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gy&Exploration
创刊时间:1973
刊期: 月刊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主管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编:董书宁
副主编:王皓 秦勇
               James W. LaMoreaux
执行主编:晋香兰
ISSN:1001-1986
CN: 61-1155/P
主页:www.mtdzykt.com

  • 柴北缘鱼卡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

    鲁静;邵龙义;刘天绩;文怀军;汪浩;尚潞君;杨敏芳;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方法,对青海柴北缘鱼卡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将侏罗系含煤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中侏罗统大煤沟组、石门沟组下段和石门沟组上段;研究区层序界面主要包括区域不整合面(古风化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下切谷、河道间古土壤和盆地内基准面下降—暴露—上升旋回的转折点;与海相含煤盆地不同,厚煤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发育具有多样性。在古隆起和盆地内部,厚煤层常靠近初始湖泛面发育(煤7);在盆地边缘河流—三角洲平原,厚煤层常靠近最大湖泛面发育(煤5)。总体来看,陆相含煤盆地三级层序中,湖侵体系域聚煤最好。

    2007年01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阅读次数:144 ] |[下载次数:802 ] |[网刊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45 ]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下段基准面旋回与聚煤作用

    梁积伟;李文厚;张峰;林峰;郭艳琴;陈全红;王若谷;

    依据基准面旋回的原理,应用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通过沉积相分析、基准面对比和密集数据控制的平面制图,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下段煤层在基准面旋回中的位置、煤层在纵向和横向的变化和平面分布。结果表明:煤层的形成与基准面旋回和相分异作用有关,煤层形成于短期基准面上升的晚期。煤层的分布与河道呈互补关系。在远离河道的泥炭沼泽区,煤层厚度大,灰分低,所夹矸石层少。向河道方向,煤层分叉变薄,灰分高,向碎屑岩过渡。从山23到山21,厚煤层的分布总体上呈向北退却的趋势,反映了山西组下段构成一个中期基准面上升的过程。

    2007年01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阅读次数:125 ]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13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会在西安召开

    梅新;

    2007年01期 No.199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阅读次数:107 ]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 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郭刚;樊太亮;于炳松;付国斌;陈煦;

    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露头剖面、钻/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进行了露头剖面层序划分、钻/测井层序界面识别、井间层序划分与对比及地震层序划分。结果显示,在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包含着10个四级层序。四级层序更接近自然沉积旋回,即下部以河流相或辫状三角洲相分流河道砂岩为主,夹薄层泥质岩,上部则以滨浅湖相泥质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并建立了以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为目标的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2007年01期 No.199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阅读次数:117 ]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5 ]
  • 江西煤矿区煤层瓦斯风化带的划分方法

    刘援民;王涛;魏克敏;

    依据江西省46个勘查区252个煤样的测试成果,提出了以瓦斯含量作为划分煤层瓦斯风化带的主要指标。并以丰城矿区石上井田为例,提出了确定瓦斯风化带的方法。

    2007年01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阅读次数:101 ]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13 ]
  • 淮南矿区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顶底板稳定性的影响

    孟召平;程浪洪;雷志勇;

    通过现场地应力测量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淮南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探讨了圆形硐室围岩应力分布和不同侧压下回采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矿区原岩应力主要表现为自重应力场,除局部构造应力集中外,不存在高构造应力;区内侧压力系数λ值一般为0.49~1.49,平均为0.92,并且与测点距地表深度有一定的趋向性,表现为在浅部λ值较大,变化范围也大,而在深部λ值渐小,变化范围也缩小;回采工作面顶底板稳定性与侧压系数λ的大小密切相关,且随侧压系数λ的增大,顶板垂直位移减小,顶板岩层易于形成结构平衡而保持稳定,但底板垂直位移量增大,且易于形成底鼓破坏。这些认识为研究区煤层顶底板岩层支护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年01期 No.199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64 ]
  • 陕北泥炭中重金属元素丰度及其潜在生态危害

    侯晨涛;姚改焕;王英;曾社教;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对陕北榆林地区的孟家湾、河湾、尔林兔3个地区泥炭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潜在生态危害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d元素的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Cu、Pb、Cr、Mn 4个元素的含量均低于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元素的生态危害指数除Cd较高,属极高水平外,Cu、Pb、Cr、Mn均较低。这3个地区泥炭中的重金属元素生态危害程度为中等以上,且尔林兔>河湾>孟家湾。

    2007年01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阅读次数:116 ]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2 ]
  • “煤矿用履带式全液压坑道钻机”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

    刘晓光;

    2007年01期 No.199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 水封式巷道瓦斯抽放技术探讨

    丁厚成;蒋仲安;张浪;

    为降低矿井瓦斯含量,依据瓦斯难溶于水的性质,提出水封式巷道抽放瓦斯技术。某矿井瓦斯抽放实例显示,水封式抽放密闭性好,瓦斯抽放浓度高(达95%),且抽放量大(该矿累计抽采瓦斯2.8×109m3)。预抽后,矿井的绝对瓦斯涌出量由40 m3/min降为24.27 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由12 m3/t降为6.9 m3/t,使高瓦斯矿井变为低瓦斯矿井。该技术真正实现了煤与瓦斯共采,有效解决了瓦斯治理难题,其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007年01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阅读次数:64 ]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2 ]
  • 低变质煤的煤层气开发潜力——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为例

    张培河;

    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为例,分析了低变质煤的煤层气地质特征、保存条件、主要储层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煤层气资源状况。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的变质程度低,煤层发育层数多、厚度大,水文地质条件有利,煤层气资源条件优越。与美国粉河盆地对比,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层气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中国低变质煤分布广泛,煤炭及煤层气资源量巨大,煤层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其勘探程度较低,应进一步加大勘探力度。

    2007年01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841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46 ]
  • 武M1-1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工艺初探

    乔磊;申瑞臣;黄洪春;唐纯静;庄晓谦;鲜保安;鲍清英;

    武M1-1井是中石油第1口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本文概括了武M1-1井钻井工艺的特点和成功的经验,深入剖析了钻井工艺中的不足,主要包括井身剖面设计与轨迹控制、井下摩阻/扭矩预测与控制、水平井与洞穴井对接、煤层井壁稳定性分析和井眼清洁等工艺。

    2007年01期 No.199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106 ]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20 ]
  •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煤层气储层特征

    刘新社;席胜利;周焕顺;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煤层气储层的孔隙类型以气孔和植物组织孔占优势,孔隙体积比中,大孔和微孔达80%~90%。煤层的有效孔隙度低,使裂隙成为煤层气的主要运移通道。主干裂隙走向受古应力场的控制,与主应力方向相一致;裂隙发育程度从北向南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综合分析认为,南部吴堡—柳林和乡宁—韩城一带煤层气储集条件有利,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

    2007年01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阅读次数:111 ] |[下载次数:1020 ] |[网刊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73 ]
  • 煤层气藏水平井渗流规律与压力动态分析

    何应付;刘先贵;鲜保安;张亚蒲;

    通过气体拟压力代替Langmuir吸附公式中的压力,得到了煤层气藏水平井拟稳态渗流的数学模型。采用积分变换和分离变量等方法求解了数学模型,给出了Laplace变换空间解。绘制并分析了吸附因子、储容比、窜流系数和渗透率模数对典型曲线的影响。通过分析指出,拟稳态流的双对数压力导数曲线会出现明显的“V”形曲线,并且储容比和煤层气吸附系数主要影响“V”形曲线的深浅,而窜流系数主要影响“V”形曲线出现时间的早晚。渗透率变异系数主要影响典型曲线的晚期形态,而对早期形态没有影响。

    2007年01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3 ]
  • 突变学理论在桃园矿10煤底板突水预测中的应用

    程艳琴;王连国;张连福;吴宇;

    10煤是桃园煤矿三大主采煤层之一。距离其较近的太灰含水层,是10煤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在该含水层外围,以奥陶系为主的隐伏型碳酸盐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是其强大的补给来源,这对矿井安全威胁较大。采用突变学方法建立了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模型,对桃园煤矿10煤1026-21、041-2和1031工作面底板突水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为桃园煤矿底板突水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年01期 No.199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9 ]
  • 广州大学城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统计分析

    阙金声;陈剑平;石丙飞;

    通过对广州大学城软土样基本物理力学指标的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获得了软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值,进而获得了大学城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应用最小二乘法对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指标间的线性相关方程,并应用相关系数的方法来检验相关的显著性程度。统计回归分析成果可为软土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互估算做参考,也可为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

    2007年01期 No.199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31 ]
  • 煤矿塌陷区覆土造地综合研究——以新庄孜矿为例

    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胡璞;

    以新庄孜矿为例,针对覆土造地过程中,煤矸石充填可能带来的重金属元素的迁移污染作了相关分析。采用煤矸石充填塌陷区,既减少矸石山占地面积,又能在塌陷区覆土造地;同时,填埋矸石有利于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淮南矿区覆土造地及工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007年01期 No.199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121 ]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20 ]
  • 考虑损伤效应的冻粘土蠕变本构理论研究

    李栋伟;汪仁和;

    用简单的屈服函数作为冻土塑性损伤变量,对西源模型中的粘塑性蠕变量进行损伤修进。通过相关推导得到了冻土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方程。通过用户子程序将此本构模型嵌入到大型商业有限元软件ADINA中。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损伤的冻土本构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加速蠕变阶段,可用于深井工程实践。

    2007年01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阅读次数:112 ]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21 ]
  • 演马矿煤矸石矿井填充对环境影响的控制研究

    李树文;史建武;董雯;

    针对演马矿煤矸石矿井填充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在实验室环境中制定了两种动态淋溶控制实验,来模拟煤矸石矿井回填后的控制效果。其一是将煤矸石与粘土均匀混合填充;其二是将煤矸石与粘土分层填充。通过这两种控制实验的比较分析可知,粘土层的吸附、转化作用,对控制煤矸石中有害元素的溶出有一定的效果。考虑分层样对F-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建议选择分层方法进行煤矸石矿井填充。

    2007年01期 No.199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阅读次数:96 ]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6 ]
  • 统一强度理论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范文;邓龙胜;白晓宇;俞茂宏;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以某高速公路路基边坡的典型断面为例,运用刚体极限平衡理论中的毕肖普简化法进行计算,得到不同的统一强度理论参数、不同的双剪应力状态参数与边坡稳定系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边坡问题的强度理论效应。通过分析可知,中间主应力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不容忽视。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边坡的岩土特征及应力状态确定统一强度理论参数和双剪应力状态参数,确切地反映岩土强度特性,界定稳定系数的上下限范围,有效地发挥材料的强度潜能,节约工程费用。

    2007年01期 No.199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阅读次数:211 ]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5 ]
  • 突变理论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柏冠军;吴汉宁;赵希刚;王靖华;

    阐述了尖点突变理论,建立了地震信号尖点突变模型并转化为尖点突变的标准形式,在时间域内提取突跳势、突跳时间;在频率域内提取突跳势、突跳次数等参数。运用突变理论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表明:突跳参数曲线上异常的位置与断层的位置有关,为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07年01期 No.199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阅读次数:96 ]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5 ]
  • 局部结构熵算法在地震数据不连续性检测中的应用

    周艳辉;高静怀;

    自从相干地震数据体概念被提出以来,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基于相干性检测地质结构不连续性的算法。例如,基于特征结构的相干算法,局部结构熵算法以及第二与第一特征值比值算法等。本文基于小波变换具有多尺度多分辨率分析的优点,提出了在特定的小波变换分频瞬时属性上,利用局部结构熵算法来检测地震数据的局部不连续性。实际地震资料检测结果表明,基于分频瞬时相位的局部结构熵算法更能有效地检测到地震数据的细微变化,对于油气藏的精细刻画有重要意义。

    2007年01期 No.199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阅读次数:106 ]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1 ]
  • 波阻抗约束反演技术预测煤层厚度

    李红;吕进英;王宏友;

    用测井资料结合三维地震数据体及其解释成果进行多井约束下的波阻抗反演(稀疏脉冲反演结合地震约束的测井曲线反演)来预测煤层厚度,是通过层位标定确定煤层所对应的波阻抗层,然后提取该波阻抗层的厚度并与钻孔见煤点处的煤层厚度进行拟合匹配,最终得到三维地震测区的煤层厚度分布规律。该法对煤层厚度预测是一种新的尝试。

    2007年01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阅读次数:46 ]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21 ]
  • 顶煤深孔快速定向成孔及输送炸药技术试验研究

    赵永哲;周新莉;庞海荣;凡东;张幼振;

    针对下沟煤矿硬厚煤层的特点,试验了一种顶煤深孔快速定向成孔及快速装药的工艺方法。该法对硬厚煤层顶煤弱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2007年01期 No.199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阅读次数:102 ]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煤田地质与勘探》荣获2006年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优秀奖

    2007年01期 No.199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阅读次数:51 ]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煤田地质与勘探》征稿简则

    2007年01期 No.199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阅读次数:56 ]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