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立军;牟秋环;李爱荣;李莉;
查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窑山组的形成时代,是正确进行地层对比、恢复盆地原貌及其演化的关键。根据"随着沉积作用的进行,窑山组埋藏深度增加,其经历的温度相应增加"的原理,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方法,重建了宁夏固原炭山窑山组样品经历的温度史。热史模拟结果表明,样品初始埋藏增温的时间是距今196 Ma,样品埋藏增温的时间区间距今196-168 Ma。从而可知,炭山窑山组样品形成于距今196 Ma,窑山组形成于早-中侏罗世延安期(距今196-168 Ma)。
2013年04期 v.41;No.23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苗琦;
基于滇东上二叠统赋煤区煤层的煤岩学特征、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及煤矿瓦斯事故统计分析,对研究区煤层的煤岩组成、煤体结构、煤炭筛分试验成果、煤层瓦斯含量和煤矿瓦斯涌出量进行了比对研究。研究表明:煤变质程度、显微煤岩组分、筛分粒级煤及煤的孔隙率等煤岩学特征控制了瓦斯的分布特征,并造成煤矿瓦斯涌出呈现区域性的差异;滇东上二叠统赋煤区瓦斯涌出类型可分为低煤阶均匀涌出型、中煤阶均匀涌出型、中煤阶非均匀突出型、高煤阶均匀涌出型和高煤阶非均匀突出型,且以中煤阶均匀涌出型为主。
2013年04期 v.41;No.23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姜文;唐书恒;张静平;吴敏杰;孙鹏杰;曹晖;
研究石煤(腐泥煤)的孔渗特征,对于深入了解页岩气的吸附/解吸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分形几何原理,推导出煤岩不同类型孔隙和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分形几何模型,并将孔隙分形维数分为渗透分维数和扩散分维数分别计算。根据压汞实验数据分析,利用双对数图计算了安康地区石煤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研究结果表明:石煤渗透分维数Ds介于2.524-2.917,其与挥发分产率、水分含量、灰分产率和迂曲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变质程度及平均孔径呈负相关关系;扩散分维数Dk介于2.488-2.931,其与变质程度、挥发分产率、水分含量和平均孔径呈正相关关系,与灰分产率和迂曲度呈负相关关系;在物性方面,渗透分维数随孔隙度增大而减小,渗透性的分形表征与扩散分维数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渗透孔越不均一,煤岩孔隙度就越大,而扩散孔的均一化程度可以为评价石煤储层物性提供重要依据。
2013年04期 v.41;No.238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 赵继展;陈志胜;
在瓦斯风化带内开采煤层,瓦斯一般不会对生产构成主要威胁,但笔者在宁东矿区某矿瓦斯风化带内施工地质检查孔时却发现了高浓度的甲烷气体。通过区域地质分析和工程探测研究,发现该区域因受地质构造影响,在顶板砂岩中有游离瓦斯聚集,经过针对性钻孔抽采,3个月抽采了近200万m3的纯瓦斯。这说明在封闭条件下的瓦斯风化带内,仍可能出现瓦斯集中赋存的区域。
2013年04期 v.41;No.238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李宏艳;王维华;梁冰;孙维吉;
研究受采动影响含煤地层渗透特性的变化规律,结合电视钻孔成像技术综合分析覆岩破坏高度,对煤矿开采瓦斯抽放系统钻孔位置合理布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测井资料(密度、伽马),解析地层边界、泥质含量及纯岩段夹层、弱层的存在及其对含煤地层渗透特性的影响。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表明:原始地层伽马曲线和泥质含量可以解析泥岩、粘土层和夹层、弱层的位置;含煤地层渗透率受采动影响,渗透率增高区由采前泥岩、粘土与其他岩体层交界和原始裂隙区向采后纯岩夹层、弱层区演化;被研究含煤地层冒落带顶点深度433 m,裂隙带顶点深度382 m。
2013年04期 v.41;No.238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李丹琼;张士诚;张遂安;
为准确预测牛顿流体连续管压裂作业时沿程管柱内的压力损失,根据我国煤层气井压裂所采用压裂液的特点,运用流体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基于牛顿流体流变学基本特征的混砂液在连续油管内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预测模型;对不同施工排量、砂比、连续管径和入井长度比等参数对管内压力损失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a.牛顿流体在管内流动压力损失的主控因素为流体与管壁的摩擦,因此,降低牛顿流体管内压力损失的有效途径是合理选择连续油管直径与优化施工排量;b.为降低管内摩擦压力损失,应参考入井长度比值等参数,合理优选连续油管长度;c.在满足连续管工作压力和保证携砂液性能的前提下,牛顿流体压裂时应尽可能采用大管径、大排量、中砂比施工。
2013年04期 v.41;No.238 22-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裴柏林;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储层的渗透性是制约煤层气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煤心室内流动实验的方法,对不同围压、不同流压下的煤心进行渗透率测试,得出其渗透率变化曲线;进而,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发现,煤心渗透率与围压之间存在幂指数关系,而模型参数与注入压差之间存在指数关系。分析三维渗透率流动实验过程得出,煤心渗透率变化为非可逆过程,煤心的左右方向对压力变化更为敏感;同时,在低压区,渗透率变化较快,而高压区变化平缓。因此,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要尤其注重低压区压力变化对渗透率的影响。
2013年04期 v.41;No.238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李相臣;康毅力;尹中山;张梦莲;
为了系统研究煤层气(甲烷)解吸动力学的影响因素,选用川南地区的无烟煤,设计了不同压力、温度、粒度和湿度下的煤层气解吸动力学实验。采用高温高压煤层气吸附/解吸测试系统进行实验,并拟合实验结果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的扩散系数。研究表明:压力和温度越高,甲烷解吸量和解吸速率越大;粒度越大,甲烷解吸量和解吸速率越小;低于平衡水含量时,湿度增大,甲烷解吸量和解吸速率降低;甲烷扩散系数拟合结果揭示,扩散系数随压力增高而减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湿度增大而减小。
2013年04期 v.41;No.238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 顾大钊;张建民;王振荣;曹志国;张凯;
针对西部大规模高强度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利用神东矿区约1 500 km2区域的200余个钻孔的长期观测结果,研究了超大综采工作面开采工艺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规律,地下水流场变化与基岩和含水层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超大综采工作面开采形成了地下水"汇聚带",开采对基岩和含水层厚度较薄区的地下水系统影响较大,研究区采后含水介质厚度稳定且较厚区域含水层含水厚度损失大部分在30%左右,且逐步趋于稳定。
2013年04期 v.41;No.238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 吕彪;
高水位水文异常区综采工作面开采时受水害威胁较大,为了保证安全开采,必须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水措施。通过在东欢坨井田2286工作面回采前对该类工作面进行综合防治水技术研究,利用施工专用泄水巷道、直流电法勘探、打钻探放以及回采期间应用针对性的防治水技术,确保了这种特殊条件下大水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实践证明,该系列综合防治水技术对其他类似水文地质条件下综采工作面的安全开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3年04期 v.41;No.238 40-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张乐中;曹海东;
及时准确地找到突水水源,是解决矿井突水问题的关键。通过对桑树坪煤矿主要含水层水样进行常规水质分析,并通过Piper三线图揭示了矿区不同地下水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并通过出水点与背景值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正确地判断出了该矿区突水水源为奥灰岩溶水。研究认为,水化学特征分析是一种快速判别突水水源的有效方法。
2013年04期 v.41;No.238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 李文生;孙红福;
通过对山西省马兰煤矿2号煤层采掘面在开采和封闭时期的矿井水和沉积物的研究,揭示采掘面封闭前后对矿井水水质和沉积物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马兰煤矿矿井水均为SO4—Ca型水质,矿井水均富含SO24-和Fe离子;随着上部煤层的不断开采,3处矿井水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矿井水的pH值升高,Eh值降低,SO24-、Fe、Mn和Zn离子浓度随之下降,其中北一暗斜井处的矿井水水质变化最显著;矿井水水质指标和流速变化能够控制其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和结晶程度,北一暗斜井处的沉积物在两次采样中由斯沃特曼铁矿变为针铁矿,而其他两处的矿井水沉积物矿物组分没有发生变化,主要由针铁矿组成。研究结果能够提高对老空区积水水质的预测精度,并对煤矿突水水源判识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04期 v.41;No.238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吴明;彭建兵;黄强兵;邓亚虹;冷艳秋;
为了更好的反映基坑开挖后土体的变形非线性特性,采用幂函数描述土体剪切过程中切线模量随主应力差值增大而衰减的过程。积分得到主应力差值和应变的数学表达式,其反映的数学规律符合一般土力学模型的要求。对应于不同的幂指数,该表达式可以很好拟合三轴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基于Duncan-Chang模型参数确定的方法,提出了本文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在通用有限元软件基础上二次开发了模型的计算程序。应用于某基坑变形的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比Duncan-Chang模型能更好的预测围护结构的变形。
2013年04期 v.41;No.238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李昂;谷拴成;陈方方;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带压开采已经成为深部矿井普遍应用的一种采煤方法,而带压水上采煤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确定采动引起的底板破坏深度。针对董家河煤矿5号煤层开采引起的底板采动破坏深度开展相关研究,以该矿的507综采工作面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办法,动态再现了整个底板岩层渐进破坏过程,并得出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为10-11 m,该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一致;同时给出了该矿底板岩层破坏深度与工作面斜长和埋深关系的经验公式。该结论为董家河煤矿带压开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突水预测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3年04期 v.41;No.238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 宋战平;刘京;谢强;余贤斌;
为定量描述不同应力条件下岩石材料声发射特性及其特性演变规律,分析不同应力条件下岩石声发射参数与应力、变形的量化关系,对广西高峰矿石灰岩进行了单轴压缩、拉伸和劈裂条件下的声发射特性试验,在此基础上将模糊自相似分维概念引入岩石的声发射试验分析中,就不同应力条件下岩石声发射所表现出的自相似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压应力作用下石灰岩声发射出现短暂的"钝化期",其声发射事件率及能量率模糊容量维记数曲线出现了"最小—回升"现象;在劈裂条件下石灰岩声发射事件频发且其声发射参数序列同样存在模糊自相似容量维特性,但其模糊容量参数的演化过程未能观测到"最小—回升"现象;在直接拉伸试验中,由于"胶结、引力"材料声发射活动具有瞬发性,不易监测,本次试验可测范围内无法计算其分维数,因此在拉伸条件下岩石试样是否具有自相似性演化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013年04期 v.41;No.238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徐东晶;施龙青;邱梅;景行;孙祺;
在总结全国各典型煤矿断层防水煤柱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水头压力、煤层厚度、安全系数、煤的抗张强度为主要影响因子,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通过Matlab软件构建了BP和RBF神经网络模型,对各煤矿断层防水煤柱的留设宽度进行了预测,并与规程经验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煤矿断层防水煤柱留设宽度预测中,RBF神经网络比BP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3年04期 v.41;No.238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李素华;许国明;卢齐军;
龙门山推覆冲断带地形条件恶劣,构造断裂复杂,阻碍了该区油气资源的勘探进程。为搞清龙门山推覆冲断带下的构造样式,验证其构造解释方案,应用平衡剖面技术,对龙门山中段具典型构造特征的地质、地震综合解释剖面进行平衡恢复。实例分析证明,平衡剖面技术可正确指导龙门山中段构造剧烈变形区的构造解释方案,并可定性、定量分析构造变形期次和变形程度,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可靠依据。
2013年04期 v.41;No.238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乐勇;王伟;申青春;吕东亮;
小构造是导致煤炭资源回采困难及煤矿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利用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对义安煤矿11061工作面进行了透射法探测。通过CT成像可以分辨工作面内与煤厚相当的小构造,同时还能获得围岩高应力区及瓦斯富集带等地质信息。探测结果可作为煤矿安全回采的依据。
2013年04期 v.41;No.238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8 ] - 王小波;
矿用本安型仪器需按照安全标志国家中心的要求进行防爆检验。针对由于设计或防爆检验时本安参数测量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从防爆原理、安全标志认证要求入手,对本安电路在防爆检验和生产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基于低压差稳压器组成的电路进行实例解析,找出了影响本质安全型电路可靠性的技术因素。在分析低压差稳压器的离散性、极限电流温漂特性、压差分配、最大输出能力、散热等电气特性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给出了本质安全型电路在设计、防爆检验以及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2013年04期 v.41;No.238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吴海;
介绍了基于ARM技术的自记式矿井地震波记录仪。仪器在设计上采用了A/D采集、ARM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实现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完成了地震波的数据采集功能。该仪器采用分布式采集、独立存储、集中回收的思想,实现了地震波信号的采集、存储及数据的集中回收,并给出了实验测试结果和应用实例。
2013年04期 v.41;No.238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正>郝世俊(1970.5-),男,汉族,内蒙古凉城人,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西安市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专家库成员。
2013年04期 v.41;No.238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正>曾方禄(1965.1-),男,汉族,湖南武冈人,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国家二级注册建造师。现任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电法勘探研究所专家,兼任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隧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3年04期 v.41;No.238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正>牛建立(1963.8-)。男,汉族,山东肥城人,工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现任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电法勘探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3年04期 v.41;No.238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正>贾建称(1965.7-).男,汉族,陕西丹凤人,理学博士,地质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煤炭工业工程高级技术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煤与煤层气地质、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系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现任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家。
2013年04期 v.41;No.238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