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gy&Exploration
创刊时间:1973
刊期: 月刊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主管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编:董书宁
副主编:王皓 秦勇
               James W. LaMoreaux
执行主编:晋香兰
ISSN:1001-1986
CN: 61-1155/P
主页:www.mtdzykt.com

煤田地质 矿井地质

  • 构造应力场与煤及瓦斯突出的关系

    程军;张丽红;吴国代;刘敬青;刘梓萱;

    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多是定性的分析和统计研究。通过构造应力场理论及相似模拟实验,分析了构造应力场与煤及瓦斯突出的关系。对相似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煤及瓦斯突出与褶曲构造展布关系实例,研究了褶曲构造不同部位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对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背斜翼部挤压区和转折区是煤及瓦斯突出的最危险地带;背斜轴部区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煤及瓦斯突出。

    2012年04期 v.40;No.232 1-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 南白碱滩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流体作用

    吴孔友;王绪龙;崔殿;

    南白碱滩断裂带可分为滑动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两个结构单元。滑动破碎带具断裂角砾岩特征,厚度小,压实强,岩性致密,封闭性好;诱导裂缝带宽度大,裂缝发育,胶结充填作用强。断裂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其次为方沸石,另外还发现硅质和沥青充填。充填物中流体包裹体发育,有盐水包裹体,也有有机包裹体,主要沿方解石解理面和微裂隙呈线状分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可分为3个区间,有机包裹体在荧光镜下也显示出棕色、亮黄色及蓝绿色3种颜色,表明南白碱滩断裂带至少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流体活动。成岩胶结作用对南白碱滩断裂带的封闭性起重要作用,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早期封闭性断裂会重新开启,流体将再次活动,形成新的胶结物,故该断裂的封闭是多期流体活动发生成岩胶结作用的结果。

    2012年04期 v.40;No.232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层状矿体等高线离散化后的四面体建模

    陈应显;王志宏;

    基于不规则四面体的三维实体建模方法具有很多优点,但在层状矿体的建模中,该方法却不能准确地描述其层状界面。根据层状矿体建模数据的特点,先将层状矿体的等高线进行等距离散化,再建立不规则四面体三维实体模型,并为该方法设计由点、面和四面体组成的逻辑模型结构。该方法用VC++.net编程得以实现,并使用内蒙某煤矿的实际数据,建立了相应的矿床三维实体模型。实践表明,通过离散化等高线后建立的层状矿体四面体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出层状矿体的层状界面,实现对层状矿体的三维实体建模。

    2012年04期 v.40;No.232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平山湖含煤区中侏罗统含煤性及其影响因素

    李健;蒲丽君;刘娜;

    通过对平山湖含煤区中侏罗统含煤性特征、地层厚度、煤层厚度以及展布规律的研究,结合构造、沉积环境以及物源供给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平山湖含煤区中侏罗统含煤性呈中南部好,向四周逐渐变差的趋势,煤系总体沿北西走向呈条带状分布,煤层厚度总体上沿走向(NW-SE)变化不大,沿倾向向两侧逐渐变薄;"两隆三凹"的构造形态和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决定了中侏罗统煤系的分布状态;碎屑物的补给程度与地层厚度呈正比,二者共同影响了煤层垂向上的发育状态。

    2012年04期 v.40;No.232 16-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重庆地区晚二叠世煤系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

    高彩霞;向晓军;李长林;邵龙义;

    重庆地区上二叠统包括龙潭组/吴家坪组和长兴组,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相(海湾-泻湖-潮坪)及浅海碳酸盐沉积,其中龙潭组和吴家坪组为同期异相沉积。通过对区内钻井剖面及露头剖面的分析,在本区上二叠统中识别出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和沉积相转换面等地层界面,并将上二叠统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基于近海煤盆地的背景,研究区厚煤层常靠近初始海泛面发育。总体来看,近海含煤盆地三级层序以海侵体系域聚煤最好。

    2012年04期 v.40;No.232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煤层气

  • 无因次产气图版在樊庄煤层气产能预测中的应用

    田炜;孙晓飞;张艳玉;李卫东;孙仁远;

    数值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描述煤层气的储存特征及流动机理,是目前研究煤层气产能较为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应用费时、复杂,实用性较差。以沁水煤层气田樊庄区块为例,基于煤层气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樊庄无因次产气曲线,研究了13种地质、排采参数对无因次产气曲线的影响,选择影响较大的参数绘制出无因次产气图版。研究结果表明,无因次产气图版能够方便地确定已投产和未投产煤层气井产能、最大产气量及其出现时间、煤层原始含气量等重要参数。实例验证可知,使用无因次产气图版在预测煤层气井产能和确定最大产气量等参数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012年04期 v.40;No.232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云南恩洪地区煤储层孔裂隙特征及孔渗性分析

    吴建国;汤达祯;李松;王爱;唐海量;

    研究煤中孔隙和裂隙,对煤层气勘探开发至关重要。云南恩洪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该区煤层气储层的孔隙、裂隙进行了表征,分析了煤储层的孔渗特征,并探讨了煤中显微组分及不同类型的孔隙对储层孔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恩洪地区煤层厚度大,煤级适中,微小孔发育,吸附能力强,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渗流孔隙结构单一,非均质性不高,渗流能力相对较好,显微裂隙以较小微裂隙(D型)为主,定向性和连通性较差,可能造成渗流通道不连续和受阻等问题,导致渗透性变差,对将来煤层气的开发产生不利影响。

    2012年04期 v.40;No.232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 观音山勘探区煤层含气量灰色关联预测

    王盼盼;秦勇;高弟;

    煤层含气量受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往往难以准确预测。以云南观音山勘探区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识别出影响煤层含气量的主要因素,先后建立了煤层含气量预测的GM(1,N)模型和GM(1,1)模型。进一步分析揭示,煤层埋藏深度、煤层顶板5 m内砂岩厚度和顶板岩性是影响观音山勘探区煤层含气量的3个关键因素,利用残差尾段序列建立的GM(1,1)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2012年04期 v.40;No.232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韩城地区煤岩力学特性与破坏特征试验

    段品佳;王芝银;

    韩城地区二叠系下统的山西组煤岩为含裂隙的低强度高脆性介质,其抗压强度和破坏特性与加载方式和加载速率有密切的关系。利用室内试验方法,对该地区煤层气储层煤岩开展了不同加载方式的力学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煤岩的主裂隙(面割理)走向与加载方向的关系对煤岩的力学特性有较大影响,煤岩裂隙走向与加载方向垂直时的抗压强度是裂隙走向与加载方向平行时抗压强度的1.35倍;而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正好相反,煤岩裂隙走向与加载方向平行时的弹性模量是裂隙走向与加载方向垂直时弹性模量的1.66倍,泊松比为1.15倍;在同等试验条件下,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煤岩强度提高,但脆性增大,易呈脆性破坏。研究成果可为裂隙型煤岩的力学特性认识及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12年04期 v.40;No.232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近松散含水层下采煤安全性熵值模糊综合评判

    杨滨滨;隋旺华;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通过统计经验数据,采用熵值法对影响近松散含水层安全开采的关键因素赋权,利用GIS定量确定各个因素的隶属度,构造了基于熵值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以山东某矿六采区01工作面开采为例,选择覆岩厚度、断层构造、第四系底部粘土层厚度、底部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煤层开采厚度、导水裂隙带高度6个影响因素为评判指标,确定了可行性程度的评判集:{较低,低,中等,高,很高},依据水体下开采的有关安全规程,采用GIS方法确定了各个因素的隶属度,并利用历史开采经验数据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对该工作面近松散含水层下开采的评判结果表明,该工作面控制采高为2 m时开采是安全可行的,开采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采取了相应措施,没有发生突水溃砂事件,初步验证了该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实用性。

    2012年04期 v.40;No.232 43-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砂土液化综合判别方法

    范付松;胡新丽;李长冬;朱志明;

    基于厦门地区大量钻孔试验数据,分别采用规范法和Seed法对该区饱和砂土进行液化判别。然后选取二者判别结果相同的数据作为训练和测试样本,运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对二者判别结果分歧的钻孔数据进行二次判别。结果表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性能良好,预测准确度高。此外,这种综合判别方法也提高了饱和砂土液化判别的准确度,并为其他地区饱和砂土的液化判别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2年04期 v.40;No.232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基于广义Hoek-Brown准则的岩体等效强度

    朱志明;章广成;朱娇燕;路辉;

    为了更方便地求出岩体的等价粘聚力C和摩擦角φ,基于Hoek-Brown准则与RMR法岩体质量分级,求出不同RMR值下的C和φ,拟合出C和φ的折减系数关于RMR值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对于质量等级较好的岩体,根据RMR值可以分别求得岩体的C和φ的折减系数,对已知岩石的C和φ值进行折减,求得岩体的C和φ值。岩体的C值随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成线性正相关,岩体的φ值不随单轴抗压强度变化而变化。C和φ的折减系数不随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变化而变化,只与岩体RMR值有关。

    2012年04期 v.40;No.232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砂与粘土接触界面的力学特性试验

    陈凯;姜振泉;孙强;

    利用DSJ-2型电动四联等应变直剪仪分别进行了不同粒径砂和粘土(方案1)、不同含水量砂和粘土(方案2)的直剪试验,揭示了其接触面的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法向应力(σn)、砂粒径大小、砂含水量对接触面的力学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方案1和方案2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和达到剪切应力峰值时的剪切位移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当σn为100 kPa时,粘土和不同粒径砂的接触面剪切应力和水平剪切位移(τ-δ)关系曲线呈现应变软化现象;方案1接触面抗剪强度随砂粒径的减小而降低,方案2在σn为100 kPa时,接触面抗剪强度随砂含水量增加而降低,σn>100 kPa时,接触面抗剪强度随砂含水量增加先降低后变大;方案2在低法向应力下,接触面抗剪强度对应的含水量敏感区间为[10%,15%],且较明显。

    2012年04期 v.40;No.232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煤矿突水监测预警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张雁;刘英锋;吕明达;

    开展煤矿水害预警监测是实现煤矿安全开采、减少水害损失的关键。通过对煤矿突水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和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部分矿井的监测实践,指出煤矿突水监测预警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是监测参数的选择、监测设备的稳定性与精确度、监测地点的选择与钻孔布置、预警阈值及报警设置等4个方面,提出了煤矿突水监测预警系统优化和完善的思路。

    2012年04期 v.40;No.232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煤田物探

  • 概率神经网络在地震岩性反演中的应用

    彭刘亚;崔若飞;张亚兵;

    卧龙湖煤矿北二采区岩浆岩侵入8煤层的现象较为严重,同时该区煤层中构造煤比较发育,瓦斯富集问题较为突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测井曲线进行约束反演得到的波阻抗作为外部属性,并使用step-wise属性选择法确定合适数目的地震属性,利用概率神经网络技术(PNN)对该区进行孔隙度预测反演。孔隙度反演结果与波阻抗反演结果的对比表明:孔隙度较波阻抗对于识别瓦斯富集带具有更高的分辨能力;概率神经网络具有高稳定性、计算精度高等特点,可作为研究构造煤发育和瓦斯赋存的有效手段。

    2012年04期 v.40;No.232 63-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 复杂地表初至层析地震静校正技术及其应用

    张胤彬;潘冬明;胡明顺;李永铭;李娟娟;

    复杂地表条件的煤层气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对静校正有较高要求。折射静校正具有较好的静校正效果,但对于地表起伏大、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的复杂地区则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建立横向速度变化大且基岩裸露的地震模型进行理论试算,分析了层析静校正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指出了层析静校正中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层析静校正更适合复杂地表煤层气地震资料的处理。

    2012年04期 v.40;No.232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不稳定斜坡探测中的应用

    张玮;杜敏铭;刘爱疆;

    为有效治理汶川地震产生的不稳定斜坡,应用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斜坡结构特征进行探测。实测资料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地下倾斜和垂向电性不均匀体分辨率较高,可用于准确判断地下异常体位置、形状、规模和埋深等;二维高密度电阻率反演地电断面色谱图能准确反映不稳定斜坡的规模、纵(横)向发育及展布情况和空间形态特征等;色谱图中的高低阻形态较好的对映了不稳定斜坡覆盖层、基岩面、富水带、溶洞和裂缝,并能较准确确定不稳定斜坡滑移面起伏形态,大致推算不稳定斜坡土石方量,为不稳定斜坡治理提供依据。

    2012年04期 v.40;No.23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煤矿井下综合物探超前探测技术与应用

    李萍;

    对我国煤矿井下推广使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行了回顾,着重介绍了瑞利波和直流电法两种超前探测技术的新进展;结合七台河、平顶山等煤矿的应用实例,分析了煤矿井下超前地质预测的潜力,提出了煤矿井下超前探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2012年04期 v.40;No.232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 基于阻尼最小二乘法的煤层裂隙P波方位属性预测

    张亚兵;陈同俊;崔若飞;秦轲;

    以宏面元P波方位属性随方位角的变化规律为基础,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研究了佛洼区3号煤层裂隙发育带。分析初始阻尼因子取值与最终计算结果间的关系,认为初始阻尼因子λ应介于(120,200)区间。通过对比佛洼区3号煤层裂隙发育与底板构造间的对应关系,证实了所述计算策略的有效性。

    2012年04期 v.40;No.232 79-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探矿工程

  • ZDY4000LD定向钻机关键技术研究

    姚克;

    ZDY4000LD定向钻机和配套随钻测量系统(MWD)适用于煤层定向长钻孔瓦斯抽采作业。介绍了钻机研制过程中针对稳固系统、主轴制动装置进行的仿真分析;阐述了定向钻机液压系统、主轴及夹持系统等关键技术。该型号定向钻机已为煤矿用户所接受,具有很大的技术发展空间。

    2012年04期 v.40;No.232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PDC取心钻头设计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曾小慧;刘宗健;潘真;汤凤林;

    为了提高地质勘探钻头的设计水平,缩短其设计与研发周期,以Pro/Engineer软件为开发平台,结合Pro/Toolkit和VC++开发工具,设计开发了一个集参数化三维及二维绘图、有关设计计算和分析等设计功能为一体的PDC取心钻头设计支持系统。在系统完全实现后,将能使钻头生产实现产品设计现代化,从而提升产品设计的技术水平和提高产品设计及研发效率。

    2012年04期 v.40;No.232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复合片破碎岩石载荷分析及其试验

    李田军;鄢泰宁;勃其斯基А.М.;

    为解决金刚石复合片易出现非正常破损问题,对钻进过程中金刚石复合片(PDC)钻头的单个复合片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改善金刚石层与衬底脱离、脱落现象的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作用在复合片金刚石层上的剪切力是影响脱离或脱落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剪切力的提高与衬底的切削作用有关,这可通过增大金刚石层与衬底之间的接触面积来实现。通过一种棋盘状刻槽衬底的PDC钻头试验研究证实,研制合适的衬底结构形状,并在衬底表面加工不同形状的凹槽来增大两者的接触面积能使其获得足够的连接强度。

    2012年04期 v.40;No.232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