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云奇;许江;李树春;彭守建;
针对非线性瓦斯流动理论和煤层瓦斯流固耦合理论存在的问题,以及越来越多高温矿井引发的瓦斯灾害治理难题,在综述煤层瓦斯渗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在非线性瓦斯流动理论、地温场效应的瓦斯流动理论以及煤层-瓦斯流固耦合理论3方面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重点评述,展望了地球物理场作用下煤层瓦斯渗流特性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显示,在非线性瓦斯渗流、深部开采引起的高温和低渗透问题以及煤层瓦斯的流固耦合问题等方面,还需做更深层次的探索。
2009年02期 v.37;No.21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 田晓华;
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是影响勘探基本工程线距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据构造和煤层的等性块段划分和赋值原则,以及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与煤层稳定程度的确定原则,综合考虑了断层、褶皱分布特征和煤层厚度、可采范围、零点等因素,将宁夏灵武煤田碎石井矿区羊场湾井田划分为若干等性块段,并分别赋值。结果显示,该井田各主要煤层的构造指数平均为0.29,各主要可采煤层指数平均为0.7,进而确定该井田构造简单、煤层稳定。
2009年02期 v.37;No.21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陈敬柱;马念杰;李梅;毛善君;熊伟;
为了解决逆断层参与下煤层顶底板不易生成TIN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方法。该方法以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为理论基础,一方面使生成TIN满足约束Delaunay原则,另一方面又很好地解决了逆断层生成TIN的问题。通过大量煤层正/逆断层和多期叠加断层数据的检验,该算法容易实现,稳定可靠,效率高,并对将来自动生成煤层顶/底板等高线图也很有帮助。
2009年02期 v.37;No.212 10-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徐宏杰;桑树勋;黄华州;易同生;李林;李军;
基于贵州省煤炭资源分布和赋存特点,构建了煤炭资源评价体系。运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贵州省166个勘查区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其优劣顺序。结果表明:单元优度值介于44.46~83.13,各单元间差异不大;贵州省具有良好的煤炭资源条件,"优"和"良"级资源占参评总资源量一半以上;煤炭资源在毕节和六盘水分布优势明显,适于优先带动开发。
2009年02期 v.37;No.212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刘新花;秦勇;王文峰;
依据煤炭资源勘探资料,探讨了山西古交矿区邢家社勘探区石炭-二叠系煤中镓的分布状况及其地质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煤中镓的加权平均质量分数为15.87×10-6,比全球平均值要高0.5~3倍;煤层层位降低,镓含量呈明显的递减趋势。同时,煤中镓含量与灰分产率、灰分组成、硫含量及煤层厚度之间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些特征表明,区内煤中镓的矿物载体主要为粘土矿物,水动力较强和还原性较弱的泥炭沼泽条件可能有利于镓在煤中富集,且成煤期地壳的稳定程度也可通过一定方式影响到煤中镓的富集。
2009年02期 v.37;No.21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吴明;夏唐代;许军平;孙苗苗;
用双曲线数学模型描述被动土压力变化和挡土结构位移变化的关系。基于Mindlin弹性解,推导了土体某深度矩形区域作用均布水平荷载时该矩形区域内任意点水平位移的表达式,并用该表达式确定双曲线模型初始刚度。应用对数螺旋线被动土压力理论求解被动土压力,把该法求解的做图过程转化为数学迭代过程。算例表明,这样的被动土压力理论概念明确,结果准确。
2009年02期 v.37;No.212 29-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刘其声;
应力与岩石的变形破坏和渗透特性关系密切。实验结果显示,一方面,岩石破坏前后其渗透性达到最大,渗透率变化与岩石性质有关,砂岩的变化服从指数函数关系,泥质砂岩、砂质泥岩或者泥岩服从抛物线型函数关系;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应力变化仅导致岩石微小变形而并未破坏。渗透性随有效应力变化,并且与岩石空隙形状有关,岩石空隙形状包括三重孔隙介质,分别为基质孔隙、裂缝孔隙和管道状孔隙。裂缝性岩心的渗透率和孔隙度损失较孔隙性岩心、毛细管型岩石损失大,渗透率的变化总是大于孔隙度的变化。孔隙岩块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变化关系符合指数型数学模型,裂缝型岩石宜用幂指数型数学模型描述,毛细管型岩石则用二次抛物线数学模型描述较为恰当。
2009年02期 v.37;No.21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孙庆;曹品鲁;殷琨;
潜孔锤冲击挤密钻进过程中土体变形机理的分析是非常复杂的,既涉及到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又涉及到界面接触摩擦,属于高度非线性问题。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初步建立了潜孔锤在土中冲击挤密钻进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钻具周围土体的应力、应变位移情况。结果表明,冲击钻进过程中钻头下方土体随压力的不断增大而发生塑性流动,产生急剧变形而破坏。钻具周围的土被重塑和扰动,土的工程性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孔壁周围比较密实稳定。
2009年02期 v.37;No.212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程江涛;晏鄂川;刘莉;
从边坡工程评价与设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边坡工程一体化设计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总体框架,阐述了计算机辅助系统前处理模块、核心计算模块以及后处理模块的开发思路与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以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为基础,利用CAD二次开发为图形输出平台,Excel等为数据库,结合组件技术开发了边坡工程信息化设计计算机辅助系统。该系统具有交互式建立滑坡体地质模型,智能化分析计算以及自动绘制断面图和结构图等特点,同时提供了参数反演、稳定性计算、敏感性分析、推力计算以及边坡开挖、抗滑支挡、锚固工程、排水工程、护坡工程设计等模块,实现了边坡工程稳定性评价与治理设计的一体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重庆市铜梁县虎峰镇西泉街滑坡一体化设计为例,验证了该软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009年02期 v.37;No.212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冶小平;李曼;孙强;
介绍了西原及修正西原模型的蠕变特性、物理机制和优点。根据软岩加速蠕变的力学特性,指出西原模型不能较好的描述蠕变加速阶段,并引入损伤变量,认为蠕变引起的应变是由无损材料及已损材料蠕变应变之和,推导出材料非稳定蠕变阶段的蠕变方程。同时,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带有损伤变量蠕变单元方程,可以此编制有限元程序,进行蠕变分析。
2009年02期 v.37;No.212 44-4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汪名鹏;韩光海;顾萍;
在分析老子山地热矿区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地球物理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认为本地区地热资源受构造裂隙控制,属于深循环成因的浅埋型中低温地下热水资源,具备了地热资源系统的覆盖层、热储层、热源以及传热通道等条件,为进一步勘查和开发老子山地热资源提供依据。
2009年02期 v.37;No.212 47-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石显新;闫述;傅君眉;陈明生;
瞬变电磁法在低阻覆盖层地区施工时会受到低阻层的屏蔽影响。虽然观测数据如感应电动势有较大的数值,但实际上探测深度却大大减小了。当有上覆低阻层存在时,要探测同样的深度,需要较长的观测时间。采用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和Gabor展开,分别将典型的二层地电模型(D、G型)与三层地电模型(H、A、K、Q型)的感应电动势衰减曲线映射成为时间-频率平面上的二维信号,通过对时-频能量谱的分析及模型之间的对比研究表明,瞬变电磁场能量在低阻层中聚集和损耗,尤其是对于描述我国华北型煤田的A型地电模型(地表为低阻层),瞬变电磁场的能量在由地面向下扩散的过程中,能量通过基底以上各低阻层的聚集和损耗,到达最有观测意义的底层界面(奥灰与煤系的界面)时,已经消耗殆尽。因此,当在A型模型地层地区进行瞬变电磁勘探时,应充分考虑低阻屏蔽层的影响,在施工设计时应选择较长的观测时窗以保证探测深度,并采用大功率仪器来提高信噪比。
2009年02期 v.37;No.21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程建远;王寿全;宋国龙;
近年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综述了地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上的新进展,分析了国内地震勘探技术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并结合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现状,提出了未来煤炭地震勘探发展的技术思路。
2009年02期 v.37;No.212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8 ] - 孟陆波;李天斌;叶兴军;
采用GPR地质雷达进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当掌子面前方存在溶洞时,地质雷达时间剖面常出现双曲线特征图形。针对这一比较成熟的先验知识,提出采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自动识别地质雷达图像中的双曲线,以此实现智能预测掌子面前方溶洞这一不良地质体。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2009年02期 v.37;No.212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刘保童;
道间插值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地震道空间内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假频。基于对模型数据的二维谱特征分析,通过在频率-波数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构造内插算子,给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地震道空间内插方法,实现了去假频道间插值,并将其应用于垂直地震剖面(VSP)记录的空间内插,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于该方法不需求解线性方程组,可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因此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
2009年02期 v.37;No.212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艾东海;程庆群;
OCCAM算法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反演中已获得了成功应用。将其引入到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中,应用权重矩阵,提高了解的纵向分辨率;应用拉格朗日乘子光滑参数改善了迭代效果并提高了解的稳定性,使其可以在解的精度和模型分辨率中取最佳折中解。实测资料试算结果表明:用OCCAM算法对低速软弱夹层瞬态瑞雷波频散曲线进行反演,不但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分辨能力强的特点,而且能自动分层和反演地层参数。
2009年02期 v.37;No.21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解海军;孟小红;王信文;石亚丁;韩德品;
煤矿积水采空区由于其复杂性,在进行瞬变电磁法探测时,常常会产生一些附加效应。从理论、试验出发,研究了附加效应的特点及探测曲线特征,并根据这些特点对实际工程进行了分析、解释,圈定的积水采空区经钻探验证,效果良好。
2009年02期 v.37;No.21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