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明;曹代勇;占文峰;
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前陆北淮阳地区石炭纪高煤级煤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探讨了不同变形-变质类型煤中常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构造-热作用具有使Al3+、K+、Si4+、Ti4+在煤体中富集,P5+、Fe2++Fe3+、Mn2+Na+、Ca2+、Mg2+向煤体外迁移的趋势;在弱应力带富集Al3+、K+、Ti4+、Na+、Ca2+;在强应力带富集Si4+、P5+、Fe2++Fe3+、Mg2+。岩浆热变质类型煤和构造-热变质类型煤的w(SiO2)/w(Al2O3)和w(K2O)/w(Na2O)值显著增大,与岩浆岩中SiO2及K2O质量分数偏高有重要的成因联系。
2006年06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阅读次数:117 ]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5 ] - 徐黎明;周立发;邓昆;杨文敬;
通过钻井岩心的观察及镜下岩矿鉴定,同时依据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特征,把区内发育的事件地层分为两类:火山事件层和海退事件层,其中太原组火山事件层和海退事件层各1层,山西组火山事件层1层,石盒子组火山事件层3层。所体现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质量分数及岩石学特征具明显的差异。研究事件地层获得的成果,可以为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2006年06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阅读次数:127 ]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8 ] - 杜菊民;张庆龙;杜松金;徐士银;毕素萍;
对华北陆块北缘大青山推覆构造前缘石拐侏罗纪陆相含煤盆地的构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侏罗世早期,石拐盆地受NNE-SSW方向的拉张作用力,形成近东西走向的断陷盆地,而后沉积了早-中侏罗世五当沟组含煤沉积;中侏罗世末受近东西向挤压,在早先沉积地层中形成一套共轭节理;晚侏罗世受大青山推覆构造影响,盆地内侏罗系形成一系列代表推覆构造体系前缘带的紧闭同斜-直立宽缓褶皱及断层相关断层,具明显构造分带性。早侏罗世早期的拉张可能是印支造山后地壳的伸展垮塌,而晚侏罗世的挤压可能是板缘碰撞的板内响应。
2006年06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阅读次数:115 ]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3 ] - 张云秋;钟建华;王夕宾;李浩;王书宝;
利用区域地质、地震、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砂岩组储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4-7砂岩组为小型闭塞陆相断陷湖盆三角洲前缘沉积,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可进一步划分为7种微相类型;建立了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垂向相序和演化模式,总结了储层的平面微相展布规律,为油气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
2006年06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阅读次数:65 ]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 王润怀;李永树;向中林;刘永和;
将WebGIS应用于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有重要价值。在分析ArcIMS结构、功能和支持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rcIMS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WebGIS的实现方案;深入探讨了系统需求、数据准备与组织、服务器配置及客户端定制与开发等技术要点。通过煤与瓦斯突出预测WebGIS的开发和应用表明,构建方案切实可行,可以在“数字矿山”进程中采用。
2006年06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阅读次数:113 ]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6 ] - 2006年06期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阅读次数:78 ]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 周恒涛;彭仕宓;李海燕;
综合应用取心井的岩石铸体薄片、图像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阴极发光、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实验测试资料,研究了E31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和成岩阶段划分。通过分析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认为造成本区储层砂岩较低渗透率的主要成因机理是成岩期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根据成岩作用及其特有的储集空间组合,将E31储层划分为4种成岩储集相类型:A相———不稳定组分中强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B相———中等胶结中强压实残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C相———碳酸盐强胶结成岩储集相、D相———早期硬石膏强胶结成岩储集相。详细阐述了低渗透储层中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并探讨了其储集空间类型及演化模式。
2006年06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阅读次数:110 ]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12 ] - 孟召平;李国富;雷志勇;马辉;孟凡彬;
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和现场矿压观测系统,研究了不同岩性顶板回采工作面矿压分布规律及其显现特征。结果表明,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不同岩性顶板回采工作面最大支承应力存在一定差异,在强度较高的砂岩顶板岩体中,支承压力大,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峰值距工作面距离小,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大,矿压显现强烈;而在强度较低的泥岩顶板区,顶板岩体不能和砂岩骨架层一样抵抗覆岩压力,且支承压力小,支承压力的峰值向回采工作面前方岩体内部推移,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小,矿压显现不明显。
2006年06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阅读次数:150 ]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29 ] - 员争荣;Stanislaw NAWRAT;
目前,在波兰41对主要生产矿井中,有23对高瓦斯矿井进行了瓦斯抽放。2004年瓦斯平均抽放率为30%,平均利用率为39%。根据瓦斯地质条件、瓦斯涌出特点和采区通风方式,着重介绍了波兰煤矿强化煤层、围岩和采空区瓦斯抽放,提高矿井瓦斯抽放效率的工艺技术特点。在工作面的瓦斯排放中,注重开采、通风与瓦斯抽放一体化,通过优化抽放钻孔布置,取得钻孔瓦斯抽放的最佳效果,是波兰煤矿瓦斯治理的一项成功经验,成为煤矿持续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技术保障。
2006年06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阅读次数:92 ]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2 ] - 陈玉华;杨永国;秦勇;
将蒙特卡罗(Monte-Carlo)法引入煤层气资源量计算,可弥补容积法视各参数为常数的不足。重点论述了蒙特卡罗法用于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的主要算法和函数实现,包括参数选择、分布函数确定、伪随机数的产生以及对应伪随机数参数值的确定。利用上述算法自主开发了蒙特卡罗法软件。研究实例表明,在数据样本较多的情况下,该算法与容积法能保持较小误差范围且有更高的可信度。
2006年06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阅读次数:132 ]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23 ] - 马淑芝;贾洪彪;唐辉明;胡新丽;李振宇;
滑坡水文地质条件是最易变、最难确定的,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也很大。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可以分析确定滑坡各层岩土体的含水量、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根据含水量的变化,可以确定滑体的结构特征、滑面位置、地下水的分布,为建立符合实际的滑坡模型及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提供依据。介绍了利用NMR技术来查明滑坡水文地质条件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赵树岭滑坡工程中的成功应用情况。
2006年06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阅读次数:119 ]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4 ] - 赵连涛;于旭磊;刘启蒙;胡戈;
为探讨岩石应力应变与渗透率的关系,利用美国MTS公司815.02型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采用瞬态渗透法,研究了岩石在加卸载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渗透规律。结果表明,岩石渗透系数既与应力状况和应变历史有关,也与岩石自身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2006年06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25 ] - 王贵荣;
在分析黄陵—延安高速公路K207+690~830段边坡特征的基础上,分别用剩余下滑力法、极限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对在降雨入渗作用下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针对该边坡特点的重力式挡土墙和疏排地表水相结合的滑坡综合治理方案;用SLOPE/W法对治理后边坡稳定性模拟分析认为,边坡安全系数得到很大提高,治理效果明显。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相比,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得到的边坡安全系数物理意义明确,优势明显,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2006年06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阅读次数:104 ]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2 ] - 柴寿喜;王沛;魏丽;李芳;韩文峰;
含盐量的增加使滨海盐渍土含水率与含液率间的差值变大,并导致高估土的干密度,低估土的孔隙比和饱和度。物理性质指标换算和颗粒级配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从2%的含盐量开始,随含盐量增加,胶粒含量减少,粘粒和粉粒含量增加,但25μm及以上的粒组含量变化不大。2%以内的含盐量对土的稠度指标影响微弱,当含盐量增加到11%时,盐分结晶形成了较多的晶体颗粒,使土的塑性指数明显下降并呈现出区段性。
2006年06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阅读次数:87 ]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35 ] - 姚改焕;宋战平;余贤斌;
采用SYB-4声发射仪和岩石声发射参数动态测试系统,对广西高峰石灰岩进行了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了石灰岩在单轴加载过程中声发射活动随时间和岩样应力、变形等变化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灰岩的破坏机理。试验研究表明:除加载初期外,石灰岩声发射活动与试样体积变形间有较好的关联性,岩样中微裂纹形成和原有裂纹扩展是造成岩石声发射活动与体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声发射技术可对矿山采场矿岩体变形稳定性进行监测和评价。
2006年06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阅读次数:83 ]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28 ] - 李群;章广成;唐辉明;王亮清;
根据格构锚加固边坡工程的特点,采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对格构梁的内力进行分析,针对目前设计中将格构梁拆分为单片梁计算的不足,讨论十字交叉格构节点处荷载分配方法,按有限长梁受多个集中力作用推导其内力公式,并编制相应计算程序。通过工程实例讨论间距、截面尺寸和悬臂长度对梁内力的影响,用于指导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格构梁设计可取较小间距和较小的截面尺寸,且两端应留有一定的悬臂长度。
2006年06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8 ] - 王则才;张兆强;
为正确认识和解决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检测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和水化学条件的变化,对肥城矿区地下水资源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认为:肥城盆地大气降水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来年地下水位的高低;四灰和五灰岩溶水中的氟离子含量普遍较高;第四系孔隙水普遍遭受了氮污染,其硝酸盐含量较高,从而使奥陶系含水层中也含有较高的硝酸盐组分;地表水及矿坑水硬度、矿化度都超标,同时存在大量硫酸根;矿井水经沉淀去除悬浮物后,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景观用水及煤矿井下防尘用水标准。另外,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五灰水与奥灰水普遍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
2006年06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1 ] - 王兰健;韩仁桥;
煤矿井下水情监测多用于对底板水的监测,而对顶板水的监测,以及对第四纪松散砂砾层水和海水溃入矿井的预警,目前尚未见报道。龙口矿业集团在海下采煤中,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以顶板含水层水位和矿井涌水水质为背景标志的水情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在第四系水和海水溃入矿井前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006年06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29 ] - 赵玉莲;李录明;王宇超;李斐;
地震勘探复杂构造和深层构造的精确成像,由于叠后时间偏移方法自身的局限性而不能解决。叠前偏移技术是解决精细速度分析和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地震资料成像的发展趋势,是解决速度横向变化剧烈的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成像的关键技术。结合鄂尔多斯西缘工区地震资料,给出了复杂构造成像的方法、实现过程与成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对于复杂构造的描述相对于叠后偏移技术有很大的优势。
2006年06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阅读次数:102 ]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0 ] - 江玉乐;雷宛;张朝霞;杨晓薇;
以高斯射线束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和研究为出发点,根据工程物探的特点,试验并分析了频率对地震剖面结果的影响,总结出了能够分辨薄层的最佳频率;在进行了多种浅层模型的计算试验并对该方法技术验证后,将其应用到3个工程物探实际资料上模拟验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和初步认识。
2006年06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6 ] - 武子玉;
利用井地电位测量技术取得了北票煤矿煤层气探测区M1井水力压裂缝前后储层的电位数据。通过反演成像方法对实测电位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水力压裂缝分布的几何参数。显示了井地电位测量技术探测水力压裂缝的良好应用前景。
2006年06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6 ] - 王辉;刘天放;
在山区地震勘探中,由于地表高差起伏剧烈,不仅对地震波旅行时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导致水平叠加时共反射点与共中心点产生较大偏差,影响了叠加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时空校正的方法。它是根据几何地震学的基本原理,将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沿射线路径校正到基准面上地震波入射和出射的位置,以去除地表起伏引起的反射点与共中心点的偏差,并对基准面以上的射线路径进行地震波旅行时间校正。处理效果表明,该方法为解决山区地震勘探的静校正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006年06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3 ] - 宋生印;王英杰;林元华;张德平;
连续管在拉伸力作用下易疲劳,影响使用寿命。在对其弯曲拉应力、径向应力、周向应力以及等效应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连续管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并在预测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连续管内部液体压力、连续管外径、连续管壁厚、卷筒直径以及连续管抗拉强度等因素对连续管疲劳寿命的影响,提出了提高连续管使用寿命的实用方法。
2006年06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阅读次数:68 ]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21 ] - 周刚;蒋国盛;汤凤林;
钻孔温度特性是影响多年冻结岩石钻进工艺的主要因素之一。描述了不同温度下,多年冻结区钻孔周围融化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钻井液成分、温度、流态、钻进时间、钻速等方面分析了开孔工艺特点。依据不同冲洗液温度时融化区直径与钻头直径比和冲洗液用量的关系,讨论了冲洗液用量的优化。提出据套管直径、钻头直径、冲洗液温度确定套管许用温度,提高冻结岩石中固孔质量的建议。
2006年06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正>~~
2006年06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阅读次数:49 ]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2006年06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47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