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九零;郭立稳;王月红;林建广;杨小伟;
研究低阶煤中不同显微组分对CO气体的吸附性能,对低阶煤自燃发火的预测与防治具有指导意义。对低阶煤中的惰质组与镜质组分别进行了30℃、40℃、50℃、55℃、60℃和65℃的等温吸附实验以及煤质分析、煤岩分析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一定(T≤50℃)时,煤对CO的吸附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可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当温度较高(T>50℃)时,煤对CO的吸附量与压力之间呈线性增加关系,且可采用Henry方程来描述,但此时温度对煤吸附CO的影响较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因低阶煤中的丝质体、含氧官能团和负电性官能团含量普遍较高,尤其羟基—OH含量较高,从而对煤中惰质组吸附CO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镜质组吸附CO的影响较小。
2008年05期 No.20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阅读次数:113 ]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9 ] - 占文锋;曹代勇;
大别山北麓北淮阳地区杨山煤系构造复杂。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其花园墙组与杨山组为一高角度断裂接触,两者之间沉积间断明显、构造变形差异显著,应为不同期次构造运动的应力作用产物。结合沉积特征、变形特征、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认为研究区古生代晚期经历过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从而,北淮阳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史可分为3个重要时期:形成期(早海西期)、发展期(印支期)和定型期(燕山晚期)。
2008年05期 No.209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阅读次数:72 ]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2 ] - 刘明军;郑建功;姜在炳;祁满意;
长期以来,各地质勘探部门积累了大量地质数据,为了有效管理和共享这些信息,需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探讨了地理元数据的现状和地理元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以及用XML文件存储和关系数据库存储的优缺点等问题;提出用XML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地质元数据,解决地质数据共享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用于管理、使用和发布地质数据的共享平台。
2008年05期 14-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阅读次数:66 ]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 魏群;党丽娟;张俊红;王颖;
GOCAD是主要用于地质领域的三维可视化建模软件,具有强大的三维建模、可视化、地质解译和分析功能。基于CAD技术和大量编程经验,借助CAD图形环境平台,进行多源地质资料分析和耦合,建立了贵州安顺坝陵河大桥西岸地质体的三维模型,并将GOCAD模型转化到CAD模型中,使CAD将属性信息附着于图形,进而从图形上获知整个区域的属性分布,并清楚地显现出来。
2008年05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61 ] - 邓明;张国枢;刘泽功;秦汝祥;
高瓦斯矿井"U"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上隅角容易积聚瓦斯。以渗流理论为基础,根据气体扩散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顶板走向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流场数学模型,并用6点隐式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求解。以VB6.0为平台,利用工程软件SURFER模拟了抽放钻孔周围瓦斯压力场,并在现场进行了工业试验。理论研究与现场实践均表明:顶板走向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是解决高瓦斯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顶板裂隙程度和状态是影响瓦斯抽放量的主要因素,将钻孔布置在适当的裂隙带中,瓦斯抽放浓度可达30%~90%,抽放负压可达50~55 kPa;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采空区瓦斯运移等工程实际问题是可行的。
2008年05期 No.20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阅读次数:92 ]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8 ]
- 刘志武;韩代成;周立发;
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已发现多个天然气田,为寻找新的勘探接替区域,从储集条件、烃源岩条件、封盖条件、圈闭类型、天然气运聚成藏过程和保存条件等方面入手,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古生界天然气的富集与成藏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了其天然气勘探前景,指出了有利勘探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勘探部署意见。结果表明:研究区紧邻上古生界生烃中心,发育优质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大,气源充足,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物质基础;区内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有蒸发潮坪相沉积,位于北部古潜台的向南延伸带上,是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有利勘探目标;南部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是有利的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区;研究区古生界发育各种隐蔽性非构造型圈闭,天然气运聚成藏过程非常有利,封盖和保存条件也很好。因此,研究区古生界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2008年05期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阅读次数:95 ]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7 ] - 许浩;汤达祯;张君峰;尹微;
潜水面与地表不一致会使储层压力产生异常,给煤层气勘探开发造成影响。从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入手,应用理论分析与实例解剖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不同系统中潜水面对储层压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分析了开放系统中区域潜水面变化所引起的储层压力变化规律,反映了盆地水动力场作用下的储层压力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指出潜水面变化是储层异常压力形成的重要机制。
2008年05期 34-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31 ]
- 周新莉;
柠条塔矿在3-1煤胶运大巷掘进中因发生涌水而终止掘进。通过对充水条件及特征的调查、分析及判断,得出该巷道涌水是因3-1煤层裂隙导水所致。采取对巷道两侧超前帷幕长孔渗透注浆和工作面短孔补充注浆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煤层段的涌水,使井巷掘进顺利穿越了约400 m长的3-1煤层,并完成了全部的支护工作。
2008年05期 No.20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6 ] - 张慧梅;杨更社;周春华;
针对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冻害问题,在质能平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冻结岩体的热传导、水和岩体存在的热交换以及水热梯度共同作用下水分的迁移与转化,建立了水热耦合的非线性控制方程;对寒区大阪山隧道围岩的温度场和水分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其水热耦合迁移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隧道围岩水分受冻结抽吸力和温度梯度的作用发生迁移,在隧道边墙处渗流速度最大;在考虑水分场时,隧道围岩的冻结圈将变薄,而且随着水分场中渗流系数的增大将更加变薄,水分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温度场的分布;为了减少冻害对寒区工程的破坏,应采取良好的保温措施。模拟结果与现有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类似。
2008年05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阅读次数:113 ]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6 ] - 张丽;陈剑平;肖云华;郭桢;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关键是如何确定最危险滑动面。遗传算法是一种全局优化分析方法,克服了一般优化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由于工程实际中边坡几何形状的不规则和材料的非均匀性,真正的临界滑动面形状并不是都能用圆弧来准确描述的,研究任意型滑面情况下的稳定性很有必要。为更加合理地进行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利用遗传算法来搜索模拟边坡的最危险滑动面,在工程实例中进行具体应用,得到了非圆弧型滑动面,与其他软件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本文算法精度更高,适应性更广。
2008年05期 No.209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0 ] - 王晓明;王秀辉;郑重;
地下水流模型识别问题是综合的水文地质分析与计算过程,但常常被片面理解为反求水文地质参数问题,这种片面的认识大大妨碍了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及对水文地质过程的理解,并由此导致一些不应有的错误结论。简要论述了地下水流模型识别的概念及问题类型,利用模型分解的方法指出地下水流模型的识别可分2步完成:一是利用附加水头场(或附加降深场)求参数;二是利用初始水头场确定边界条件及源汇项。除参数外,源汇项、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也是地下水流模型识别的重要内容。
2008年05期 No.209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阅读次数:81 ]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 李哲;
西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面临诸多设计和施工问题。选择国道312线典型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段,进行了不同夯击能量的强夯试验。通过对强夯土体室内、外试验结果分析,揭示了强夯前后湿陷性黄土的变化规律,得出:压实度与孔隙比呈线性递减关系;压实度不小于95%时施工含水量的合理范围应控制在11.9%~15.4%,土体分布-1~-5 m;2 000 kN.m、3 000 kN.m、6 000 kN.m强夯的加固深度分别为5~6 m、6~7 m和8.5~10 m,大于加固深度后地基土强度提高不明显。
2008年05期 51-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阅读次数:57 ]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3 ] - 解华明;胡光道;陈广洲;丁华;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级对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多种因素,应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建立隧道围岩稳定性分级方法,探讨了利用不便于量化为投影指标的影响因素对投影分级结果进行修正的方法。应用实例表明,投影寻踪分级结果与其它分级方法的结果相符,证实了方法的正确性。
2008年05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阅读次数:56 ]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 张全兴;常安定;
为更好地估算含水层参数,引入了差分进化算法。该算法是一种智能优化算法,其特点是借助现有近似解群体间的距离及方向指导未来的搜索行为,兼具有较好的全局寻优能力和较快的局部搜索能力。用此算法求解了均质各向同性及均质各向异性条件下Theis公式中的含水层参数,所用降深数据是在设定参数后利用解析解计算得到的。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较传统方法计算精度高,不受人为因素干扰。
2008年05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阅读次数:96 ]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8 ] - 杨小刚;刘洋;张壮路;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将面临高承压水的严重威胁,带压开采已成为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方式。应用RFPA2D-Flow系统对煤层底板破坏深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回坡底煤矿采煤工作面煤层底板岩层的破坏深度约为12 m;同时,当回采到110 m处时,自切眼向掘进方向50~80 m处出现漏斗状底板破坏区,该破坏区将可能导通底部奥灰水,使煤层底板发生突水。
2008年05期 No.209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阅读次数:101 ]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6 ]
- 黄亚平;束荣华;董守华;李东会;
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岩性勘探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与其他地震反演技术相比,波阻抗反演技术不仅可提高原始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而且可以将地震波转换为地层信息。介绍了波阻抗反演技术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并以平顶山某采区岩性勘探为例,说明波阻抗地震反演方法可以进行岩性勘探,并可用来预测煤层厚度,同时还可以识别煤层中的夹矸。
2008年05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阅读次数:93 ]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4 ] - 朱伟强;刘治红;凡正才;邹云超;
山东LK地区三维区块主要为海陆两栖带和浅海水域,地下勘探目标煤层埋藏浅,地震资料比较复杂。针对滩海浅层地震资料的特点及地质目标,利用SLS直达波二次定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检波器的漂移问题,提高了浅层成像效果;运用子波校正技术,消除激发、接收因素造成的资料品质差异,实现了海陆资料的无缝拼接;采取两步法自适应反褶积,有效消除了海底鸣震;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浅海地区复杂构造的偏移成像问题。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滩海地区浅层煤炭资源探查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获得了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辩率和高保真度的成果资料。
2008年05期 No.209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8K] [阅读次数:95 ]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 张江华;林承焰;于彦;王靖华;桂小军;
基于短时窗离散傅立叶变换或最大熵方法的分频解释技术,实现了在频率域内对扫描频率所对应的调谐振幅进行分析,排除了时间域内不同频率成份的相互干扰,从而可得到高于传统分辨率的解释结果。分频解释技术在岩性储层描述中对河道﹑断层和岩性边界的识别以及对沉积相及沉积旋回的分析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在岩性储层油气勘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08年05期 No.209 70-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阅读次数:84 ]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31 ] - 李贵明;程建远;冯斌;宴云翔;李文前;徐林;
深部煤层地震勘探技术面临信噪比低、分辨率低、地下成像困难等诸多难点。在分析深部地震资料特点和处理难点的基础上,对如何从深部地震资料中压制多次波、提高信噪比,提出了利用"减去法"压制多次波和采用"扩大面元叠加"提高信噪比的处理思路,在实际资料处理中获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2008年05期 No.209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阅读次数:86 ]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