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德金;胡宝林;胡巍;
岩浆侵入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淮北煤田卧龙煤矿是受岩浆侵入较严重的矿井之一,其地质构造是控制岩浆侵入和岩浆岩展布的重要因素。基于对岩浆侵入前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应力场的深入研究,通过从区域构造到井下小构造逐级分析其对岩浆侵入的控制,阐明了研究区构造控制下的岩浆侵入规律。结果表明,NNE向的F7和F5断层控制了岩浆的侵入方向,并与和其交汇的F15断层构成本区岩浆的主要侵入通道。此结果为矿井岩浆侵入区煤层的开采提供了依据。
2011年05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9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15 ] - 蔡佳丽;汤达祯;许浩;李松;陈贞龙;陶树;赵兴龙;
作为一种多孔介质,煤的孔隙性质直接影响煤层气的富集和扩散,因而对煤孔隙特征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压汞测试和低温氮吸附测试数据,系统分析了黔西上二叠统煤的孔隙形态、孔隙类型及孔径分布特征,并从煤岩显微组分及煤级方面探讨了该区煤储层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黔西煤样孔隙度为1.4%~9.5%,且由北至南有减小趋势;孔隙类型以吸附孔为主,其中高煤级煤孔隙以一端封闭型孔居多,与低煤级区相比,其渗透性和连通性较差,但黔西地区整体优于沁水盆地;煤级是影响煤储层孔隙变化的主控因素,随着煤级增加,孔隙度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
2011年05期 9-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阅读次数:138 ]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32 ] - 顾宏星;傅雪海;季明;陈莉;
假定弯曲流动褶皱的多层岩层是由多个各向同性的弹性薄层粘合而成的非均匀板,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研究了褶皱岩层仅受纯弯曲作用时褶皱中和面的位置的确定问题,得出了用各岩层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岩层厚度表示的褶皱中和面位置公式。结合贵州六盘水煤田涝河向斜,计算了涝河向斜褶皱中和面处于龙潭组9号煤层的底板岩层细砂岩中,距茅口组底部966 m,煤岩层距离中和面越近,褶皱构造对其瓦斯赋存影响越少,使得该处的瓦斯含量与翼部差值就越小。研究成果对煤层气开发及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1年05期 v.39;No.227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阅读次数:114 ]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17 ] - 王怀;
为寻找潜在的煤炭资源,通过对石拐盆地西段地表及地下构造特征的分析,认为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的前缘应为F10断层组;地表的长汉沟组等地层是从3 km外的南部推覆而来的外来岩层;深部的五当沟组一段主含煤地层基本未受推覆构造影响,且该地层应比其地表位置更向南;盆地南缘的二叠系下应有未受推覆构造影响的原生煤层。
2011年05期 v.39;No.227 15-1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5 ] - 李新虎;李亚婷;王婷茹;石杰;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可容空间(A)与沉积供给(S)比值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沉积特征、沉积微相以及旋回对称性的变化,利用测井曲线叠加样式,确定短期基准面旋回测井响应特征和体系域内沉积物体积分配。研究结果表明,白音查干凹陷腾格尔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型)以及向上"变深"再"变浅"的对称型(C型)3种主要类型。再依据低可容空间和高可容空间特点,将A型划分为A1和A2两种类型;将B型划分为B1和B2;依据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的对称性,将C型划分为完全–近完全对称型(C1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2型)以及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等7种次级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
2011年05期 21-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阅读次数:74 ]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3 ]
- 杨兆彪;秦勇;高弟;王斌;
基于对我国煤层群发育特征的分析,在概述前人多煤层条件下煤层气成藏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煤层群成藏特征主要表现在垂向上存在"多层统一煤层气系统"或"多层叠置含气系统",陆相河流–三角洲–湖泊相的煤层群一般为"多层统一煤层气系统",海陆过渡相的三角洲–潮坪–泻湖相煤层群一般为"多层叠置含气系统"。进一步解剖比德–三塘盆地实测钻孔资料显示,层序组合是煤层群独立含气系统发育的关键。依据该区抽水钻孔资料分析亦证明,至少存在4套独立含气系统。泻湖潮坪相发育的煤组存在超压的可能,但储层能势分布不均匀。另外,煤层群内部各煤层之间由于"烃浓度封闭效应"及煤层本身的低渗透性对流体流动存在"叠加封闭"作用,使煤层群储层存在"超压"可能性增大。这些结论深化了对煤层群成藏特征的认识。
2011年05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阅读次数:72 ]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75 ] - 郭春华;周文;孙晗森;杨勇;
与裂缝性砂岩气藏相比,煤层气藏是一种具有阶段性应力敏感特征的特殊裂缝性气藏。在煤层气排采初期,有效水平应力起主导作用,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渗透率逐渐减小;当割理内部流体压力降低到解吸压力之后,由于基质收缩,渗透率可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所以,提高煤层气排采效果的重要举措,是尽可能提高煤层气压降–解吸的面积。在煤层气开采初期,不合理的高排采速率将引起近井地带渗透率降低,影响压降漏斗的传播,造成增排不增产的后果。通过岩心应力敏感实验,得到了岩心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以煤层气开采井为例,利用ECLIPSE E300三维双重孔隙介质多组份模拟器,证明了初期排采量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合理值。该结论可用于指导煤层气井的开采。
2011年05期 v.39;No.227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阅读次数:127 ]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59 ] - 杜新锋;
在对典型矿区不同储层条件下煤层气协调开发技术模式和地面与井下联合高效抽采技术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煤层气地面与井下一体化抽采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根据煤层气地面与井下抽采系统中三维要素的不同特征,分别采用地面建筑物与抽采设备的3DMAX静态建模和基于钻孔数据的地质体动态建模。运用对原始数据进行解析控制插值算法的精度和视窗的消隐与裁剪等技术,实现了三维要素的多角度观察、放大、漫游、旋转、平移、叠加、剥离、透明和纹理处理等可视化功能。系统在晋城矿区寺河区块进行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1年05期 v.39;No.227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阅读次数:120 ]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4 ]
- 孟召平;张贝贝;谢晓彤;申正伟;何方俊;潘之德;
煤层顶底板突水危险性预测与评价是煤矿突水灾害防治的基础和依据。针对煤层底板隔水介质条件,分析了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煤层底板突水的岩性、结构和厚度特征,建立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表明:煤层底板隔水介质条件取决于隔水层岩性和断裂构造,随着底板泥岩含量增加,煤层底板隔水性能增高,但抗水压能力降低;随着断裂发育程度的增加,底板隔水层由完整结构、块裂结构到碎裂结构和松散结构,煤层底板抗水压能力和隔水性能均降低,突水危险性增大。煤层底板抗水压能力与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密切相关,统计表明,煤层底板受的极限水压p与底板隔水层厚度h之间为2次幂函数关系。在传统突水系数的基础上考虑了隔水层的岩性和结构特征,提出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评价分类;进一步根据水压Pw与岩体破裂压力Pc关系和水压Pw与最小主应力?hmin关系判断是否突水。
2011年05期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阅读次数:115 ]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34 ] - 常金源;李文平;李涛;都平平;
针对神南矿区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的矛盾问题,通过野外踏勘资料、钻孔资料及压水试验数据等,分析了研究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土层物质含量和渗透特征以及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对保护砂层潜水所起的作用。把(导水)裂隙带、岩层厚度、土层厚度作为分区因子,根据煤层采动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将研究区划分为严重失水区、一般失水区、轻微失水区和无影响区4个区;结合地貌特征,进一步细分为梁峁漏失区、梁峁无影响区、严重失水区(砂层)、一般失水区(砂层)、轻微失水区(砂层)和风沙滩地无影响区6个区。该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评价依据。
2011年05期 v.39;No.227 41-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阅读次数:115 ]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26 ] - 贾锐鱼;刘晓;赵晓光;宋世杰;
煤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对矿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对神府矿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了2000—2006年神府矿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变化轨迹。结果表明:神府矿区的生态系统健康整体状况基本呈现逐年改善趋势,健康状况从疾病上升到一般疾病。对5个要素变化过程分析得出,矿区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活力和恢复力3个因素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
2011年05期 v.39;No.227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阅读次数:122 ]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5 ] - 曾范永;李成全;
为了测定煤岩试样的冲击能量指数KE,在没有电液伺服试验机和刚性试验机的条件下,开发了卸压加载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利用该实验装置对通化矿务局煤矿现场所取煤样进行冲击能量指数KE的测定,得出了一定的数据并绘制出应力–应变全程曲线,验证了卸压加载方法的可行性。结合其他方法测出的弹性能量指数、动态破坏时间及单轴抗压强度,可以判断相关矿井能否发生冲击地压灾害。
2011年05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 杨伟;杨琳琳;安静;张树光;
以高温矿井综采工作区为研究对象,对采空回填区、煤体—空气换热系统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空气初始温度为295.95 K,煤体、采空回填材料初始温度为313.15 K情况下,顺槽、工作面空气温度低于304.52 K,顺槽、工作面内空气与煤体、采空回填材料温差最小值为0.5 K。煤体、采空回填区的温度由初始值313.15 K降至299~314 K。进风顺槽、工作面、回风顺槽内的空气经过对流换热后的热量值在76.17~83.10 kJ/kg。在不考虑冲淡、排除顺槽、工作面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仅从降低顺槽、工作面内温度情况下考虑,采用雷诺数为13 808~276 170均能满足要求。以较小的动力损耗方面考虑采用雷诺数为69 040值以下为宜。从获得排除高温气体情况下考虑,采用雷诺数为69 040以上的条件。以上结论为矿井热害的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1年05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阅读次数:102 ]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7 ]
- 沈铭成;李录明;刘明洋;伍敦仕;吴尚尉;
三维VSP正演模拟在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三维VSP波场分析及三维VSP偏移成像方法研究中均有重要的作用。以三维单程波动方程为基础,采用基于正交方向加插值(ADIPI)的傅里叶有限差分(FFD)算子,实现了三维VSP正演模拟。克服了对三维算子的双向正交分裂所导致的方位各向异性误差,既保证了模拟精度,又提高了计算效率,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单独模拟上行波或下行波。模型试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2011年05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阅读次数:96 ]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2 ] - 汪志军;刘盛东;路拓;张朋;赵立瑰;
在突出煤层巷道中,采用矿井巷道地震波超前探测方法,按照巷道腰线方向进行线性观测系统布置,三分量接收,人工锤击激发,进行多次跟踪探测试验;利用初至波求取掘进煤巷迎头前方30 m范围内的纵、横波视速度,并计算出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等地震波属性参数;对比分析对应的瓦斯检验参数发现,煤体中瓦斯含量与地震波属性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有望为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2011年05期 v.39;No.227 63-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阅读次数:110 ]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16 ] - 郑万波;吴燕清;何昭友;康厚清;胡运兵;方有令;
针对现有防爆超前地质探测仪不具备远程无人操控功能,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EDSL的传输距离长、带宽高、通信稳定、即铺即用型远程控制装置。实际应用表明,该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在煤矿井下或隧道施工现场长距离无人探测,从而减少因前方地质情况不明或者次生灾害引起的事故。
2011年05期 v.39;No.227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阅读次数:93 ]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6 ] - 聂爱兰;
在VSP资料中,中值滤波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波场分离方法,主要适用于简单线性波场分离。提出并实现的径向中值滤波方法,除具有常规中值滤波方法的优势外,对具有发散状多方向线性同相轴轨迹的干扰波场,其波场分解可一次完成。通过井中地震(VSP)实例测试表明,该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分离VSP上下行波场,以及P波和P-SV波分解,且在压制面波或提取面波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2011年05期 72-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阅读次数:71 ]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3 ] - 王喜迁;孙明国;张皓;江玉乐;
灰岩分布区岩溶发育易引发地面塌陷.从而形成地质灾害。高密度电法近年来被应用于灾害地质调查及工程勘察中。以某一段穿越岩溶发育区的高速公路为例,应用高密度电法对区内第四系土洞、岩溶、断裂发育等灾害地质体进行了探测。结果显示,电阻率断面图上显示的异常区与实际灾害地质体吻合,展示了其工程应用前景。
2011年05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阅读次数:85 ]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95 ] - 王小龙;冯宏;田华光;吴迪;
以点电源和线电源为例,叙述了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直流电法正演模拟过程。通过对COMSOL MULTIPHYSICS正演模拟解与理论值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直流电法正演模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鉴于COMSOL MULTIPHYSICS强大的剖分求解功能及丰富的后处理操作,可以快速、准确实现正演模拟,其在地球物理正演模拟中的应用的研究意义重大。
2011年05期 v.39;No.227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阅读次数:175 ] |[下载次数:1697 ] |[网刊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