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春乾;崔建军;赵欣;李勇;裴先治;杨兴科;
通过1∶25万天水幅区域地质调查,基本查实了大草滩组的岩性组合、生物化石组合、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属性。重新厘定的大草滩组是一套不整合于舒家坝组之上、伏于大庄组之下的以紫红色为特征的杂色陆相碎屑岩地层,时代归属晚泥盆世,有别于其上(原大草滩组上部)的裂陷盆地海相暗色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认为当时的大地构造背景为拉张环境,并非挤压环境下的前陆盆地沉积。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古生代的盆地构造属性。
2006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阅读次数:86 ]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2 ] - 高山林;张进;张建忠;
贺西地区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汇处,该区晚古生代早中期处于早古生代洋盆体制与中生代陆内盆地发育期的转换时期,其盆地性质及成因争议颇多。在贺兰山地区工作中,作者发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同沉积断层,并详细追踪了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结合野外相关地质现象及前人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对贺西地区晚古生代早期盆地的性质及其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期盆地既非碰撞裂谷,也非前陆盆地,而是造山后伸展型上叠盆地,同时认为该伸展盆地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洋打开呈现同步性,具有一定的区域地质意义。
2006年03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阅读次数:101 ]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1 ] - 段秋梁;杨长春;闫臻;张延玲;
通过对鲁西地区煤田的主滑面和次级滑面构造特征的分析,总结了次级滑面的发育型式对煤层赋存状况的影响。结合区域火山活动和构造演化认为,该滑动构造为伸展背景下的掀斜断块型,其滑动时间为白垩纪—新生代。
2006年03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阅读次数:64 ]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1 ] - 张永泰;胡宝林;李全;童宏树;
根据皖北任楼矿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构造位置、顶底板岩石、煤层厚度变化、断层分维数等作为评价因子。运用GIS的缓冲区、叠加、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多层次模糊分析方法,评价了任楼煤矿7煤层构造复杂程度,其结果与断层密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2006年03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阅读次数:129 ]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18 ] - 曹志德;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煤心煤样的分析结果,对贵州金沙安洛区北段煤中硫的时空分布以及煤中硫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形成于以潮坪为主的过渡相环境,由于沉积过程中受海水影响,煤中硫的质量分数总体偏高;但由于海水对煤层作用的强度不一,使不同煤层或同一煤层不同部位硫的质量分数差异很大,而且煤中硫的质量分数变化与煤层顶底板的古地理环境有关。
2006年03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1 ] - 李伟;吴智平;周瑶琪;郑德顺;侯旭波;
依据层长守恒原则对沾化凹陷东北部北东和北西向,各3条连井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恢复,并分析了各剖面在地质历史时期内伸展率的变化特征,以了解该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发育演化特征。沾化凹陷东北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阶段:早—中三叠世为大型内陆坳陷发育阶段,地层横向沉积稳定;晚三叠世本区整体挤压抬升剥蚀,并开始发育北西向逆冲断层;早—中侏罗世为对前期地势高差起伏填平补齐的均夷化过程,地层沉积具充填-披覆式特征;晚侏罗世—白垩纪原北西向逆冲断层负向反转,转为张性伸展,本区进入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局部发育有挤压逆冲构造;古近纪本区仍为断陷盆地发育阶段,除北西向断层继承性活动外,大量北东(东)向正断层开始活动;新近纪本区进入区域性坳陷沉降阶段。
2006年03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20 ] - 孟召平;彭苏萍;冯玉;雷志勇;
通过对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系统研究了断裂结构面对回采工作面矿压分布和顶板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回采工作面顶板断裂结构面有3种典型组合类型,即“正三角形”结构、“川字形”结构和“倒三角形”结构。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正三角形”结构顶板稳定性差;“倒三角形”结构顶板稳定性好;而“川字形”结构顶板能形成结构平衡且稳定。由于断层使介质不连续,导致初始应力场挠动,局部产生附加应力,在断层带附近形成低压力区和高应力集中区带,比较明显的影响范围距断层面大约10~30 m。当工作面推进到高应力集中区带时,工作面前方煤(岩)体中支承压力明显增大,支承压力峰值位置向前方煤岩体中转移,易于发生冒顶事故和其他矿井动力地质现象;当工作面推进到低应力区带时,压力峰值降低,顶板稳定性差。
2006年03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阅读次数:112 ]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92 ] - 张新民;韩保山;李建武;
褐煤基质中的孔隙以中孔、大孔为主。实验表明,褐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很低;褐煤基质中的游离气含量通常占总气含量的50%以上。因此,传统的煤层气含量确定方法不适用于褐煤。本文建立了褐煤煤层气含量的确定方法,将吸附气含量与相应储层压力及温度条件下的游离气含量相加,即得到褐煤总的气含量等温线。利用这条等温线,即可获得该温度下不同储层压力时的气含量值。
2006年03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阅读次数:131 ]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54 ] - 张培河;张群;王晓梅;陈鸿春;马贵才;
以新集矿区为例,系统地研究了煤层气开发井网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工作程序。根据对新集矿区煤储层地质条件分析,确定了煤层气开发的目标煤层以及布井间距设计原则;通过煤储层数值模拟的产能预测,确定了煤层气开发的井网布置样式;在产能预测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分析,优化了煤层气开发的布井间距,进而提出了新集矿区首期煤层气开发布井方案,并进行了产能预测。指出新集矿区煤层气开发应采用地面垂直井、采动区煤层气开发以及井下瓦斯抽放等多种开发方式综合并举的形式。
2006年03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1000 ] |[网刊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23 ] - 2006年03期 39+4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阅读次数:43 ]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 王生全;李树刚;王贵荣;钱建峰;卫兆祥;
通过大量地质调查与瓦斯地质特征的研究表明,影响韩城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地质因素为煤层瓦斯含量、煤体结构类型及地质构造应力。文章确定了瓦斯突出预测的定量指标及临界值;提出了等性块段叠加法的概念。通过划分瓦斯等性块段、煤体结构等性块段与构造应力等性块段,建立块段突出危险类型评定原则与方案。运用等性块段叠加法,圈定并预测了3号煤层突出危险区,为矿井合理开展突出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6年03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38 ] - 华解明;傅耀军;白喜庆;
分述了我国各大煤炭基地,特别是首批国家规划矿区的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其专业发展趋势。文章指出,“西部水荒,东部水害”构成了我国煤田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两大课题,新时期,煤田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亟待加强。
2006年03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阅读次数:138 ] |[下载次数:946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40 ] - 伍振志;王泉;
把模式搜索嵌入目前广为应用的遗传算法中,使之和神经网络有机结合,提出了搜索—遗传—神经网络算法。该方法用经过最佳预测学习算法训练的神经网络来表达粘弹性岩体力学参数和位移之间的映射关系,除具有一般遗传算法的优点外,还提高了参数反演的精度,节省了参数反演的计算时间。结合某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在粘弹性岩体力学参数反演中的优越性。
2006年03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阅读次数:92 ]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0 ] - 陈顺;赵西蓉;
兰州地区既有构筑物的天然地基通常是粉土层,由于地下水位上升,这种地基土饱和,导致承载力下降,出现地基不安全现象。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既经济、实用且简便的低压注浆加固地基的处理方法。
2006年03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阅读次数:30 ]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张建;沈军;
针对某工程隧洞进口闸室段开挖跨度大,上覆岩体薄,围岩为V类的具体情况,本文以减小开挖断面跨度以及新奥法施工方法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对该隧洞进口闸室段的两种开挖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用有限元方法得到了洞室外围岩的位移场、应力场分布。比较这两种方案,最终得出了在围岩稳定以及支护结构稳定情况下较为理想的开挖与支护方案。
2006年03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阅读次数:116 ]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2 ] - 张礼中;张永波;武强;刘长礼;董华;周小元;梁国玲;王乾;
地下水资源潜力是进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地下水资源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下水资源模数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设计并开发了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模型软件。该软件可根据评价指标域值,生成地下水资源潜力分区图。通过黄河下游浅层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的应用表明,本软件可辅助专业人员进行地下水资源潜力分析评价。
2006年03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阅读次数:122 ]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0 ] - 秦玉虎;雷醒民;范文;
地下巷道上方的工程建设,需进行在地面荷载作用下工程建设场区稳定性和地面变形的评估。采用随机介质理论,根据地下巷道结构特征、支护条件和地质条件,将岩土体视为一种“随机介质”,将开挖岩土体引起的地表下沉视为一随机过程,对不同工况下地下巷道周围岩土体的应力及应变作了计算机模拟计算分析,进行定量计算评估,得出场区稳定性、地面最大沉降和倾斜度的定量评估结论。
2006年03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 ] - 金小荣;俞建霖;龚晓南;朱建才;
分别采用真空联合堆载和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处理深厚软基,成功解决了桥头段软基处理中的桥头跳车问题。介绍了两种软基处理方法的地基承载力、沉降和分层沉降等现场测试成果,并对两种处理方法的加固效果和相关经济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2006年03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阅读次数:72 ]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7 ] - 孙萍;陈立伟;
根据建筑物下部采煤巷道的断面尺寸、位置及埋深等地质条件,针对地面拟建建筑物的特点,分别应用二维及三维离散单元方法,对工程场地的地面变形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了地面建筑物在巷道影响下的水平位移量及竖向位移量。结果分析认为,地下巷道的存在不会对上部建筑物造成威胁,仅会产生微小沉降变形。同时提出了一些工程安全措施,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依据。
2006年03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3 ] - 王勇;
随着煤田水文地质勘探任务的复杂化,以往普遍适用的电磁法勘探仪器也迫切需要面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种专业化的趋势是与勘探目的相适应的,更是实际中的切实需要。本文针对煤田地质勘探,特别是华北型煤田水文地质勘探的任务性质、地层电性特点,提出了TEM仪器大功率、高采样率和CSAMT仪器加密频点、多测站施工的设想,以适应专业化要求。
2006年03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6 ] - 徐凯军;李桐林;张辉;李建平;
利用垂直有限线源研究油田注水分布和剩余油分布成为一种新型电测方法。本文对该方法实际应用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利用共轭梯度迭代技术实现了垂直有限线源三维电阻率反演。结果表明,反演稳定可靠,计算速度快。
2006年03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阅读次数:90 ]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25 ] - 杨双安;宁书年;张会星;储文胜;
常规地震勘探方法都是基于单相介质中的弹性波动方程,忽略了流体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影响。本文基于双相介质理论,探讨了游离态的瓦斯在煤田地震资料上的地震波场特征,旨在有效地判断瓦斯的富集区域,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给矿井生产带来的灾难。
2006年03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阅读次数:87 ]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5 ] - 王洪建;邹新宁;孙卫;张盟勃;
针对苏里格气田盒8岩性气藏储层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难度大的特点,利用二维地震资料,通过AVO远近道集叠加振幅分析、波阻抗反演和属性分析方法,进行盒8储层岩性及含气性综合预测。根据预测结果优选的开发评价井钻井结果良好,对低渗透砂岩储层岩性及含气性预测,能够进一步提高储层含气性预测的可靠性和开发评价井的预测成功率。
2006年03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阅读次数:102 ]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6 ] - 任红;殷琨;王清岩;郝树青;
介绍了一种新研制的反循环钻头实验器,旨在深入研究新型反循环钻头形成的反循环机理,以及钻头结构对取心和携粉能力的影响。叙述了这一实验器的主要结构和实验研究成果。
2006年03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阅读次数:55 ]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