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翔;田景春;李祥辉;白生海;刘娟;
通过对青海祁连山和柴北缘含煤区侏罗系沉积体系的研究,系统总结了陆相地层的主要聚煤环境,即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滨湖聚煤环境,其中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及滨湖为陆相地层中最有利的聚煤环境。研究显示:曲流河的岸后沼泽为重要的聚煤环境,平面上煤层呈带状产出,垂向上往往形成较厚的煤层,且横向延伸较远;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洼地中发育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成带性好,具有沿湖岸线广泛分布的特点;滨湖聚煤环境中湖岸线延深较远,煤层在平面上呈带状展布,同时由于湖平面变化的多旋回性,在垂向上可形成多套碳质泥岩与煤层的互层。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煤系赋存规律和准确预测煤层提供了依据。
2009年06期 6-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阅读次数:105 ]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25 ] - 曹代勇;谭节庆;黎光明;林亮;刘登;
煤炭是湖南省的主要能源,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暴露区和浅部的煤炭资源已基本采完,因此,在隐伏区寻找新的煤炭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隐伏区找煤主要指"三下"(老地层下、构造下和红层下)找煤,而"老地层下和构造下"找煤主要是指利用推覆构造理论寻找新的煤炭资源。为了深化对区域构造和煤田构造发育规律的认识,为本区煤炭资源勘探和矿井生产地质保障提供新思路、开拓新领域,以当代构造地质理论为指导,结合已有资料,对白兔潭矿区荷田区段的煤田构造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煤田的构造格局,提出了该区可能存在的两种构造模式,对该区找煤前景做出了科学评价,指出了可供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区段。
2009年06期 10-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阅读次数:101 ]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4 ] - 张科;姚素平;胡文瑄;房洪峰;
应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技术,采用计算机曲线拟合方法对红外光谱进行分峰处理,通过对自然演化系列和人工模拟实验系列样品的研究,定量分析了不同煤化程度煤的红外光谱特征。研究表明,煤的红外光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量表征煤化作用程度。含氧基团和烷基侧链随煤化程度的增高以不同的速度发生脱落,且脱落的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羧基的减少主要发生在Rmax为0.5%之前,但可以持续到肥煤阶段;脂肪基团的脱落主要发生在沥青化作用阶段内,并导致生成大量的烃类,沥青化作用之前发生的脂肪基团的脱落是煤的未熟和低熟油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沥青化阶段之后的高演化阶段,煤中的烷基侧链已经脱落殆尽,芳环缩合程度明显提高。红外光谱的分峰技术和定量,为精细解析煤的结构特征和煤化作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09年06期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阅读次数:126 ] |[下载次数:1474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86 ] - 赵海燕;宫伟力;
利用工业CT对自然煤岩样进行断层扫描观测。针对煤岩裂隙系统的多尺度、各向异性特征,应用Canny算子图像分割与方向性边缘检测技术,提取煤岩CT图像割理的总体特征、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特征;根据特征图像计算了煤岩样的总体分形维数、孔隙度,各向异性分形维数与孔隙度及其在三维空间中的分布;讨论了分形维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煤岩样的分形维数、孔隙度对实际工程岩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外推计算。研究表明,煤岩样不同扫描断面的分形维数和孔隙度不同,同一煤样同一断面不同方向的分形维数与孔隙度亦不相同。利用图像分割与边缘检测对工业CT图像进行分析,可以对煤岩的各向异性分形维数与孔隙度在2D与3D空间进行精细描述。
2009年06期 v.37;No.216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阅读次数:123 ]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33 ] - 田新娟;杨平平;李育辉;李小彦;晋香兰;
利用实验室高压反应釜,研究了榆林横山樊河长焰煤中硫含量对煤直接加氢液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煤中硫含量的增加,油产率和总转化率均先增加再减小;当硫的质量分数为6.65%和4.37%时,油产率和总转化率分别达到最大值49.79%和86.38%;水产率无明显变化规律;除1号煤样,气产率和氢耗量随硫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煤中硫、矿物质及体系中氢共同作用催化了煤的加氢液化反应。
2009年06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阅读次数:119 ]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23 ] - 乐琪浪;杨为民;陈萍;程海燕;
煤层及其顶底板中滑动现象极为普遍。层滑构造是导致煤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常常造成煤层厚度的突然变化,甚至形成无煤区,严重影响煤炭生产。为了掌握并了解矿区层滑构造的分布规律及发育强度,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取煤层层滑断层密度、煤层异常指数、断层密度、断层的强度指数、构造煤的发育强度指数、岩层组合关系量化参数6个评价指标,对矿区层间滑动构造复杂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所得评价结果与矿区揭露结果相似。结合矿区地质条件预测深部未采区层滑构造发育程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为矿区生产部署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9年06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6 ]
- 高延法;曲祖俊;邢飞;曲广龙;黎灵;
水体下采煤需要观测采场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简称导高)。龙口北皂矿海域H2106综放面地表为海水,为了解决地表海水区难以施工导高观测钻孔的技术难题,在井下采用仰斜钻孔与井下导高观测仪进行了导高观测,该方法钻孔工程量小且观测精度高。在H2106综放面共设置3个观测剖面,施工了4个采前对比观测钻孔和8个采后导高观测钻孔,并利用顶板覆岩中泥灰岩含水层开采前后其含水量的变化判断导水裂缝带上限。实测得出H2106综放面导高值为38.8m,导高与采厚比为9.5。对于龙口矿区软弱岩层,导高观测的最佳时段为采后10~20d。
2009年06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阅读次数:81 ]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39 ] - 王生全;谢宵斐;侯晨涛;聂文杰;张小波;
煤矸石制作硅肥时应先对煤矸石进行活化处理。通过在煤矸石中加入助剂,采取高温煅烧方法,研究出了煤矸石中有效硅活化的最佳助剂比例为煤矸石:CaCO3:Na2CO3:NaOH=1:0.1:0.5:0.05;煤矸石活化的最佳温度为700℃;最佳煅烧时间为2h;最佳粒度为80目。依据煅烧试验结果,提出了煤矸石制作硅肥的工艺技术。经对试验制成的硅肥成分与有害元素测试,符合国家硅肥标准。
2009年06期 v.37;No.216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阅读次数:102 ]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7 ] - 谭松林;尹金香;王晓燕;
根据矿区地质情况、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各类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对煤炭坝矿区岩溶塌陷的成因及类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岩溶塌陷易发性的评价指标,并对岩溶塌陷易发性进行了分区预测。结果显示:煤炭坝矿区岩溶塌陷形成的内因是茅口组灰岩岩溶发育,外因是岩溶水的大量开采和疏排;岩溶塌陷影响因素主要与岩溶发育条件、地下水条件、覆盖层条件、地形地貌和人工活动相关。经预测,煤炭坝小河、贺石桥、大成桥、洋泉湖几个地下水径流带处为极易塌区;欧家大冲、沩水、瓦寺冲、秧田冲、五亩冲水渠、白水塘、谢家祠堂几个地表水体分布处为易塌区;几个煤矿区为难塌区(或中等塌陷区);福泉山与谷塘坡为基本稳定与稳定区。勘察验证,预测结果符合实际。
2009年06期 44-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阅读次数:125 ]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3 ] - 陈健;陈萍;刘文中;
为研究淮南矿区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和环境效应,在淮南矿区7个矿井共采集17个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了1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别利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合其地球化学性质,讨论了它们的赋存状态,并采用静态燃烧实验研究其挥发性。结果表明:研究的元素没有异常富集;Zn和Cu赋存于闪锌矿中,Cr、Pb和Cd被粘土矿物吸附,Ba可能赋存于铁白云石和方解石中,Ni、Mo、Co和As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Be和Se以有机结合态存在;研究的元素大多不易挥发,但Zn和Pb易挥发,且含量较高,环境危害较大,Zn和Pb分别赋存于闪锌矿和粘土矿物中,可通过洗选脱除减小其危害。
2009年06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阅读次数:96 ]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34 ] - 杨中福;廖怀军;张元才;黄丹;王羽;
分析了天山某公路边坡发育的工程地质特征,并结合高海拔高烈度地区公路冻融作用强烈的特征,引入了冻融折减系数,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模拟了该段边坡变形破坏全过程。结果显示,在各种内外营力的综合作用下,目前该段边坡处于时效变形阶段,变形破坏主要集中于浅表部;DDA模拟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该段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地震工况及地震+冻融工况下易于发生浅表层的滑移式崩塌。结合以上边坡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采用清除坡表危岩+插别加固的综合治理措施。
2009年06期 v.37;No.216 53-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19 ]
- 乐友喜;袁青;薛志刚;郭旭光;刘旺东;李雪燕;范光旭;
弹性波成像是多分量地震勘探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借鉴声波方程中傅立叶有限差分算子中的有限差分补偿方法,对弹性波相屏传播算子进行了大角度校正。在求取成像值时,采用了矢量成像条件,即通过极化矢量,将各分量投影极化方向,然后再成像,从而使波场中的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解决了P-SV波成像过程中的极性不一致问题。这样,便可以叠加多炮的成像结果,从而提高成像质量。利用模型数据,对大角度相位校正后的弹性屏延拓算子和矢量成像条件进行了试验,成像效果理想。
2009年06期 v.37;No.216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 ] - 苏云;李录明;钟峙;唐娟;
利用常规地震反演进行储层预测,影响因素诸多。而随机反演将随机模拟技术与常规地震反演相结合,有效地综合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数据,可以弥补井点资料的不足,提高预测精度,在滚动开发阶段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利用随机反演对某地区三维工区Eq41、Eq42、Eq43层段的渗透性砂岩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9年06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阅读次数:88 ]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30 ] - 李宇;杨德义;闫培;
建立近地表层析反演模型时,通常利用射线追踪方法来计算模型初至旅行时,再与观测的初至实际旅行时进行比较,反复修改模型直到计算值与观测值的误差达到最小。因此,初始模型建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层析反演的精度、收敛速度和迭代次数。通过模拟近地表模型,利用时间项反演方法快速建立初始模型,提高了层析反演的精度,加快了收敛速度,减少了迭代次数。
2009年06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0 ] - 李颜贵;刘子龙;罗水余;
国内三维高密度电法在工程上的应用,大都采用二维数据反演,通过三维成图软件把视电阻率剖面连成三维视电阻率分布立体图,而很少将三维数据拼接在一起,通过三维软件反演。结合管线探测,对真三维高密度电法进行了探测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为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009年06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阅读次数:79 ]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