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显贵;
通过系统收集、整理贵州省50余年来的各项煤田地质勘查资料和科研成果,以聚煤规律和构造控煤作用为切入点,对贵州省煤炭资源赋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含煤区主要位于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上,赋煤单元划分为4个赋煤带9个煤田,共有5类15种控煤构造样式,控煤构造方向有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4组;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沉积古地理自西向东由陆相逐渐向海相过渡,其中三角洲平原相聚煤最好,聚煤中心在西部盘县、水城一带,煤层以中灰分、中—高硫煤为主,煤的变质作用类型主要为深成变质作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研究结果为贵州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依据,对煤炭资源进一步勘查具有指导意义。
2012年05期 v.40;No.23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 乐友喜;袁青;韩宏伟;刘士忠;
时深效应指数TDI的计算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实际应用效果。结合实际资料,分别针对TDI计算过程中的去压实恢复、压实系数与地表孔隙度的求取、超压和地层剥蚀恢复等因素,进行了不同计算条件下埋藏史演化曲线和TDI值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如果考虑压实作用的影响,将会使TDI值增大;如果考虑地层剥蚀的影响,将会使剥蚀前地层的TDI值增大;存在超压时地层的有效埋深比实际埋深小,因而考虑超压因素计算的TDI值将会有所减小,且其计算精度受反演的地震速度场的精度以及井点压力与速度间关系的可靠性的影响。
2012年05期 v.40;No.233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王水利;李仁山;梁绍暹;
采用化学法和中子活化(INAA)法对采自山西阳泉三矿山西组3号煤层和太原组12号煤层的3件煤层夹矸粘土岩样品的8种常量元素(氧化物)和33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对具有示踪意义的元素及其比值的对比分析,3个样品总体上均不具有典型的沉积岩特征,应该是由酸性或酸性偏碱性火山物质(降落的或陆源搬运的)在地表覆水较浅的弱氧化条件下经原地淋滤、蚀变形成的。原岩蚀变程度较高,不稳定或较不稳定的元素大量流失,甚至一些较稳定的元素(如高岭岩中的铁、锰)也明显流失。强烈的化学蚀变以及岩石中矿物成分的变化是造成粘土岩间以及粘土岩与原岩间元素(尤其是REE)含量及REE配分模式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2年05期 v.40;No.233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王辉;康高峰;仙麦龙;王少飞;潘春娟;马君龙;范玉海;张少斌;
陕西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澄合矿区4号煤层是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通过对区内煤层厚度与其上覆煤系厚度、煤中灰分、硫分及煤层顶板岩性岩相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合4号煤层成煤期与聚煤期后环境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及其周缘地区4号煤层厚度变化原因。结果显示:4号煤层厚度与上覆煤系厚度、煤中灰分及硫分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 1、0.430 9、0.813 6;该煤层发育于浅水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三角洲平原地带;煤层厚度变化受控于聚煤期同沉积构造和聚煤期后河流冲蚀作用的双重影响,前者使煤层厚度变化较小,后者对煤层厚度影响较大,甚至出现无煤带。
2012年05期 v.40;No.233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张名泉;周义平;杨松;高西平;
经过10余年的资源勘查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已基本查明滇东北(昭通市)早石炭世无烟煤的分布、煤质特征及主要利用方向。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其他时代的无烟煤比较,本区无烟煤内在矿物质含量极低、有机组分中主要成分为无结构镜质体,有机质中C、H元素高达97%,H/C原子比为0.5。结合X衍射分析(XRD)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研究结果,该区无烟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与分子构型与沥青中间相炭微球(MCMB)类似。一系列实验表明,经选别制备的超低灰无烟煤是多种中、高端新型炭材料和炭素的优质原料。有序而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该区资源,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05期 v.40;No.233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苏现波;吴昱;夏大平;陈鑫;
温度是煤层生物甲烷生成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生物甲烷的生成量及其变化规律,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河南义马低煤阶煤在不同温度(25℃、35℃、45℃、55℃、65℃)下进行了生物甲烷模拟生成实验,并通过对不同反应阶段生成气体的组分及体积分数的检测,探讨了温度对低煤阶煤之甲烷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5℃时,生物甲烷含量最大,而在45℃和55℃时,甲烷含量有所下降;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生成气体中甲烷体积分数逐渐增高(由11.4%增至65.71%),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则呈下降趋势(由30.59%降至15.37%)。
2012年05期 v.40;No.233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 王成;姜在炳;
针对目前煤层气抽采项目经济评价不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实际评价中难以推广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和分析我国现阶段典型煤层气抽采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煤矿区煤层气抽采项目的经济评价模型和方法;提出了评价项目财务可行性指标体系;开发了与模型方法相对应的评价软件。使用该模型和软件对实际案例进行了经济评价,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高效性。
2012年05期 v.40;No.233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汪万红;郑玉柱;
吴堡矿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为加快吴堡矿区煤层气开发的步伐,分析了吴堡矿区煤层气井的产层组合和排采效果,并从煤层与含水层水力联系角度,探讨了不同产层组合煤层气井排采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S1煤层与含水层无水力联系,含水层对S1煤层排采没有影响,故单排S1煤层效果好;T1煤层与其顶板K2灰岩含水层之间没有良好的隔水层,水力压裂时,裂缝扩展到了煤层顶板,沟通了K2灰岩含水层,K2灰岩含水层严重影响了T1煤层的排采,故单排T1煤层或S1、T1煤层合层排采效果都不好。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今后吴堡矿区煤层气资源开发策略和思路提出了建议。
2012年05期 v.40;No.23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朱卫平;唐书恒;王晓峰;李忠诚;王珊珊;吴敏杰;
基于沁水盆地枣园区块大量煤层气井产出水分析化验数据,通过数学统计方法,研究总结了产出水中氯离子浓度与排采时间的变化规律。指出排采初期氯离子对环境影响最大,远超出国家Ⅱ类饮用水标准;同时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氯离子浓度变化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可以合理预测氯离子浓度达到国家标准所需要的时间,为煤层气井产出水水质变化监测及地面水质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2年05期 v.40;No.233 34-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唐东旗;彭建兵;孙伟青;
黄土属于非饱和土,具有明显的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等特征,使得黄土地区工程地质灾害问题频发。由于黄土具有水敏性,因此水的因素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基质吸力的变化是土体边坡稳定的重要因素。利用滤纸法对非饱和黄土的基质吸力进行试验研究,得出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基质吸力逐渐减小;在土体含水率较小时基质吸力的变化比较敏感,含水率越高,其变化越小;在含水率达到饱和时基质吸力消失为零;并且随含水率的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逐渐减小。研究认为,滤纸法对操作过程中空气条件要求相对严格,是一种能够快速、简便测试非饱和土体基质吸力的方法。
2012年05期 v.40;No.233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 张春光;李松营;杨培;吕东亮;
在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构造动力演化为主线,深入探讨了陕渑煤田构造发育、组合、性质及其分布规律,阐述了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奠定了陕渑煤田主体构造格局,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含水系统的结构形态,而且直接影响到地下水动力条件,尤其燕山期形成的NNE向构造对含水层改造最为明显;地质构造越复杂,岩层富水性就越强,且富水区多位于断层端部或其两侧影响带范围内;矿井突水点在构造复杂区域分布显著增多,大部分的突水点位于小断层附近,褶皱轴部及转折部位也是突水的高发区域。
2012年05期 v.40;No.233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罗成;
山西霍州矿区李雅庄煤矿石炭系太原组K2灰岩岩溶发育,加之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为解决上组2号煤底板太灰突水评价难题,采用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首先建立煤层底板突水主控因素体系,并通过GIS对主控因素数据进行采集及归一化处理,建立子专题图层,然后运用AHP法确定各主控因素的权重比例,提出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的分区方案。与传统突水系数法相比,脆弱性指数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区域的相对脆弱关系,其评价结果更实际、可靠。
2012年05期 v.40;No.233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 邱梅;施龙青;王国瑞;高卫富;孙祺;
根据大量地质资料揭示了山东良庄井田地质构造的发育特征,其断裂构造具有分区性、方向性、垂向分层性、成带性等特点,并推断井田内发育有滑动构造。探讨了该井田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对矿井突水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滑动构造对矿井突水的作用。研究表明,断裂构造的分区性、方向性、垂向分层性、成带性及滑动构造对矿井突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12年05期 v.40;No.233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张俊;张生;李畅游;韩璞璞;王爽;计亚丽;
针对煤矸石山在降水淋滤作用下对矿区周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严重问题,用实验模拟法对包头石拐区一废弃煤矿进行饱和状态下煤矸石的淋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中Ca、Mg、Fe、Cu、Zn、NO3、SO42、Cl的淋滤过程都遵循浓度先升高再降低到稳定值的基本规律,只是NO3、SO42、Cl的淋出速率明显大于重金属的淋出速率,Ca和Mg、SO42和Cl、Pb和Cr、Cd有相似的淋出机制;重金属最强淋出率从大到小的顺序是Mg>Cd>Ca>Cu>Zn>Cr>Fe>Pb;Hg和As等含量甚微,均未检出。
2012年05期 v.40;No.233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王建平;李品先;陈凯;
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某倾斜住宅楼,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托换桩加固与浸水纠偏等处理措施。利用原有3:7灰土垫层,使托换桩疏布(桩距1.8~3.9 m)与灰土垫层组成复合地基。观测数据显示,加固纠偏方案可行,技术经济效果明显,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2012年05期 v.40;No.233 60-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陈明生;
从频率电磁测深原理出发,说明了人工源频率测深的电磁场存在3个场区,也只有远区场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的资料才能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法进行反演解释。对于存在中近区的CSAMT法资料,可进行近场校正,然后按AMT法解释。由于近场校正是建立在均匀半空间模型之上,校正误差大。为此提出了不加校正直接对比值视电阻率数据进行反演解释,最好按电磁场单分量资料解释,以减少不必要的校正误差。
2012年05期 v.40;No.233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刘最亮;王鹤宇;
针对黄土层及松散砂层覆盖厚度较大地区的三维地震探测断层构造效果欠佳问题,在山西大同煤田右玉矿区进行了瞬变电磁法探测含水断层构造的工程尝试。已知区域的前期试验结果表明:上下两盘存在电性差异或充水断层构造在视电阻率断面图上表现为等值线向下弯曲,电性层错动;不同落差的断层等值线弯曲程度不同,落差越大,等值线弯曲程度越大。基于此,勘探区内推断解释断层49条,目前5条断层在井巷掘进过程中得到验证,揭露结果与推断解释基本一致,方法有效性得到验证。
2012年05期 v.40;No.233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吴海波;孙强;董守华;刘树才;
电阻率是岩石的重要物理参数,对研究岩石的固有特性和赋存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选取砂岩、灰岩、泥岩和花岗岩为代表岩样,进行受荷载条件下的电阻率曲线分析,得到了电阻率的临界点,其电阻率临界点的应力比值范围为70%~85%,对应于岩石应力应变中的屈服点。分析发现,电阻率临界点具有方向性,岩石电阻率临界点可以用于判断岩石的屈服点和应变状态。
2012年05期 v.40;No.233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王小波;
针对煤矿井下数据采集采用有线连接方式给勘探工作带来了不便的问题,开发了无线传感网络系统。介绍了节点分类、硬件构成及软件工作流程,并做了系统的自动组网、通讯距离及同步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无线传感网络系统可满足设计要求,给井下数据采集带来了方便。
2012年05期 v.40;No.23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邱卫忠;
陕西黄陵、山西王家岭的大回线和山西中条山小发射回线瞬变电磁探测,表现出了不同的地形影响特点。在典型地形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测道图判断影响的性质;根据电流线聚集与发散机理,对地形影响的不同表现性状给出了解释。研究表明:对于典型的地形影响,可采用通常的比值、滤波等校正方法;非典型的大回线地形影响,将视电阻率-深度剖面上原被空气置换部分挖除是合理的;小回线装置较少受地形影响,可以仅作各测点的高程校正。
2012年05期 v.40;No.233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石刚;屈战辉;唐汉平;叶红星;蒋向军;
不明采空区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构成潜在危害,而人工地震勘探对埋深较浅的采空区存在盲区。采用RAMAC/GPR探地雷达仪配备的超强地面耦合天线(RTA50MHz)探测采空区。由于煤层及采空区相对雷达探测的有效范围较深,综合考虑探地雷达的分辨率与探测深度的关系,选用合适的雷达参数和探测模式进行数据采集,并采用了VC++开发了三维系统进行了补充解释,实现了探测目标体的准确定位,取得较好的探测效果。
2012年05期 v.40;No.233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 肖勇;邱卫忠;杨小明;
收集探测深度范围内全套地层的电测井资料、正演感生电动势EMF(Electromotive Force)衰减曲线和反演观测时间,根据噪声电平和发射机最大输出电压及导线电阻,确认与最大发射电流有关的发射回线边长,是中心回线TEM(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法勘探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探测深度,取得高质量数据,完成地质任务的重要环节。山西王家岭工程表明,在质量良好的实测曲线基础上,可以获得地层层次分明、地质构造清晰的电性反演剖面。进一步指出,取得各层位、井下各地段水样的电阻率值,可以为水文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前提的论证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2012年05期 v.40;No.233 86-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正>程建远(1966.10-),男,汉族,陕西乾县人,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安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陕西省三五人才,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任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主任;兼任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协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2012年05期 v.40;No.23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正>殷新胜(1958.4-),男,汉族,陕西杨凌人,工学学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首席专家,2000年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0年被聘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专家。
2012年05期 v.40;No.23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正>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页岩气是主体上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泥岩、高碳泥岩、页岩及粉砂质岩类夹层中的天然气,它可以生成于有机成因的各种阶段天然气主体上以游离相态(大约50%)存在于裂缝、孔隙及其它储集空间,以吸附状态(大约50%)存
2012年05期 v.40;No.233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正>靳德武(1966.3-)男,汉族,陕西蓝田人,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水文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煤矿防治水科研及技术咨询工作。在煤矿水害防治方面,首次提出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泛决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并发展了信息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突水预测方法;提出了煤矿防治水技术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于地质工程学
2012年05期 v.40;No.233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正>刘天林(1954.11-)。男,汉族,陕西合阳人,理学学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长期从事矿井地质、灾害地质、岩土工程领域的科研及生产工作。现任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首席专家,地质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2012年05期 v.40;No.233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