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涛;刘占勇;程磊;李晖;
通过对中新生界的地层完整性、不整合分布与类型变化、沉积建造三方面的系统对比分析,在构造层序划分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西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及其控煤作用。认为,西北地区盆山构造格局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后快速定型于喜山运动中晚期。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受控于南部各板块的依次北向多期碰撞,地层缺失和不整合的向南增加是南部构造挤压远、近程效应下的被动响应。印支运动期"围裹型"和"夹板型"盆地在规模级次和构造形态上的显著分异奠定了煤炭空间分布和构造变形分异的基础。高峰聚煤事件发生于构造引张–弱挤压下盆山"趋同"演化"广盆"发育阶段,"围裹型"和"夹板型"盆地的煤炭资源分别呈环状、线状分布于盆山过渡斜坡带。"围裹型盆地"煤系变形的"向心"环状分异和"夹板型盆地"煤系变形的"向轴"带状分异的主因是挤压能量从盆缘向盆内的逐级递减。
2016年05期 v.44;No.25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1K] [阅读次数:60 ]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4 ] - 王蔚;贾天让;张子敏;徐东方;董雁梧;
应用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结合湖南省煤矿瓦斯地质资料,探讨了湖南省煤矿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进行瓦斯分带划分和瓦斯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北面受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西面受藏滇板块的推挤,南面受印支板块作用,东面受太平洋菲律宾板块长时期的碰撞挤压,使得湖南省内煤层受构造破坏严重,构造煤发育,煤层厚度变化大,剧烈的岩浆热变质作用增强了煤的变质程度,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对瓦斯赋存有重大影响。将湖南省煤矿瓦斯赋存分布划分为2个高突瓦斯带、1个高瓦斯带和5个低瓦斯带。
2016年05期 v.44;No.257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7 ] - 包洪平;张云峰;王前平;董兆雄;武春英;杨西燕;
岩性及沉积环境的差异是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根据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及颜色等特征及其与沉积微相的关系,研究区马五5亚段可分为盆缘坪和台内盆地两个亚相及缘内(膏)云质洼地、缘内云坪、缘内灰坪、缘内云灰–灰云坪、盆地(膏)云质洼地、灰云–云灰质盆地及灰质盆地等微相。沉积微相平面上表现为,马五52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抬升,中央古隆起带露出水面;北部地区发育缘内云坪–云质洼地、缘内灰云–云灰坪和灰质盆地;西部地区为缘内云坪–云质洼地、缘内灰云–云灰坪;中部地区为灰质盆地,间夹云灰盆地及盆内云质洼地;马五51时期,北部地区主要发育缘内云坪–云质洼地;西部地区为缘内云坪–云质洼地;中部地区为灰质盆地及盆内云质洼地。盆缘坪和台内盆地的低洼处有利于发生同生期后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对生成较大规模的泥粉晶白云岩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05期 v.44;No.257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5K] [阅读次数:153 ]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11 ] - 李居云;姜波;屈争辉;尹诗;许将;李佩;
西湖凹陷是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的新生代弧后盆地。在对其区域构造和其内部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探讨西湖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及控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受区域演化的影响,西湖凹陷构造演化可分为断陷期、坳陷期和区域沉降期;聚煤前的平坦地形、聚煤期的同沉积构造坡折带的发育及聚煤期后一系列反转构造,造就了西湖凹陷现今煤层气赋存特征。
2016年05期 v.44;No.257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阅读次数:72 ]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18 ] - 宋党育;李春辉;宋播艺;杨存备;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X射线荧光光谱方法(XRF)和X射线衍射方法(XRD),对裴沟矿二1煤层中钒、铬、砷、硒、铅五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系统测定元素的含量、煤中无机元素和矿物组成,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构造煤形成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裴沟矿二1煤层中As、V和Cr的含量明显偏高,Se与Pb属正常水平;除砷元素外,目标元素与煤中无机组分关系密切,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中,如钒、铬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高岭石、伊利石中,与硫酸盐、硫化物矿物也有联系;硒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高岭石中,与金红石也有一定相关性;铅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高岭石中。探讨了构造煤形成过程对环境敏感元素含量的影响,环境敏感元素含量在不同煤分层中含量差异性显著,构造煤形成过程中环境敏感元素在垂向上并无大规模的迁移和明显的均一化行为。
2016年05期 v.44;No.257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0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8 ] - 褚召祥;
煤岩热物性参数是矿井降温、防灭火治理工作所需要的重要基础资料。以重庆永川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井下现场测定和实验室测试对该矿目前采掘区域内煤岩密度、比热、导热系数、导温系数以及原始温度、地温梯度等参数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矿井标高–400 m水平,煤岩样的密度、比热、导热系数、导温系数均处在正常范围之内;在标高–357~–438 m,煤岩密度、比热、导热系数、导温系数不随标高的变化而变化。在标高–400 m水平,煤岩原始温度为35~36℃;矿井恒温带深度以下,–400 m水平以上的地温梯度为2.32℃/hm,–400 m水平以下的地温梯度值为2.65℃/hm,存在一个稍微递增的趋势,但仍然处于正常地温梯度范围。结合矿井地勘资料确定煤岩原始温度的实测值较理论计算值偏小,但误差不超过3%,精度符合工程实际要求。
2016年05期 v.44;No.257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3 ] - 闫伟;王水利;杜美利;
以大峰矿地质勘探煤质资料为基础,采用Surfer和AutoCAD绘制了下组煤五煤灰分、挥发分、硫分、发热量等值线图,总结了五煤煤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灰分、发热量在矿区中心变化最明显;从矿区边缘向中心,灰分逐渐增加,至矿区中心达到最高;发热量逐渐降低至矿区中心达到最低。矿区中心部位的煤质相对稍差,东西靠近边界部位煤质稍好。圈定的无烟煤范围为大峰煤矿下组煤五煤的合理配采和煤炭产品质量调控提供依据。
2016年05期 v.44;No.257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7 ] - 陈练武;张鹏;张亮;
以陕北某矿一盘区地形图为例,利用MapGIS软件和Surfer软件,通过提取地形图上高程控制点的图元,在MapGIS软件下将这些图元转换成地面高程控制点的X、Y坐标及地面高程Z数据,在Surfer软件下生成地面三维模型。该方法不用对地形等高线矢量化和赋高程属性,可快速生成地面三维模型,满足矿区实际生产需要。
2016年05期 v.44;No.257 46-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阅读次数:84 ]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2 ] - 苏恒;曹运兴;陈莲芳;
针对高瓦斯低渗煤层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抽采钻孔施工量大、抽采周期长、抽采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气相压裂增透瓦斯治理技术,介绍了气相压裂设备及技术原理,确定了工作面压裂施工方案,并对气相压裂后的预抽效果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显示:气相压裂孔较普通钻孔抽采量提高了4倍,压裂影响区域内的预抽孔抽采量提高了2.4倍。实践证明,气相压裂技术适用于矿井高瓦斯松软低渗煤层的瓦斯抽采。
2016年05期 v.44;No.257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阅读次数:123 ]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18 ] - 周为喜;陈玉华;杨永国;罗金辉;
在煤层气排采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中,煤储层结构的三维建模是数值模拟和结果分析的起点,具有关键作用。三维长方体等传统网格,难以表达地层的起伏变化,角点网格具有表达起伏变化地层的优势。从煤层气动态可视化的角度出发,基于角点网格建立了煤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角点网格模型的数据特点及生成角点网格的方法,采用C#编程语言并结合OpenGL图形接口,开发了煤储层三维可视化软件模型,利用该模型表达了山西省沁水盆地潘庄区块的煤储层地质构造。结果表明,角点网格适用于煤储层三维模型的构建,能较好的表达煤层的结构特征。
2016年05期 v.44;No.257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阅读次数:70 ]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19 ]
- 李相臣;陈德飞;康毅力;孟祥娟;
煤岩中孔隙与裂隙的结构、形态等特征直接影响煤层气在煤层中的聚集和运移。为对煤岩中孔裂隙类型及孔裂隙的空间分布进行表征,选取宁武盆地中煤阶煤岩,利用微CT扫描技术对煤岩进行扫描获得CT图像,运用FDK算法重建煤岩的灰度图像并基于宏观孔隙度值对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分割,对CT图像中的微裂纹目标进行了识别;利用CT扫描获得的图像依据煤岩中基质、孔裂隙及矿物组分均表现出不同的CT值分布,实现了煤岩中孔裂隙的三维建模,对煤岩中孔裂隙的尺度以及空间分布进行综合表征。研究成果为后期研究煤岩中气体吸附–解吸–渗流的多尺度过程奠定了基础。
2016年05期 v.44;No.257 58-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5K] [阅读次数:105 ] |[下载次数:980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39 ] - 胡咤咤;黄文辉;刘素平;张谦;许启鲁;冯小龙;
为研究沁水盆地南部3号和15号煤储层显微裂隙的发育情况,借助扫描电镜显微裂隙分析、荧光显微镜显微裂隙统计、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总结了地应力、煤岩显微组分、煤变质程度、煤中矿物质与显微裂隙发育的关系,探讨了影响煤储层显微裂隙发育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煤储层显微裂隙较为发育,显微裂隙密度一般为7~59条/9 cm~2,以C型和D型裂隙为主,扫描电镜下常见张性裂隙、剪性裂隙,对煤储层渗透性贡献较大,内生裂隙较少见。显微裂隙通常发育于镜质组中,裂隙密度随变质程度的升高表现出降低的趋势,煤中矿物的充填作用对于显微裂隙的发育影响较大,对煤样渗透性造成了直接破坏作用,地应力场的方向和大小控制着外生显微裂隙的开合程度,进而对煤储层的渗透性产生影响。因此认为,地应力和煤中矿物是影响该区煤储层显微裂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2016年05期 v.44;No.257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24 ] - 魏强;胡宝林;刘会虎;平文文;高德燚;
根据淮南煤田二叠系山西组的泥岩沉积分布特征,结合钻孔资料以及实验数据,总结了山西组页岩气富集的条件。运用GIS手段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山西组页岩气有利勘探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泥岩较厚,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孔隙较为发育;与一般的海相以石英为主的泥岩相比,山西组石英含量较少,长石类矿物含量较少,对于页岩气开采压裂较为不利;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其中在东南区域、古店乡–顾桥镇–桂集镇–岳张集镇一带及杨楼乡一带综合评价值较高,均在0.56以上,为优等开发有利区。
2016年05期 v.44;No.257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3K] [阅读次数:75 ]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5 ] - 张傲翔;曹代勇;魏迎春;宋阳;张晓玉;
根据对临汾区块煤层气井产出煤粉情况以及该区块地质条件的研究,确定了临汾区块煤粉产出的主要地质影响因素,指出煤粉产出主要受煤体结构、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和煤层埋深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地质因素与产出煤粉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煤体结构、纯煤厚度、煤层埋深和煤层结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9 5、0.685 7、0.627 1和0.627 3,分析认为煤体结构对煤粉产出影响远大于其他影响因素,是影响煤粉产出的最关键因素。
2016年05期 v.44;No.257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9 ] - 李沛;马东民;张辉;李卫波;杨甫;
为研究不同煤阶煤体润湿性对煤层气吸附/解吸的影响,采集寺河煤矿3号煤与大佛寺煤矿4号煤样品进行接触角测量及吸附/解吸实验,通过热力学计算分析等量吸附热特征。结果表明,大佛寺4号煤水润湿性远好于寺河3号煤,原因在于大佛寺4号煤为低变质长焰煤,其所含羧基、羟基等含氧官能团数量较多,同时具有物质组分亲水性好及孔裂隙较发育的优势。煤体润湿性影响煤自身含水率大小,间接影响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大佛寺4号煤与寺河3号煤润湿性、含水率、解吸率及采收率间关系复杂,受临界含水量制约,存在温度临界点。等量吸附热对比发现煤体亲水性不利于煤层气的吸附。煤层气吸附放热远小于解吸吸热,存在解吸滞后,且解吸滞后程度随着吸附/解吸量增加而逐渐减弱,低阶煤的减弱趋势更加明显。
2016年05期 v.44;No.257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33 ] - 冯斌;郭新体;王昆;苗书雷;
为研究胡襄煤田煤对CH_4吸附性及影响因素,对所采集煤样进行了等温吸附实验和压汞实验,研究了煤的吸附性及温度、压力、水分和灰分等因素对煤的吸附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胡襄煤田煤的吸附量开始随压力(0~1.5 MPa)的增加呈线性增大,之后(1.5~2.63 MPa)增大趋势减缓,增至2.63 MPa时,达到饱和吸附量的一半左右,在10 MPa左右时,吸附量趋于饱和;煤的吸附量较大,Langmuir体积VL为18.30~29.96 cm~3/g;煤样以过渡孔最发育,其次为微孔和大孔,中孔相对最不发育,因此胡襄煤田煤的吸附量较大;水分对煤的吸附性影响较弱,而灰分的影响相对显著。
2016年05期 v.44;No.257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5 ]
- 虎维岳;
针对煤层回采工作面顶板涌水量超前预测精度低,预测结果的时间空间概念不清,对生产实际的指导性不强等问题,从煤层回采的时空变化和地下水流演化过程入手,从理论上分析了以大井法、廊道法为代表的解析法预测工作面顶板涌水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浅埋煤层回采过程中顶板含水层充水水量由脉动式静储水量释放与渐增式动态补给水量共同组成,并给出了随矿井采掘过程进行的渐进式矿井涌水量时空动态预测方法,不仅计算了全矿井涌水量的大小,也给出了涌水量的时间变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大大提高了预测结果的精度,对生产有实际指导意义。结合一实际矿井的采掘规划与生产接续计划,引进了新增水量、干扰水量及残余水量的概念,计算预测了矿井2011年—2015年生产过程中矿井涌水量及其动态变化过程。
2016年05期 v.44;No.257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阅读次数:221 ]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38 ] - 刘英锋;郭小铭;
针对煤层顶板导水裂缝带部分波及含水层时涌水量预测不准确问题,通过对煤层回采后顶板水文地质条件变化、顶板含水层地下水渗流场变化进行分析,建立工作面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得出了基于达西定律和承压水Dupuit理论的顶部进水型涌水量预测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论证,并将此涌水量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生产,得出涌水量预测模型概化合理,符合煤层开采实际情况下水文地质条件,对于顶板导水裂缝带部分波及含水层情况下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有借鉴意义。
2016年05期 v.44;No.257 97-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阅读次数:197 ]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38 ] - 徐拴海;田延哲;李宁;
岩体经受自然冻融循环过程后,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劣化是引起岩石工程灾害的主要原因。借助于MTS815液伺服岩石试验系统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粗砂岩进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岩石在不同围压下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和围压对岩石强度和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冻融循环次数一定的条件下,随着围压的增加,岩石的三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峰值轴向应变逐渐增加,表明粗砂岩的破坏逐渐由脆性破坏向塑形破坏变化;在围压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岩石的三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逐渐减小,峰值应力对应的轴向应变逐渐增加;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粗砂岩的黏聚力均呈指数衰减形式降低,内摩擦角变化很小。
2016年05期 v.44;No.257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阅读次数:74 ]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2 ] - 吕玉广;齐东合;
为解决煤层顶板突水预测预报评价难题,在提出了富水性指数和突水危险性指数的基础上,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新上海一号煤矿为研究对象,应用富水性指数和突水危险性指数的双图,对三个采煤工作面顶板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煤活动位于富水区又位于突水危险区是顶板突(涌)水的充要条件。
2016年05期 v.44;No.257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26 ] - 王建平;张露露;李鹏;方勇;
针对某工程高填方地基,采用8 000 k N·m高能级强夯处理填土地基,通过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探井、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评价8 000 k N·m能级强夯处理填土地基的加固效果,得出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为10.0 m,并根据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实测结果,提出基于梅拉公式计算结果的修正系数为0.353,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及施工参考。
2016年05期 v.44;No.257 113-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阅读次数:64 ]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3 ] - 李睿;
基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岩土参数标准值的确定方法,就修正系数在置信度为0.95和0.90的简化公式进行了讨论,并运用于煤炭勘查项目中具体力学参数的标准值计算。结果表明,工程实际中若遇试验数据不足,置信度0.95和0.90修正系数的简化公式均具有足够的精度;采用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计算的置信度为0.90的单侧置信下限与采用正态分布计算的置信度为0.95的单侧置信下限相等。
2016年05期 v.44;No.257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阅读次数:53 ]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3 ] - 王云飞;郑晓娟;焦华喆;赵洪波;
对山西大同煤峪口矿巷道砂岩进行了巴西劈裂、单轴和常规三轴试验,分析了其变形和强度特性,以整体平方根误差最小为依据拟合确定了5种强度准则参数,比较各准则的整体拟合效果以及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砂岩单轴和低围压下的脆性特征显著,随着围压增大屈服段明显增加,逐渐由脆性向延性转变;对试验数据的整体拟合效果,Mohr-Coulomb准则最不理想,指数强度准则最好,Hoek-Brown准则和Bieniawski准则相接近;对抗拉强度的预测,Mohr-Coulomb准则明显高估了砂岩的抗拉强度,不适合预测抗拉强度,指数强度准则最为理想,Bieniawski准则不能反映岩石抗拉特性;单轴和不同围压下砂岩强度,直线型Mohr-Coulomb准则偏离了大多数试验数据点,特别是高围压下偏离显著结果失真,Hoek-Brown准则和Bieniawski准则预测结果几乎一致,Sheorey准则高围压下预测结果稍有偏高,指数强度准则接近大多数试验数据,预测效果最佳。
2016年05期 v.44;No.257 122-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阅读次数:69 ]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8 ] - 廖安杰;李天斌;薛德敏;高美奔;
以青川张家沟滑坡为例,结合其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破坏特征,详细分析了其变形破坏原因和稳定性,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工程措施,并运用FLAC~(3D)软件对滑坡治理前后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滑坡的形态特征、岩土体松散的结构特征是滑坡失稳的先决条件,而降雨引起的地质环境的改变是滑坡失稳的诱发因素,桩板墙+截排水工程为主的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滑坡的进一步变形,确保了滑坡的稳定,数值模拟结果与滑坡的实际变形和治理效果相吻合。
2016年05期 v.44;No.257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1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13 ] - 贺卫中;向茂西;刘海南;李永红;彭捷;
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实地调查了神木县煤矿开采区地面塌陷现状,阐述了地面塌陷分布、发育特征及发育规模。共发现大面积地面塌陷30处。地面塌陷规模以中型为主,稳定性以较差为主,险情等级以小型为主,均为高强度采煤造成。单个塌陷区最大面积27.67 km2,煤炭开采强度与塌陷发育程度关系密切。论述了石圪台村、榆神路煤矿、蛇疙瘩村、榆家梁煤矿、后柳塔村、沙沟茆村等典型村镇地面塌陷特征。地面塌陷导致的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5年4月30日,已经导致了48次1.5~3.3级的塌陷地震,诱发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井泉干涸与河流断流、水域面积萎缩,并进而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016年05期 v.44;No.257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42 ]
- 蒋婵君;王有学;李川;曾高福;贠鹏;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油气、煤田勘探。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是整个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基石。将径向基函数(RBF)引入地震声波波场数值模拟中,在空间上用径向基函数无网格法来构造二阶导数,而在时间上采用简单的二阶差分公式,并重点讨论了形状参数c对该方法精度的影响,总结c经验取值范围为2~4倍平均数据点间距。设计不同模型,利用径向基函数无网格法进行声波波场模拟,并与空间四阶时间二阶的有限差分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样精度下,径向基函数每个波长所取的数据点数远小于空间四阶矩形网格有限差分每个波长所取的网格点数,即径向基函数的空间采样率更低,这表明径向基函数具有更小的数值频散。
2016年05期 v.44;No.257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2K] [阅读次数:62 ]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6 ] - 李刚;
工作面内隐伏断层不仅严重影响煤炭资源的高效回采,而且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潜在威胁。通过对工作面内隐伏断层的槽波地震数值模拟,证实了槽波透射法探测隐伏断层的可行性。采用全息观测方式对45301工作面进行了透射槽波探测,通过频散分析及CT成像,查明了工作面隐伏断层分布情况。探采对比表明,透射槽波探测技术能够有效探查工作面内部的隐伏断层,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2016年05期 v.44;No.257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7K] [阅读次数:300 ]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32 ] - 肖玉林;吴荣新;严家平;张平松;
对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多频率无线电波透视探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多频率探测的实测场强值及层析成像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对同一工作面采用多个频率进行探测,其中较低的频率穿透性较好,但仅对物性差异较大的地质异常区能够反映,相对较高的频率对地质异常区的探测较为灵敏;对于工作面宽度240 m的中厚煤层,最佳的探测频率为0.158 MHz;坑透发射点距断层较近时,可以结合不同频率探测结果,综合圈定地质异常区。
2016年05期 v.44;No.257 146-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29 ] - 朱云峰;王齐仁;张启;刘浩;唐志成;
为了分析与雷达探测方向相反方向的障碍物对雷达采集数据的影响,以探地雷达理论为基础,运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进行探地雷达二维正演模拟。结合工程实例,对福建某隧道的雷达探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探地雷达进行目标体探测时电磁波并非仅向探测方向发射和传播,在天线的四周都会有电磁波发射出来,而非探测方向上的电磁波将会对雷达采集的数据产生一定的影响,干扰数据解释人员解译的准确性。因此在使用探地雷达和解译雷达数据时,要了解现场环境和剔除干扰波,做到对探测目标体的正确判断。
2016年05期 v.44;No.257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2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4 ] - 罗兵;谢小国;
针对强非均质性对煤层气开采影响大的特点,通过分析测井渗透率分布规律可定量评价煤层的平面和纵向非均质程度。采用达西公式确定煤层基质渗透率,运用双侧向测井资料估算裂缝渗透率,绘制煤层渗透率贡献率在序数百分数坐标下对应的累积分布曲线,定义坐标变换后累积分布曲线的斜率为非均质程度系数。实际应用表明:非均质程度系数能够反映不同煤层物性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差异,进而可定量评价煤层的非均质性。
2016年05期 v.44;No.257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4 ]
- 邬迪;
针对我国煤矿深部高应力巷道、松软突出煤层中的煤巷等小断面巷道,以及皮带运输巷中钻机需频繁让道、在掘进巷道中钻机需绕前施工等通过空间狭小的复杂钻孔施工条件,设计一款新型井下钻机。新型钻机采用分体履带式结构,宽度窄、井下机动性强;采用紧凑型多变幅组合式机架,使钻机具有在煤巷中施工水平多排钻孔、在岩巷中施工全断面仰俯角度钻孔的能力。工业性试验表明,新型钻机井下机动灵活、工艺适应性好、工人劳动强度低,在复杂钻孔施工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2016年05期 v.44;No.257 160-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0 ] - 董昌乐;董萌萌;赵建国;范运林;
针对焊接式螺旋钻杆配合风压钻进松软煤层时,易出现螺旋翼片开裂、脱焊及不耐磨等现象,导致成孔难甚至报废等问题,通过铣屑方式在厚壁管材中加工出螺旋槽,改进钻杆接头,对螺纹进行表面处理,研制出整体式螺旋钻杆。简要介绍了整体式螺旋钻杆设计和加工流程。在淮南潘一矿的试验结果表明:整体式螺旋钻杆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成孔能力强,使用寿命长,既可替代焊接式螺旋钻杆在松软煤层中进行风压钻进,也可替代常规外平钻杆施工岩石钻孔。
2016年05期 v.44;No.257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阅读次数:77 ]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33 ] - 杨玲芝;文国军;王玉丹;许新建;杨明军;黄雷;
激光钻井是一项高效、清洁、控向性能好的钻井新技术,在煤层气开发中潜力巨大。从激光破碎煤岩作用过程和循环气体两方面入手,在理论上分析了激光破碎煤岩的作用过程;以激光照射到煤岩表面的平均功率密度和激光照射时间为变量,再分别以空气和氮气为钻井循环介质,进行了激光破碎煤岩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激光平均功率密度和激光照射时间将使钻井进尺深度增加,钻孔直径增大,热影响区域增大,有利于提高激光破碎煤岩钻进效率,而氮气循环和空气循环激光破碎煤岩各有优势,可进行交变循环钻进。
2016年05期 v.44;No.257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阅读次数:64 ]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