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gy&Exploration
创刊时间:1973
刊期: 月刊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主管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编:董书宁
副主编:王皓 秦勇
               James W. LaMoreaux
执行主编:晋香兰
ISSN:1001-1986
CN: 61-1155/P
主页:www.mtdzykt.com

煤田地质 矿井地质

  • 新密矿区低临界值瓦斯动力现象及机理

    李云波;姜波;张玉贵;

    本文从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三软"煤层(顶、底板和煤层均破碎的煤层及组合)分布及瓦斯特性和构造煤瓦斯内能释放等方面探讨了新密矿区低临界值瓦斯动力现象发生的机理及地质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密矿区构造演化具有多期叠加改造的性质,中、新生代拉张裂陷环境中形成的重力滑动构造对"三软"煤层的普遍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三软"煤层的形成及组合形式影响井田瓦斯赋存和构造应力环境的非均衡性;顺煤层断层、煤层流变的规模及构造煤的发育程度是低临界值瓦斯动力发生的主控因素;高应力环境下"三软"煤层中构造煤的初期内能释放是激发低临界值瓦斯动力现象发生的关键;对低临界值瓦斯动力区域的预测可以通过对煤层流变和瓦斯初期解吸能的研究来实现。

    2015年06期 v.43;No.25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黄陵矿区煤层底板异常涌出气体成因类型

    唐恩贤;

    黄陵矿区属于煤油气共生矿区,区内多个工作面发生底板气异常涌出。为探明底板异常涌出气体的成因类型,采集煤层底板气样44个、2号煤层气样12个,进行甲烷碳同位素(δ13C1)、乙烷碳同位素(δ13C2)及甲烷氢同位素(δ4CHD)等地球化学参数测试。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煤层底板异常涌出气不是来源于2号煤层,其甲烷碳同位素(δ13C1)测值为–52.20‰~–42.80‰,乙烷碳同位素(δ13C2)值为–37.20‰~–29.01‰,成因类型属油型气。通过对区域烃源岩分布及地层裂隙系统的分析,认为黄陵矿区底板异常涌出气可能来源于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

    2015年06期 v.43;No.252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山东彭庄煤矿石炭–二叠系孢粉特征与成煤环境

    田臣龙;李守军;徐凤琳;赵秀丽;

    利用钻孔岩心资料对彭庄煤矿的石炭–二叠系各个组段的孢粉组合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识别出四个孢粉组合,自下而上分别是:太原组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Granulatisporites granulatus组合;山西组Gulisporites cochlearius-Leiotriletes adnatu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下石盒子组Apiculatisporites aculeatus-Gulisporites laevigatus-Macrotorispora minuta组合,上石盒子组Patellisporites meishanensi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Florinites antiquus组合。依据地层岩石特征,初步恢复了本区的成煤环境: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而从山西组开始沉积环境逐渐转变为三角洲平原相为主的过渡相沉积环境。

    2015年06期 v.43;No.252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2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煤层气

  • 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储层特征研究——以沁水盆地为例

    刘娇男;朱炎铭;刘宇;唐鑫;

    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实验及等温吸附实验等对沁水盆地太原组泥页岩进行了实验分析,从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与储集空间特征等方面对泥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页岩气储层泥页岩厚50~70 m,储层有利层段为太原组上段,最大连续厚度为10.7~25.13 m;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12%~22.78%,平均为2.5%以上;成熟度为1.72%~3.6%,总体偏高,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脆性矿物平均为32.12%~45.25%;微孔裂隙发育,类型多样。孔隙结构以微孔、小孔和超大孔为主,孔隙间连通性比较好。沁水盆地太原组泥页岩具有储层埋藏深度适中,泥页岩累计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微孔裂隙发育,孔隙间连通性好等特征,是页岩气的有利储集层。其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单层厚度小,黏土矿物含量高,成熟度较高等。

    2015年06期 v.43;No.252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沁水盆地和顺区块和6井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付玉通;徐志丹;崔彬;许祖伟;

    从煤层含气量、吸附能力与渗透性三个方面对和6井组低产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井组资源量正常,但煤层吸附能力强和原始渗透率低是和6井组普遍低产的根本原因。煤层吸附能力强导致解吸压力低,低解吸压力使得煤层解吸后压降困难,压降漏斗难以向远端扩展,仅井筒周围地带解吸;煤层原始渗透率低,已解吸煤层气向井筒运移困难。渗透性相对较好的背斜翼部与已降压的煤矿采空区周围相对高产,为有利开发区。

    2015年06期 v.43;No.252 29-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顾桥井田煤层气井多煤层合采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许耀波;

    通过对淮南顾桥井田5口地面煤层气试验井的开发地质条件及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影响煤层气单井产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顾桥井田煤层气井产量主要受地质条件和压裂改造、排采控制等工程条件影响。渗透率低、微孔发育、煤岩体力学性能以及地应力大小和地应力方向等是影响整个井田煤层气产量的主要地质因素;压裂规模和压裂液返排率低等储层改造参数对顾桥井田煤层气井产能也能产生重要影响;层间距大且合层开发层间干扰、煤层非均质性严重造成排采参数波动是影响试验井煤层气产量的主要排采控制因素。

    2015年06期 v.43;No.25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差异性分析

    夏大平;王振;马俊强;

    查明页岩气与煤层气的吸附差异对指导其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试不同成熟度和有机质(TOC)的煤与页岩的等温吸附曲线,结果表明:TOC含量是影响页岩吸附的主要因素,成熟度相当的煤与页岩相比,煤的吸附量远远大于页岩,主要是由于成藏特征、物质组成和孔隙结构不同造成的;页岩吸附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吸附可能有其他的吸附理论支撑。

    2015年06期 v.43;No.252 36-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渝东南牛蹄塘组页岩裂缝及其分布控制因素

    岳锋;焦伟伟;郭淑军;

    为总结渝东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裂缝特征及其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页岩露头、岩心和薄片裂缝观察、描述,探讨了页岩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裂缝分布与脆性矿物含量、页岩层厚、岩石力学性质、构造、页理发育和有机质含量及热演化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裂缝从成因上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及异常高压裂缝。牛蹄塘组页岩主要发育近东EW向、NE向和近SN向三组构造裂缝,近EW向一组裂缝最发育。裂缝以高角度剪切裂缝为主,规模较小,储集能力一般,主要起渗流作用。脆性矿物含量是控制页岩裂缝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内因,外因主要是岩层厚度、岩石力学性质、构造应力与构造部位,页理发育影响页理缝及低角度滑脱裂缝的形成和分布,异常高压裂缝的形成与有机质含量有关,受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控制。

    2015年06期 v.43;No.252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 鸡西盆地梨树镇坳陷煤层渗透率展布特征

    李士斌;王晓明;张立刚;官兵;

    应用JHCF智能岩心流动测试仪,对鸡西盆地梨树镇坳陷的煤层,分别进行了恒定温度不同有效应力、以及恒定有效应力不同温度的渗透率敏感性试验,通过对试验所得数据整理分析,获得了煤层渗透率随温度和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煤层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大呈指数式下降,而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因此建立了煤层渗透率与地应力场和温度场关系的数学物理方程。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基于前人关于梨树镇坳陷的地质构造及应力场演化的研究,构建了区域煤层气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计算了区域地应力场和温度场,结合煤层渗透率与地应力场、地温场关系数学物理方程,反演了区域渗透率的展布特征,为鸡西煤层气有利区选择提供了指导。

    2015年06期 v.43;No.252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煤层气井排采自动化监测与控制关键仪器设计

    邹宇清;赵凤坤;黄勇;王波;

    在煤层气井排采自动化推进过程中,存在动液面不能精确测量、产气量精细控制难度大、间歇产水且含煤粉测量误差大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新型自动液面测试仪,显著提高了煤层气井动液面的测量精度,经现场验证测量误差在2 m以内;结合煤层气产量低现象,改进了小阀芯气体调节阀,实现了产气量的精细控制;参照人工计量方式,设计了煤层气水计量装置,经现场验证误差小于3%。排采自动化关键仪器的设计和现场验证,满足煤层气现场生产需求,为实现煤层气井排采自动化提供了基础保障。

    2015年06期 v.43;No.252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水位动态变化下水体驳岸渗流场及稳定性研究

    吴曼颖;杨亮;刘卫国;

    目前水体驳岸设计只注重景观性与生态性,缺乏水位动态变化对驳岸渗流场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以澧水河2007—2012年水文地质资料为基础,从驳岸水位动态变化速度、岸坡安全系数两个角度,研究不同水位升降速度的驳岸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水位动态变化对驳岸渗流场有明显影响,水位变化速度快,驳岸自由水面变化滞后越明显;驳岸水位上升时,其安全系数由大变小再到稳定;随着水位逐渐下降,驳岸安全系数先减小,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此时安全系数最小)时,安全系数逐渐回升。研究结论用以指导水体驳岸设计,对水体驳岸在水位动态变化条件下安全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2015年06期 v.43;No.252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陕北浅埋煤层采空区积水下安全开采技术研究

    张立其;刘洋;方刚;

    浅埋煤层上覆采空区水威胁着陕北地区诸多煤矿的安全生产。以陕北地区某煤矿为例,针对该类水害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经验公式、数值模拟等方法计算,开采3–1号煤层产生的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至少为66 m,运用类比法及经验公式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63 m3/h,最大涌水量203 m3/h,3–1号煤层上覆采空区积水量约为2.6×106 m3。根据各计算结果,提出"物探先行、钻探验排、先治后采、有掘必探"的安全开采技术方案和思路,为矿井后期制定合理有效的煤层顶板采空区水综合防治措施打好基础。

    2015年06期 v.43;No.252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盐渍土现场溶陷的双线法试验

    尹睿捷;张留俊;邢艳如;

    针对盐渍土现场溶陷特性,在察尔汗盐湖地区进行了盐渍土的现场溶陷试验研究,补充了现场双线法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在研究盐渍土现场溶陷中的适用性,得出了试验数据,并从中掌握了现场盐渍土地基浸水溶陷的规律,提供了技术依据。试验表明:双线法适用于盐渍土现场溶陷的试验研究;在盐渍土浸水加载的过程中,存在溶陷起始压力和真溶陷起始压力,前者(75 k Pa)是浸水盐渍土地基产生溶陷的起始点,而后者(110~115 k Pa)是天然地基和浸水地基沉降量大小交替的临界点,地基的沉降也被这两个值分成了3个阶段;加载至峰值溶陷压力(175 k Pa)时,溶陷系数也达到最大,即峰值溶陷系数(0.194),当加载超过峰值溶陷压力后,溶陷变缓,溶陷系数变小。

    2015年06期 v.43;No.252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基于粗糙集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矿井突水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王江荣;黄建华;罗资琴;文晖;

    矿井突水模式识别是一个非正态、非线性和高维数据处理问题,也是二分类问题。使用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对样本数据降维,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利用粒子群算法对模型参数优化。该模型对建模样本突水模式识别正确率为90%,对测试样本突水模式识别正确率为100%,效果好于数据不降维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该模型克服了线性回归分析解决二分类问题存在的不足,为矿井突水模式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2015年06期 v.43;No.252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华亭煤矿强矿压动力灾害防治技术分析

    赵峰;齐俊德;丁自伟;

    复杂地质条件下开采深度的增加极易导致强矿压动力灾害的发生。以华煤集团华亭煤矿250102综放工作面及其回采巷道为研究背景,通过SOS微震监测系统拾取回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微震(声发射)信号,获取强矿压动力灾害前兆信息特征规律,分析3种不同危险等级(R,O,Y)强矿压的分布规律且判定其危险区域。综合现场开采特征,确定工作面开切眼至400 m范围为危险区域,此期间20 m煤柱侧强矿压显现尤为严重。最终确定了采用"超前顶板深孔爆破+帮侧煤体卸压爆破+顶板煤层注水"相结合的解危措施来减轻和消除强矿压动力灾害现象,保障井下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的安全。

    2015年06期 v.43;No.252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扁铲侧胀试验在天津滨海新区软土中的应用

    李佐良;杨爱武;胡硕鹏;

    简要介绍扁铲侧胀试验(DMT)的基本原理及一些应用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天津滨海新区软土的研究。结果表明:DMT对天津滨海新区的正常固结软土划分合理,但对吹填软土划分不够准确;DMT对应力历史的描述除粉土外符合实际情况;天津滨海新区扁铲土性指数ID值在0.3左右的软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K0值为0.65,且真空预压将导致K0值变大。

    2015年06期 v.43;No.252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南昌地区红土的动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阳卫红;刘伟平;扶名福;

    通过动静三轴试验,探讨南昌地区红土的动强度指标随固结比及固结围压的影响规律。从试验结果可知,南昌地区红土的动强度随固结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却随固结比的增大而减小,动内黏聚力C随着固结比的增大而减小,动内摩擦角?d随固结比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对动静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南昌地区红土的动内黏聚力小于静黏聚力,动内摩擦角大于静内摩擦角。

    2015年06期 v.43;No.252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苏家里新村地面及建筑物裂缝成因分析

    刘飞;胡斌;宋丹;王鲜;饶晨曦;

    以苏家里新村地面及建筑物裂缝调查结果和沉降监测资料为基础,应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对非采矿因素引起的裂缝进行综合的定性分析,并应用FLAC3D程序对受煤矿采空区影响的建筑物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同时归纳分析了对由于采矿因素和非采矿因素导致的地面及建筑物裂缝的成因、位置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苏家里新村地面及建筑物裂缝是开采沉陷引起的地表变形、填土地基不均匀沉降、河流冲蚀边坡坡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为该矿区地面建筑物的修复加固提供依据。

    2015年06期 v.43;No.252 87-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矿山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景观现状评估量化分级——以陕西省两个煤矿为例

    刘翔;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提出的评估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难以操作、量化的问题。以陕西省彬县和神木县的两个煤矿为例,从场地建设和采煤引发的地面塌陷两个因子考虑,分别对规范中两个指标的影响程度提出了量化分级的数值区间。这套评估指标量化体系,为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报告的编制工作提出了可操作性较强的理论依据。

    2015年06期 v.43;No.252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采煤沉陷对水田土壤水系统的影响及改良对策——以重庆松藻矿区为例

    侯军伟;时伟宇;文生仓;

    采煤沉陷区土地生态复垦是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主要焦点问题之一。以重庆松藻矿区沉陷区受损水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总结,分析水田土壤水系统组成特征,系统探讨了采煤沉陷前后土壤水系统的含水土壤剖面层物理特性和土壤水流入渗状态,针对这些变化提出了矿区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的具体对策。

    2015年06期 v.43;No.252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煤田物探

  • CSAMT测量中磁场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王珺璐;林品荣;李荡;李建华;王萌;

    CSAMT的标量测量中常采用共磁道测量方式,即同步观测测量剖面上多个电道信号和垂直测量剖面的一个磁道信号,由此计算各测点的Cagniard视电阻率。因磁场测量位置的不同,势必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计算了均匀半空间条件下不同测量位置的磁场强度,以及对视电阻率的影响;模拟了存在局部三维异常体时,赤道装置下不同位置的磁场对视电阻率的影响。结合野外实测资料分析认为,由磁场测量位置偏差引起的视电阻率误差难以校正,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采用单电单磁的测量方式;当在大收发距且浅层电性结构单一的条件下,可以采用三电一磁的测量方式。研究对CSAMT标量测量方式的改进及实际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5年06期 v.43;No.252 100-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微地震震源定位中目标函数的研究与应用

    张唤兰;朱光明;王保利;

    针对常规微地震震源定位中走时目标函数的多解性问题,基于三分量微地震数据,建立了联合走时和三分量微震数据方位信息的矢量目标函数,把矢量目标函数运用于Geiger定位方法中,得到了改进的Geiger定位法。模型数据测试表明:该方法对震源的方位信息敏感,定位精度更高。

    2015年06期 v.43;No.252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TEM技术在岩层富水性探测中的应用

    张振勇;

    圈定含水层的富水区范围、推断富水性强弱是煤矿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重点之一。TEM具有对低阻体反映灵敏的优势,是解决矿井水文地质问题较为理想的探测手段。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尝试利用测井资料标定层位,解释过程中利用岩性分析、砂泥岩比值参数,依据物探低阻异常区综合推断富水区范围及富水性强弱。实例表明,效果良好。

    2015年06期 v.43;No.252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带重磁场特征

    许文强;袁炳强;张春灌;张波;许海红;马小雷;

    通过对研究区已有重、磁测量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结合钻井、地质、电法及地震等成果,讨论了重磁异常分布特征,具此推断断裂构造,划分研究区的构造单元,预测油页岩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地重磁场具有"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低、高低相间"的基本特征;主断裂呈北东向展布,近东西向和北西向等次级断裂切断了主断裂,形成了"多"字形分布的构造特征;根据重磁场特征在南北向和东西向上的显著差异,渭北隆起带可划分为宜君-黄龙断坡带、土桥-照金断褶带、彬县-灵台褶皱带、麟游-永寿褶皱带、耀县-澄城断褶带和合阳-澄城断隆带6个构造单元。宜君-黄龙断坡带和耀县-澄城断褶带三叠系面积广、分布稳定、沉积厚度大、烃源岩丰富,是寻找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层勘探目标的有利带。

    2015年06期 v.43;No.252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在识别页岩岩相与裂缝中的应用

    黄振华;程礼军;刘俊峰;谢庆明;王飞;

    页岩气储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的应用与研究,目前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常规储层相比,页岩气储层岩性更加复杂,矿物类型较多,裂缝识别难度大。通过对渝东南地区Q1井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的精细标定与分析,结合页岩气储层8块岩心薄片、37块岩心矿物成分,总结常规测井曲线特征,引入图版形式准确区分出该地区4种页岩岩相识别模式。在此基础上选取有利岩相,自动拾取裂缝并定量计算了该井裂缝孔隙度等参数,确定该井最大主应力近东西方向,提高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效率,为后期压裂改造提供了可靠依据。

    2015年06期 v.43;No.252 121-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探矿工程

  • ZDY1450LG型全液压坑道钻机及其关键技术

    姚亚峰;梁春苗;宋海涛;彭涛;

    针对松软煤层螺旋钻进中大转矩工况下转速较低、孔内排粉不利、限制钻孔深度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高转速、长行程的ZDY1450LG型全液压履带钻机。叙述了该钻机新设计的常闭式氮气液压卡盘、伸缩缸式给进装置、防卡钻保护功能、变幅调角装置、螺旋钻杆扶正装置等关键技术。通过型式试验和工业试验验证表明,该钻机具有调整孔位和操作简单、运输方便等优点,且各关键部件设计合理,可靠性强,能提升钻机性能,提高钻进效率,减少钻孔事故。

    2015年06期 v.43;No.252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入井工作液顺序接触煤岩储层损害实验评价

    康毅力;战丽颖;李相臣;周来诚;

    致密煤岩具有高毛管压力和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在钻井、完井和增产改造过程中,流体侵入将造成储层损害,显著降低工程技术效果。以往文献仅报道了单项工作液对煤岩储层的损害,忽视了工作液顺序接触煤岩储层损害的叠加效应。以川南煤田古叙矿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流体之间配伍性实验、钻井完井液与压裂液顺序接触煤样对渗透率损害实验。单项工作液储层损害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压裂液对储层的损害最严重,钻井完井液次之;工作液配伍性和顺序接触损害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与钻井完井液接触后,瓜胶压裂液损害最严重,离子平衡压裂液次之,活性水压裂液较轻,清洁压裂液最轻。顺序损害实验反映了工程实际过程,为入井流体评价和优选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煤层保护和煤层气高效开发。

    2015年06期 v.43;No.252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煤层气开发U型井施工技术及增产措施试验研究——以寺河煤矿15号煤2014ZX-U-05V/H井组为例

    黄巍;王军;郝世俊;郑玉柱;祁宏军;张强;

    煤矿区煤层气地面高效开发具有资源、安全、环保等多重效应。针对沁水盆地15号煤储层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特点,提出并试验了地面U型井开发方案,钻成了第一口带分支的U型井,研究实践了新的增产措施,取得了良好产气效果,日产气量超过了2.0×104 m3,为区域内15号煤层的煤层气地面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介绍了试验井组的工程概况、井身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及完井工艺等,对同类型井组的实施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2015年06期 v.43;No.252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基于离散元煤层钻孔井壁稳定性分析

    包凯;刘清友;任文希;

    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井壁稳定性问题突出,传统连续介质力学模型难以准确评价井眼失效机理。在分析破碎性煤层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以沁水盆地南部沁端区块3号煤层为例,将虚拟煤岩体定义为基质和裂隙两个部分,采用Monte Carlo方法生成了随机的裂隙网络,通过通用离散元程序UDEC进行了破碎性煤层段井壁稳定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钻井方式条件下煤层井壁稳定性。结果表明:随机裂隙的存在使得井周塑形范围加大,井眼更易垮塌失稳。当井筒压力较小时,井壁主要发生拉伸破坏;当井筒压力较大时,井壁主要发生剪切破坏。在该煤层参数条件下煤层井眼的最佳稳定井筒压力区间值为6~7 MPa。

    2015年06期 v.43;No.252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年(第43卷)总目次

    <正>~~

    2015年06期 v.43;No.252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ZDY3500LP型多变幅履带式钻机”等三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

    梅新;

    <正>2015年11月3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科技成果鉴定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任主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董事长王金华研究员任副主任和来自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以及神华集团、陕西彬长矿业集团的9位专家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对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煤矿井下大功率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

    2015年06期 v.43;No.252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煤田地质与勘探》征稿简则

    <正>《煤田地质与勘探》于1973年创刊,是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煤田地质行业学术与实用技术并重的综合性期刊,主要刊载煤田地质、矿井地质、煤层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煤田物探

    2015年06期 v.43;No.252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