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彦
应用煤岩学分析方法,对神东矿区富惰质组煤中惰质组分的种类、含量、形态特征、真菌衍生物特征所反映的泥炭沼泽条件进行研究,揭示了真菌交替作用对惰质组分的成因意义。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阅读次数:96 ]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23 ] - 孙荣军,魏刚,吴璋,刘金俊,邬迪
介绍了顶板近水平大直径长钻孔瓦斯抽放的试验情况,论证了长钻孔抽放瓦斯的可行性,认为采用“以孔代巷”抽放瓦斯这一新技术是合理的,并总结出了合理的钻进工艺参数。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36 ] - 朱向荣,朱明双
介绍了现浇薄壁筒桩技术,并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单桩及复合地基受力特性。现场试验研究表明:沉管灌注筒桩竖向承载性能突出;同时,(由于大直径所产生的薄壳效应)能够提供较大横向抗力。筒桩复合地基在沉降和承载方面均能够很好地满足工程需要,更具有质量可靠,造价低廉等优点。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阅读次数:85 ]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4 ] - 单学军,张士诚,张遂安,郎兆新
介绍了井温测试法、放射性同位素法、大地电位测试法和微地震测试法监测煤层水力压裂裂缝的基本原理。使用上述4种方法对华北地区施工的煤层气井压裂裂缝进行测量,得到了大量压裂井的裂缝方位和高度的监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压裂后的煤层裂缝一般都穿越其上下隔层,最大裂缝高度是压裂层厚度的6倍,裂缝长度大部分为50~90 m,裂缝形状基本以垂直裂缝为主,裂缝方向存在着随机性,扩展方向受地应力、局部地层构造和煤层割理共同作用。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阅读次数:179 ] |[下载次数:1074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42 ] - 倪红梅,杨圣奇
考虑到岩石材料的非均质性,应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对端面有摩擦和无摩擦两种条件下同直径不同长度的岩样,进行了单轴压缩下的数值模拟研究,并对模拟结果寻求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岩石强度的长度效应是由于岩样端面摩擦效应所致,而并非根源于材料本身的非均质性。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29 ] - 何满潮,胡江春,段庆全,熊伟,刘成禹
在自然状态和接触面掺泥两种情况下,进行了砂岩、泥岩破裂面及其互层接触的摩擦试验。结果表明:在接触面掺泥时,抗剪强度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粘聚力下降明显,并且摩擦位移与剪应力关系曲线有明显不同,而且粘滑现象明显减弱。结合摩擦试验,研究了砂岩、泥岩在摩擦前后破裂面表面形态的变化,分析了它们的粗糙度及其起伏特性在摩擦前后的变化规律,以及表面特性和摩擦强度的关系。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阅读次数:105 ]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8 ] - 王晋国,廖祖文,魏俊波,田丰
为了提高浅层埋藏目标识别的瞬时物理属性的精度,根据极平坦频率特性有限脉冲相应滤波器的思想,首次提出用它作为微分器和延时器组成解析信号瞬时属性估计器(FIFM),对探地雷达信号的瞬时属性进行提取。结果表明,瞬时属性剖面的分辨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采用瞬时属性估计器进行探地雷达信号瞬时参数的研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用于公路、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无损检测数据分析。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阅读次数:70 ]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5 ] - 王茂森,殷琨,陈宝义,贾林
针对贯通式潜孔锤在复杂地层钻进中遇到的问题,对反循环钻头进行了改进:在钻头上部增加喷射孔,使气流只有一少部分进入孔底,大部分经喷射孔直接进入内管,排至地面。生产试验证明,改进后的反循环钻头更有利于形成反循环,使用效果良好。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23 ] - 王齐仁
总结了地下灾害地质体超前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针对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对不同灾害地质体采用不同的地震反射波法与直流电法组合,通过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井下实验的观测和分析,找出有效、快速的综合观测方法,及其应用条件和最佳观测系统,提高超前探测的距离、精度和准确性。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阅读次数:107 ]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36 ] - 范立民
采煤会造成地下水严重渗漏,同时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保水采煤在陕北地区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陕北侏罗纪煤田保水采煤的由来、基本思路、途径及地下水的勘查、开发利用、水源保护区设置等问题,评述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矿区保水采煤区划,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提出了一些保水采煤建议。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阅读次数:487 ] |[下载次数:1419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595 ] - 陈学习,吴立新,车德福,郝海森,徐磊
提出了一种构建含断层地质体三维模型的新方法。该方法以广义三棱柱作为建模的基本体元,根据钻孔数据的特点和知识推理规则,进行断层等复杂地质构造的推理和自动建模,避免了不必要的人为干预,扩展了钻孔数据建模的适用范围和表现能力。最后,通过研究实例展示该方法的实际建模效果。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阅读次数:199 ] |[下载次数:1533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146 ] - 胡军,郑宝山,王滨滨,Robert B.Finkleman
对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290个煤样中有机硫的质量分数测试及研究,发现煤中有机硫质量分数基本分布在0%~1.0%范围内。在低硫煤中硫分以有机硫为主,在高硫煤中以无机硫为主。中、高硫煤中,广西、湖南等地区很大一部分煤中硫分以有机硫为主。在所采集的样品中,高有机硫煤(有机硫>1%)均分布在华南、华北两大聚煤区,属于石炭、二叠纪煤。高有机硫煤中有机硫质量分数的变化与变质程度无明显关系。煤炭形成过程中海水作用的影响,是导致煤中有机硫含量偏高的最主要原因。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阅读次数:119 ]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50 ] - 杨学善,秦德先,邓明国,崔银亮
作者在承担多项地学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对地学空间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点位图生成、色块换色及填充、属性数据录入及二值变量取值等几种快捷方法进行了研究,说明灵活地综合运用GIS软件的各种功能,能加快地学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的速度。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阅读次数:115 ]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7 ] - 王万春,陶明信,任军虎,康晏,张小军
对比研究了山西沁水盆地李雅庄煤矿、寺河煤矿和附城七一煤矿煤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煤岩的热演化程度、可溶有机质含量、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热成因煤层气与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气源潜力,对研究区煤层气勘探有实际意义。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阅读次数:117 ]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1 ] - 李贤庆,肖贤明,米敬奎,肖中尧,方家虎,唐永春,刘德汉,申家贵
根据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参数,结合沉积埋藏史和古热史资料,本文应用生烃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纪烃源岩生烃史。研究表明,无论是煤,还是泥岩,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纪烃源岩生气时间发生得晚,主生气期出现在10 Ma以来的喜山期晚期,生气高峰期出现在5 Ma之后。中上三叠世烃源岩生气时间和主生气期均早于中下侏罗世烃源岩。烃源岩这种晚期生气特征,为库车坳陷天然气的晚期聚集成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烃源条件。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9 ] - 胡立堂,陈崇希,王忠静,王旭升
地下水流线的生成是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中的一个重点。根据地下水流线可方便分析地下水的运动态,而常见的工具不能满足要求。论文探讨并提出了流线的“质点追踪”生成算法,这为流线数据可视化显示及其地下水年龄计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最后,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显示了设计算法的正确性。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阅读次数:69 ]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17 ] - 李萍,杨社强,李同录,张丽萍
沁水县侯村煤矿边坡处治后,I~III段使用良好,IV段抗滑挡墙失效。本文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强度指标比原定的降低了1.29倍。同时,在折减过程中,通过计算分析剪应力集中部位,确定滑面是在老滑面的基础上发展的部分新滑面,形成新的剪出口。利用折减后强度参数,计算对比新滑面与次级滑面的滑坡推力,认为挡墙破坏为新滑面推力过大所致,与原设的“次级滑面为最危险滑面”情况不符,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阅读次数:112 ]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1 ] - 余子华
针对节理化岩体的自身特点,提出沿岩体层面产生的应力集中以及层面与节理之间的残余完整岩桥破坏,将可能导致岩体产生复合式滑移破坏。并在室内利用岩石三轴刚性伺服机,通过模型试验对岩体的层面和一组与层面正交的节理的情况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了结构面性状和围压对复合式滑移破坏的影响,给出了在贯通性结构面(层面)倾角、非贯通性结构面以及围压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节理化岩体发生复合式滑移破坏的条件以及破坏面特征。在与前人的试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可靠的结论,期望为在将来的实践工作中正确评估节理化岩体的破坏模式提供指导性意见。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阅读次数:138 ]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 ] - 丁在宇,张爱敏
介绍了C2相干体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现方法。实例表明,相干体切片能清晰地展示断层的空间走向、倾向、倾角等属性信息;用相干体切片来检测断层,可提高解释精度和效率;与传统解释方法相比,相干技术在断层检测中有着更大的优势。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阅读次数:66 ]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29 ] - 于师建,王宗胜,刘延欣
根据声波反射法探测顶煤厚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小波多尺度分析应用到实际煤厚探测信号分析中的信号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小波多尺度分析大大改善了煤层顶板弱反射波的识别能力,提高了煤厚探测的精度。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阅读次数:86 ]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4 ] - 朱益军,朱向荣
基于坡面网格提出了一种全局搜索土坡临界滑动面的几何优化方法。该方法较好地利用了几何优化的长处,原理简单,若辅以一定的经验分析,它将能较为高效地得到土坡临界滑动面。两个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计算搜索结果具有较好的全局性,并且能较好适用于一些复杂的工程土坡。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阅读次数:76 ]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3 ] - 郭莉,段林娣,张春雷,王延斌
综合利用显微地层学和统计学方法,以河东煤田中北部8#煤层为例,研究了煤层显微煤岩类型与煤层裂隙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裂隙在不同显微煤岩类型煤体中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裂隙分布的位置与显微煤岩类型的组合序列有关。其结果对煤层气资源评价和煤层渗透性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阅读次数:102 ]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3 ] - 马致远,范基娇,牛光亮,徐迎东
环境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为大气降水成因。根据降水补给的年代及混合程度可将地下热水分为主要由现代大气降水补给的混合型地下热水;由现代大气降水和古代降水补给的混合型地下热水;主要由古代大气降水补给的深部循环型地下热水。
2005年05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阅读次数:84 ]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23 ] - 范立民2005年05期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43 ]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