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世峰,任德贻,唐跃刚
煤中常量元素(包括Na、Mg、Al、Si、K、Ca、Ti、P和Fe)是煤的重要无机组成,也是影响煤物理化学性质及加工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结合华北鄂尔多斯盆地、开滦矿区和峰峰矿区晚古生代煤、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的具体实例,对煤中常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地质成因和指相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煤中常量元素在煤加工利用过程中的影响做了简要陈述。
2005年0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2222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189 ] - 朱绍军,李公明
首次在河南新密煤田发现了华北晚古生代地层中罕见的cf .Teichichnusrectus(直形墙形迹,比较种)这一痕迹化石分子。本文简述了它的保存和结构特征,并试图划分其痕迹类型和群落,推断其造迹生物,探讨其发育机制。此发现对研究海相岩层风暴沉积及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5年02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阅读次数:57 ]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9 ] - 姜在炳
分析了我国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并从信息采集的多源化、管理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以及与其他专业系统集成化的角度,分析了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
2005年02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33 ] - 齐永安,胡斌,Bruno Mistiaen,Jean-Pierre Nicollin
遗迹组构是由生物成因改造的沉积岩组构,它是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在广东韶关晚泥盆世天子岭组碳酸盐岩沉积中建立了4个遗迹组构,即反映局限台地或封闭海湾环境的Planolitesmontanus遗迹组构,反映台地潮下低能环境的Thalassinoides—Planolites遗迹组构,反映潮上-潮间环境的Skolithos遗迹组构和受固底底质控制的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对遗迹化石和生物扰动构造进行阶层分析,从中识别出受固底底质控制的遗迹化石Thalassinoidessp .,这类遗迹化石常常代表层序地层学中的重要界面。
2005年02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6 ] - 张杰,侯忠杰
以南梁煤矿地质资料为依据,通过对不同覆岩条件和不同强制放顶方案的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证明整体性较好的顶板以强制放顶减小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是可行的,既可实现工作面连续推进,又可避免顶板大面积垮落带来的安全隐患。实验揭示了地表厚粘土层浅埋煤层单体支柱工作面开采时,顶板活动及矿山压力显现规律;为南梁煤矿单体支柱长壁工作面实现连续开采,提供了可靠依据。
2005年02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25 ] - 夏玉成
在不同构造环境下,同样强度的地下采矿活动在地表所造成的环境灾害现象是有明显差异的。在不同构造条件的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不同,因而对地下开采的承载能力也就不同。抗扰动能力强的煤矿区可以承受较大的开采强度,而抗扰动能力差的煤矿区,同样强度的地下开采,就会导致严重的地表损害甚至环境灾害。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地下采矿有关的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源于采动,但其形式与发展受控于构造环境。
2005年02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4 ] - 吴保祥,段毅,王传远,郑朝阳
采用高温高压多冷阱热解实验装置,在温度和压力分别为336 .8~6 0 0℃和5 0MPa ,升温速率为2 0℃ h和2℃ h条件下,对泥炭进行了热解生气的模拟实验,获得了烃类甲烷和C2 -C5气体以及非烃二氧化碳、氢气和硫化氢气体的产率和体积分数数据,研究了热模拟产物气体的组分特征和热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泥炭高温热解产物气体主要由非烃二氧化碳气体组成,其次为烃类甲烷和C2 -C5气体。随着实验温度的增高,非烃气体体积分数呈下降趋势,烃类气体体积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升温速率实验条件下,泥炭样品热解生气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了时间因素控制着泥炭的生烃过程和生烃量,这符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时间与温度之间互补的原理。并且与煤岩热解生气特征进行了对比,表明泥炭比煤岩具有更高的产烃气能力。根据热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探讨了煤层气形成方面的地球化学意义。
2005年02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阅读次数:114 ]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6 ] - 王杰,张晓宝,陈践发
通过热解法对苏里格庙气田煤系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生烃潜力及其有机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庙气田太原组、本溪组以及山西组的煤和碳质泥岩为非烃源岩,大部分山西组煤系泥岩属于差—中等烃源岩,少部分为非烃源岩,太原组则为非烃源岩。源岩中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不受其成熟度的影响,且有机碳含量和生油潜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苏里格庙气田太原组和本溪组源岩为Ⅲ型干酪根;山西组源岩中1个样品为Ⅱ2 型干酪根,其余都为Ⅲ型干酪根。
2005年02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22 ] - 连承波,李汉林
利用裂缝储层孔隙结构模型理论和弹性力学原理,从微观角度对地应力影响煤储层渗透性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煤储层中地应力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其结果与从宏观角度统计分析的结果相吻合,进而在一定条件下揭示了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的机理。
2005年02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106 ] |[下载次数:834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72 ] - 韩保山
综合研究和展示了废弃矿井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运移机理。参考煤层气储层描述技术,研究了废弃矿井煤层气储层描述技术,提出了废弃矿井煤层气储层描述的内容。
2005年02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阅读次数:81 ]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28 ] - 王晓明
扼要介绍了线性定解问题的叠加原理。进而讨论了叠加原理在地下水流模型中的应用问题———地下水流模型的分解与叠加。在新增激发条件下,为便于问题的分析及模型的求解,可将模型分解为初始流场模型与附加水头场模型。模型分解与叠加不仅可简化复杂模型的求解问题,更有助于对水文地质过程的理解。利用附加水头场反求参数以及解决当初始水位非水平、非稳定时,Dupuit公式、Theim公式和Theis公式的应用问题,将显得十分便利。
2005年02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1 ] - 王振红,桂和荣,罗专溪
采煤塌陷积水体已成为淮南市一种特殊的地表水体。本文概要地评价了淮南煤矿区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状况,以及这些水体目前能支持的功能用途,说明该积水体水生态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必须加强该区的生态环境监管。
2005年02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31 ] - 白有社
依据模糊集理论,运用3种模型对沮河店头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加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实际应用证明,利用加权模糊综合评判得到的评价结果更为合理,可靠,表明沮河水环境是逐年变好的,与实际相符。
2005年02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5 ] - 陈忠胜,杨思光,张成银
20 0 2年10月2 6日,三河尖煤矿2 110 2工作面发生了底板突水灾害,分析认为突水水源为奥陶系灰岩水,导水通道为隐伏的断裂构造。为尽快恢复生产,实施了工作面两道构筑高压水闸墙的治理方案,将高压奥灰水封堵在工作面老空区内。围绕水闸墙施工出现的技术难题,采取了:a .围岩加固防渗;b .安装导水筒降温;c .优化材料配比,降低水化热,提高混凝土强度;d .自制混凝土料的搅拌、输送设备,确保大体积混凝土体的连续浇灌等技术措施。该项工程已经历了1a多的检验,堵水效果十分显著。
2005年02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阅读次数:108 ]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30 ] - 柴寿喜,韩文峰,王沛,魏厚振
叙述了采用液氮真空冷冻升华法(冻干法)干燥微结构测试用粘土样品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试验前的准备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此干燥制样技术使软粘土样品失水后体积不收缩,无结构变化,样品质量可满足微结构研究的精度要求。
2005年02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46 ] - 席先武,邵铁全,彭建兵,雷小青
黄河大柳树坝址两岸山体中广泛分布着断层、软弱岩层和松动架空的岩体,且该区地震强度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松动岩体高边坡在天然条件下和地震动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条件下,坡体基本稳定,但表层坡体存在岩体卸荷松动现象,沿断层有集中剪切现象;地震动作用下,因岩体强度软硬相间而进一步发生松动,导致边坡失稳。
2005年02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阅读次数:81 ]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5 ] - 范文,白晓宇,俞茂宏,孙巧银
传统的土压力公式不能反映土体材料强度的中间主应力效应,但中间主应力效应是存在的且不容忽视的。基于俞茂宏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推导了土压力公式的统一解,给出了具有广泛意义的土压力公式,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潜能,Rankine土压力公式为其特例。根据不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与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按有效应力法与总应力法对土压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和分析,得出了两种强度指标下的土压力公式。另外,通过已有文献的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
2005年02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阅读次数:56 ]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1 ] - 骆淼,潘和平,黄东山
根据测井岩性解释工作的实际需求,基于可视化程序设计思想,用VisualBasic 6 .0开发了直方图的最优化绘制软件。该软件能够自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剔除异常数据,选择最优参数绘制直方图,且界面友好,功能齐全,易于操作。
2005年02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阅读次数:85 ]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2 ] - 高静怀,郭月飞,金国平
讨论了基于地震资料的熵谱特征定量计算薄互层厚度的原理。首先对谱均衡后的地震数据作归一化处理,然后对处理结果作最大熵谱估计,若估计结果的谱分辨率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则先对归一化的地震记录叠加适当的白噪声,然后再作最大熵谱,这样可以得到较高的估计精度。另外,文中对流程中关键步骤之一的最大熵谱估计进行了改进,并给出了基于相关技术用于从谱上提取周期的方法,提高了谱周期的估计精度。文中用合成地震数据证明了其有效性。
2005年02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阅读次数:92 ]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8 ] - 陈凤云,张宝水
主要讨论相干体技术在鲍店煤矿十采区实际地震资料中的应用。利用相干体的时间切片来分析相邻道地震信号的相似性,进而探测小断层和分析地质构造。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解释可以看出,相干体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断层解释方法,可以提高解释精度,缩短勘探周期。
2005年02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8 ] - 石雅镠,宁书年,宁静
文中提出了一个一般介质的裂隙集中体积模型,由此导出了裂隙介质以及作为特例的EDA介质的各向异性电导率表达式。然后,从大地电磁测深法的角度,详细地推导了双层地层(含裂隙)结构的视电阻率正演公式。最后,利用所得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本文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电性各向异性及其与地震的联合解释的研究。
2005年02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3 ] - 程建远,蒲先学,胡继武,赵新民
从钻孔资料分析、测井曲线对比、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勘探以及综合地震地质解释等几个方面,对T4孔的煤厚变化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解释,查明了T4孔煤厚变化的原因以及区内煤厚变化趋势。后期的地面钻探补充勘探结果表明:通过对三维地震信息的综合地质解释,认为该区煤层厚度变化主要是沉积原因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与实际揭露相比,三维地震资料的煤厚预测精度较高,为矿井的采区划分、安全生产和巷道布局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2005年02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阅读次数:138 ]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7 ] - 李貅,宋建平,马宇,武军杰
在基于付里叶分析的传统去噪方法对瞬变电磁衰减曲线去噪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通过研究瞬变电磁信号的特点,将小波分析技术引入到TEM的信号提取中,采用了Sym6小波作为母函数,用Mallat算法进行TEM原始信号分解,采用不同的阈值重建信号,有效地分离了有用信号和噪声,使处理后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得到了比较满意的去噪效果。
2005年02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43 ] - 郭秀钦,桂宝林,董树昆
为适应高原山区煤层气勘探的要求,结合煤层气实际勘探工程的需要,研制了S95煤层气绳索取心工具。试验表明,该工具特别适合于在地形和交通条件较差的高原山区进行煤层气勘探作业。
2005年02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阅读次数:54 ]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3 ] - 代国忠,殷琨,靖向党
通过室内水泥浆液正交试验,优选出水泥灌浆锚杆的水泥外加剂类型及加量比例,以提高锚杆固结水泥结石体的早期强度,在确保水泥浆液的可灌性条件下,可使水泥(2~3d)凝期的强度提高5 0 %~10 0 % ,即将锚杆张拉与锁定的时间缩短到2~3d左右,确保边坡支护体系的安全性。
2005年02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阅读次数:92 ]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