达图像十分相似,特征明显,在空洞正上方都会出现一组非常明显的强反射信号,同相轴呈弧型,由于介电常数的明显差异,使得空洞充泥时反射波与直达波相位相反,而充气时反射波与直达波相位相同;不密实区域同相轴错断,显示出多条不规则弧形曲线。

    2018年04期 v.46;No.268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7K]
    [阅读次数:24 ]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19 ]
  • 地-井TEM典型特征分析与异常解释——以新疆白石泉铜镍矿zk506孔为例

    杨毅;邓晓红;王丽妍;王兴春;智庆全;张杰;武军杰;王磊;傅声中;

    地–井TEM法(瞬变电磁法)是一种寻找深部隐伏良导体的有效方法。以新疆白石泉铜镍矿区zk506孔三分量井中瞬变电磁测量为例,结合钻孔已知信息,通过分析曲线特征,从上至下共划定了3个异常,并推测第2个异常为主要异常,确定其方位为东南,同时根据z分量响应在晚期还有较强的幅值,判断异常在东南方向上具有相对长的延展,最后通过与zk506孔以及后期施工的zk507、zk508孔的地质编录对比,验证了地–井TEM解译推断,修正了之前zk506孔单孔编录的地质认识,证明了井中瞬变电磁法在良导硫化物矿勘探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2018年04期 v.46;No.268 186-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阅读次数:72 ]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地—井TEM典型特征分析与异常解释——以新疆白石泉铜镍矿zk506孔为例

    杨毅1;2;3;邓晓红1;2;王丽妍4;王兴春1;2;智庆全1;2;张杰1;2;武军杰1;2;王磊5;傅声中5

    地-井TEM法(瞬变电磁法)是一种寻找深部隐伏良导体的有效方法。以新疆白石泉铜镍矿区zk506孔三分量井中瞬变电磁测量为例,结合钻孔已知信息,通过分析曲线特征,从上至下共划定了3个异常,并推测第2个异常为主要异常,确定其方位为东南,同时根据<i>z</i>分量响应在晚期还有较强的幅值,判断异常在东南方向上具有相对长的延展,最后通过与zk506孔以及后期施工的zk507、zk508孔的地质编录对比,验证了地-井TEM解译推断,修正了之前zk506孔单孔编录的地质认识,证明了井中瞬变电磁法在良导硫化物矿勘探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2018年04期 186-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探矿工程

  • 渭北地区小曲率半径定向煤层气井优化设计及应用

    乔磊;韩金良;史军;付利;李天行;付盼;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渭北地区传统定向煤层气井面临抽油杆偏磨、压裂改造效果差、单井产量低等技术瓶颈,通过对该地区煤层地质特点的深入剖析和评价,提出了适合渭北煤层气老井改造的小曲率半径定向井布井方案。在考虑排水采气等煤层气井的特殊条件下,建立了小曲率半径定向井轨迹优化设计模型,并进行了配套定向钻井工具优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集成应用分段压裂改造技术,小曲率半径定向井纵向上可开采3号、5号、11号三层煤,横向上可在主力11号煤层形成有效的压裂缝网,单井控制面积与常规定向井相比提高37.76%,产气量提高25%;从煤层气排采工艺角度出发,若井口能够产生1.5 MPa稳定套压,沉没度可满足常规杆式泵正常排采作业要求;小曲率半径定向井最优造斜率为11.5°/30 m,需配置1.55°及以上单弯螺杆钻具组合进行定向施工,且139.7 mm套管能够顺利下入。

    2018年04期 v.46;No.268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阅读次数:38 ]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2 ]
  • 顶板复杂地层高位定向钻孔成孔工艺研究

    李平1;童碧1;许超2

    针对淮南矿区顶板复杂地层条件下大直径高位定向钻孔成孔难度大的问题,结合淮南顾桥矿工业性试验,开展了顶板复杂地层成孔工艺技术研究,形成了顶板复杂地层信息探查技术、爬坡复杂孔段和目标层复杂孔段定向钻进技术、完孔技术等关键工艺技术,并成功实施完成了10个孔径153 mm的顶板大直径高位定向钻孔。抽采试验阶段,试验钻孔标况瓦斯抽采纯流量平均达到11.07 m<sup>3</sup>/min,平均瓦斯抽采体积分数达到31.39%,与邻近高抽巷瓦斯抽采水平相当,初步实现了"以孔代巷"的目标。研究成果为淮南矿区及类似地质条件矿区瓦斯治理提供了新途径,具有显著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2018年04期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阅读次数:115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 煤矿井下复合定向钻进技术研究与应用

    赵建国;赵江鹏;许超;吴智峰;

    针对传动滑动钻进方法施工千米以上长距离定向钻孔遇到的问题,借鉴石油钻井领域先进技术经验,提出煤矿井下近水平复合定向钻进技术,对其高效钻进机理与钻孔轨迹控制原理进行了分析探讨。根据复合定向钻进工艺技术要求,完成了泥浆脉冲无线随钻测量系统选型,完善了复合定向钻进技术装备配套,形成了泥浆脉冲无线随钻测量复合定向钻进工艺,开展了煤矿井下长距离定向钻孔复合定向钻进现场试验,完成一个1 566 m本煤层定向长钻孔。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滑动定向钻进技术相比,在钻进安全性显著提升的基础上,复合定向钻进技术综合钻进效率显著提升,实现了本煤层定向长钻孔的安全高效钻进。

    2018年04期 v.46;No.268 20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阅读次数:195 ]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3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