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gy&Exploration
创刊时间:1973
刊期: 月刊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主管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编:董书宁
副主编:王皓 秦勇
               James W. LaMoreaux
执行主编:晋香兰
ISSN:1001-1986
CN: 61-1155/P
主页:www.mtdzykt.com

  • 霍林河褐煤显微组分加氢液化性状的研究

    叶道敏;

    对宏观煤岩类型和显微组分组成各不相同的5个褐煤煤样,进行了加氢液化和活化两组试验,通过对其转化率差别的分析,以及将活化后的残渣在普通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观察,了解了不同显微组分组和腐植组中的不同显微组分/亚组分/种的加氢液化特性和差别。这种差异表明显微组分组成不同的褐煤在加氢液化时的转化率不同,同时也显示了显微组分基本由腐植组组成的煤样转化率有差异。

    2005年06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阅读次数:111 ]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16 ]
  • 库车坳陷盐构造与相关成藏模式

    余一欣;汤良杰;王清华;杨文静;彭更新;雷刚林;

    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均揭示库车坳陷发育大量盐构造,并影响了油气成藏过程。盐构造类型主要包括: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滑脱褶皱、三角带、逆冲推覆构造、突起构造及其混生构造样式等。构造挤压和差异负荷作用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形成的主要动力,平衡剖面复原结果表明,盐构造发育过程主要经历了楔状地层、滑脱背斜和构造强烈活动期等3个阶段。受盐构造影响,库车坳陷存在多种圈闭类型和成藏模式,油气主要聚集在盐下圈闭中。

    2005年06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阅读次数:68 ]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31 ]
  • 宿南矿区新生界底部沉积物特征与沉积模式

    许光泉;沈慧珍;魏振岱;李东平;朱文伟;

    系统分析了宿南矿区新生界底部沉积物沉积前的古地形、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磨圆度、物质来源、沉积剖面和沉积相特征,建立了该地区的沉积模式,这为该地区“底含”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和“底含”水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2005年06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阅读次数:119 ]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14 ]
  • 安塞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

    吴志宇;赵虹;李文厚;

    在野外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及测井、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陕北安塞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及其时空演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塞地区延长组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湖泊沉积体系主要由浅湖亚相和深湖亚相组成;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亚相及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研究区长8期主要发育子长-吴旗三角洲和延安-甘泉三角洲。长7期安塞三角洲扩大,长6期安塞三角洲进入发育的鼎盛时期,三角洲前缘连片,面积最大。长4+5期以浅湖亚相为主,三角洲前缘分布范围有限。长3、长2期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沉积体系的演变,在纵向上构成了三套储盖组合,长8、长6及长2成为区内主要勘探目的层。

    2005年06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阅读次数:117 ]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20 ]
  • 延安地区上三叠统长6期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王震;吴汉宁;李英;王靖华;柏冠军;赵希刚;

    通过对川口油田测井曲线和岩心分析,总结了延安地区上三叠统长6期沉积微相特征,建立了长6期岩性和测井曲线的响应模式。再结合分析沉积的演化过程、电性和物性特征、骨架砂体的几何形态和沉积演变,得出该地区沉积相和演化模式。认为从长64到长61期沉积环境为湖泊、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到河流相。长61、长62是主力储层,其物性最好。

    2005年06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阅读次数:102 ]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8 ]
  • 基于GIS的瓦斯预测信息管理系统

    刘明举;郝富昌;

    结合潘三矿瓦斯预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实例,分析了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指标,探讨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瓦斯预测的科学化自动化管理,对基于ArcView的瓦斯预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并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

    2005年06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28 ]
  • 兖州煤田小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刘海燕;李增学;李淑进;伍法权;

    讨论了兖州煤田3煤顶板小构造发育特征,重点分析了小断层发育的优选方位;然后分析了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4组不同性质的断裂构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概论了不同性质小构造、不同类型组合以及出现在不同位置对煤层顶板稳定性产生的各种不同影响。

    2005年06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阅读次数:113 ]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15 ]
  • 煤基质中甲烷扩散动力学特性研究

    李育辉;崔永君;钟玲文;降文萍;

    甲烷在煤基质中的质量传递过程可用费克第一定律或费克第二定律来模拟。本文通过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的动力学数据,以费克第二定律为理论基础,对煤基质球形单元模型建立了试验求取扩散特性的方法。晋城煤样等温吸附及解吸实验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吸附-解吸速率均随压力及煤样气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吸附速率与解吸速率随压力的变化曲线基本相同。

    2005年06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阅读次数:117 ]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44 ]
  • 煤层渗透率统计预测方法

    董敏涛;张新民;郑玉柱;张培河;

    以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为例,本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煤储层试井渗透率和埋深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运用此回归方程便可确定未勘探区煤储层试井渗透率的变化范围。根据历史拟合的煤层渗透率与试井测试的煤层渗透率之间的比较关系,针对具体煤层气田(藏)确定出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再乘以由回归方程得出的试井渗透率预测值,从而可确定出较为真实的煤层渗透率值,供煤层气可采资源量计算使用。

    2005年06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阅读次数:132 ] |[下载次数:780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39 ]
  • 多分支水平井在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机理分析

    鲜保安;高德利;王一兵;王宪花;李安启;

    应用多分支水平井开发煤层气资源,受到煤层地质条件和分支井眼几何形态等主控因素的制约,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并进行井身结构优化,才能发挥多分支水平井的效率。多分支水平井增产机理在于能够有效沟通煤层割理和裂缝系统,增加各分支井眼的波及面积和泄气面积,降低裂隙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阻力,加速流体的排出,提高单井产量和采出程度。通过对沁水煤层气田的数值模拟与经济评价可知,用多分支水平井开发煤层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

    2005年06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阅读次数:123 ] |[下载次数:1177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74 ]
  • 地下水油类污染系统形成机制研究——以某石油化工研究区为例

    吕华;马振民;邱鲁军;

    石油化工是高污染的行业,由于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大量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环境退化,甚至制约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石油类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地下水油类污染的调查,对地下水石油污染的特征、污染源空间分布规律、地下水石油类污染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005年06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阅读次数:127 ]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24 ]
  • 运移参数对GCL中污染物运移的影响研究

    何俊;

    分析了运移参数的变化对GCL中污染物运移的影响。从衬垫底部浓度比、对流和扩散通量、污染物累积运移量等方面,对污染物在GCL中的运移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减小渗透系数和扩散系数可以有效减缓衬垫底部浓度比的增加速度。渗透系数对对流通量的大小、扩散通量的变化速度的影响较大;扩散系数主要影响最大扩散通量。当渗透系数较大时,可以忽略扩散累积运移量,用对流累积运移量代替总累积运移量引起的误差很小。当渗透系数较小时,忽略扩散运移量可能产生较大的误差,尤其是在扩散系数也较大的情况下误差更加明显。

    2005年06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阅读次数:120 ]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5 ]
  • 路堤荷载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应力特性研究

    朱奎;徐日庆;毛西平;张天山;

    介绍了温州瓯海大道桥头路堤采用低强度砼桩和水泥搅拌桩组合复合地基处理桥头跳车问题。通过在路堤下埋设钢弦式压力盒,获得了路堤下低强度砼桩、水泥搅拌桩以及土的应力比数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三者荷载分担比随时间的变化特性。现场测试结果还表明,路堤荷载下桩土应力比要比刚性承压板下小得多,其研究成果可为路堤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2005年06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9 ]
  • 生态脆弱地区管线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顾广明;宁建宏;王丽;

    管线施工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荒漠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和破坏。应用遥感、野外样方调查等方法,通过对比“陕甘宁气田—银川天然气管线工程”管线两侧建设前后植被类型、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等因子的变化特征,对生态环境自然演替规律和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合管线施工中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改进方向。

    2005年06期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阅读次数:74 ]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 ]
  • 虎跳峡工程区松散堆积体原位直剪试验研究

    谭儒蛟;胡瑞林;刘衡秋;李志祥;曾如意;

    松散堆积体型斜坡在虎跳峡工程区河段两岸普遍发育,研究其剪切强度对于此类库岸斜坡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设计了堆载式加荷直剪试验方法,并经野外大面积现场试验,获得了堆积体直剪时的剪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对堆积体的剪切强度性质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同时为工程区堆积体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参考的c、φ值。

    2005年06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阅读次数:134 ]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23 ]
  • 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在含水层参数识别中的应用

    万伟锋;李云峰;张娟娟;

    针对一般模拟退火算法收敛速度慢的缺陷,本文提出了含水层参数识别的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它以广义Boltzmann-Gibbs统计理论为基础,采用依赖于温度的似Cauchy分布产生新的扰动模型,通过改变模型扰动、接收概率和降温方式来加快模拟退火算法的收敛速度。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快速模拟退火算法不仅可行,而且求解精度高,收敛速度比其他算法快得多,是一种值得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高效的含水层参数识别方法。

    2005年06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阅读次数:90 ]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8 ]
  • 桃园矿10煤底板钻孔注浆堵水半径探讨

    林平;

    桃园煤矿10煤底板裂隙发育不均匀,合理确定钻孔注浆堵水有效半径,是10煤安全开采的保障。经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确定注浆有效半径为10~15 m。

    2005年06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阅读次数:84 ]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独立分量分析在探地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初探

    赵安兴;蒋延生;汪文秉;

    针对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信号信噪比低、背景杂波强,事先对探测目标的信息所知甚少,近乎处于“盲”状态,因而实际处理难度大等实际问题,提出了将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这种盲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GPR信号处理,并利用ICA中的Fast-ICA算法,对ICA法在GPR信号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实现了GPR信号中弱目标信号和强背景杂波的有效分离,并初步解决了对所分离目标信号的正确排序,以及由ICA方法本身带来的所分离目标独立分量信号符号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使GPR信号信噪比大幅提高,从而使GPR的目标检测性能也得以显著改善。在对诸如地雷、地下管线等局部目标的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仿真GPR数据和室外试验观测GPR数据进行ICA处理后,都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2005年06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10 ]
  • 小波多尺度分析在煤田火烧区磁法探测中的应用

    刘大为;刘天佑;董建华;

    根据小波多尺度分析原理,分解磁异常。理论模型及实例分析表明,小波多尺度分析对分解后的磁异常,可按需要区分不同地质意义,突出目标地质体,抑制干扰,划分煤田的火烧区烧变岩边界。

    2005年06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6 ]
  • 瞬变测深的S域研究

    满蔚仕;王晋国;傅君眉;申屠江民;

    利用时频分析研究瞬变测深中的瞬变信号,已有多种方法给出了定性的结果。但更深入的获取瞬变测深中的地下信息,还需给出定量描述。本文利用S变换和广义S变换研究了瞬变测深信号,并与其他结果做了比较,给出了S变换下瞬时频率(IF)估计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了瞬变测深,同时讨论了瞬变测深信号在S域的去噪问题。理论模型与实例均给出了理想的结果。

    2005年06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阅读次数:51 ]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 小波分析与C_3相干体在小断层解释中的应用

    许丽;刘磊;邢延团;

    利用小波分析的分频特性及C3相干数据体比常规振幅数据体具有更高的构造分辨能力的特点,将小波分析与C3相干体两种方法相结合,用来识别煤矿采区小尺度构造,特别是识别小断层。实际应用表明,利用小波分析与C3相干体可更加精细地揭示断层等构造信息,提高小断层识别能力。

    2005年06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阅读次数:138 ]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4 ]
  • 复杂条件下非开挖铺管的关键技术

    蔡记华;乌效鸣;胡郁乐;

    地层和地下管网条件复杂是影响非开挖导向钻进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分析了精确的控向钻进技术、LG植物胶的选择和配制、管材选择、铺管阻力的计算和拉管头设计等影响复杂条件下,非开挖铺管的关键技术。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好的效果。

    2005年06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5 ]
  • 嵌入式电脑自动控制钻头烧结炉

    丁景祥;刘晓燕;李锁智;

    针对通用箱式电阻烧结炉不能烧结直径大于250 mm钻头及烧结回、升温难以控制等问题,研制了可手动、自动、远程操作一体化的智能型钻头烧结炉。该烧结炉采用嵌入式电脑自动控制烧结升温曲线、回温速度、炉门和料车自动升降、高温热态端平烧结工件,并可预置多种功能参数,实现了烧结炉的智能控制,解决了大直径(<400 mm)钻头的烧结问题。

    2005年06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阅读次数:47 ]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年(第33卷)总目次

    2005年06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