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立军,李增学,吴冲龙,梁雄兵
通过对大量钻孔资料分析 ,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了淮北煤田二叠系的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和沉积环境及其演化 ,鉴别了沉积相 ,初步进行了聚煤规律分析。研究表明 ,淮北煤田二叠系广泛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 ,而且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废弃阶段是聚煤作用的最佳时期 ,三角洲平原是聚煤的最佳场所。
2004年05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阅读次数:105 ] |[下载次数:754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37 ] - 武强,徐华
首先建立了一种能够有效地表达矿区地质数据复杂空间分布的超体元数据模型 ;设计了基于B样条和基于分形的等值线连续性处理方法 ,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要 ;在此基础上 ,提出等值线及多分辨率区域填充设计策略 ,增强了基于复杂数据模型的等值线及区域填充生成方法的健壮性和稳定性 ,为矿山开发、矿藏评价、采矿规划等提供有效的科学手段。
2004年05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2 ] - 杨友运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时区域古构造活动规律、沉积地质背景研究以及延长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序演化规律分析 ,重点探讨了延长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变化与印支期秦岭造山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印支期秦岭造山活动对盆地边界性质、盆地内延长组沉积物源、碎屑搬运和沉积机理的影响 ,以及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相带展布规律的控制作用。
2004年05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阅读次数:116 ] |[下载次数:741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77 ] - 杜美利,蔡会武,王水利,韩党风
通过煤质分析、煤岩分析与葛 -金干馏试验等对比实验 ,研究了陕北横山、神府矿区等地侏罗纪不粘 -弱粘煤及其配煤的煤炭特性、低温干馏特性以及单种煤与配煤低温干馏性能差异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陕北侏罗纪煤具有较高的焦油产率 ,配煤在降低煤中含硫量的同时 ,有利于低温干馏过程的进行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此外 ,在掌握原煤显微组成和低温干馏特性的情况下 ,可以预测配煤低温干馏产品的相关参数。
2004年05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9 ] - 彭文武
通过对陇南煤田已知煤矿点有关资料的分析 ,研究了该区侏罗纪煤系的沉积特征和古构造展布特征。结果表明 ,陇南煤田的古构造对含煤沉积的控制作用 ,主要是通过对古河流展布和古气候的控制而体现的。不同层位的煤层 ,其下面普遍有河流相沉积 ,说明煤层是在古河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适于成煤的气候自早侏罗世至晚侏罗世 ,具有由西向东迁移的特点 ,因此 ,陇南煤田的找煤勘探应沿古武都河的西北—东南延伸方向开展。
2004年05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阅读次数:57 ]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1 ] - 李东艳,方元元,任玉芬,胡斌,Matthieu Francois
利用扇形布点法采集了焦作市中马村矿矸石堆周围土壤 ,对其中的Cr、Pb、Cu、Mn 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煤矸石的堆放对周围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重金属的含量随离矸石堆距离增大呈减小的趋势 ,主要受到风向的影响。
2004年05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阅读次数:119 ]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73 ] - 张后全,杨天鸿,赵德深,李连崇,唐春安
应用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 (CRISR)自主开发的F -RFPA2D渗流与应力耦合分析系统 ,对煤层顶板随着开采的逐步进行 ,采动裂隙逐渐向上发展并最终与含水层连通 ,进而发生顶板突水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直观地显示了煤层顶板的变形、破坏过程以及渗流场在整个岩体的运移过程及其突水前后渗流场的变化情况 ,从而较好地揭示了顶板突水过程。
2004年05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阅读次数:109 ]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30 ] - 王仲平,朱炎铭,闫宝珍
对山西省枣圆地区的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区山西组煤层主要经历了两期构造演化 :燕山期的近EW向挤压和喜玛拉雅期近EW向水平伸张。构造演化控制了煤层的埋藏史、受热史及成烃史 ,也直接影响了研究区山西组煤层气的成藏演化。
2004年05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0 ] - 郑重
通过研究陕西韩城矿区含煤岩系中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微观煤岩组分、煤的镜质体反射率以及孔隙特征 ,分析了该区煤的煤岩特征与煤层气的生储因素 ,以及煤层气可能富集的煤区。
2004年05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阅读次数:115 ]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26 ] - 陈金刚,张世雄,秦勇,傅雪海
基于煤基质收缩实验和三轴压缩实验 ,对煤基质收缩的内在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 ,发现煤基质收缩量显著受控制于其本身所固有的力学性能 ,与其力学参数呈现负指数关系 ,并对这一内在机理进行了剖析。
2004年05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102 ]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44 ] - 李同录,李萍,郑书彦
土坡稳定性分析的圆弧条分法的原理简单 ,公式简洁 ,至今仍被工程界广泛应用。但该方法的具体计算过程烦琐 ,在搜索最危险滑动面时 ,每给定一个滑动面 ,都要重新确定分条的边界、高度、宽度和分条数目等参数 ;而且要反复试算 ,存在着不确定性。为此 ,笔者曾提出了搜索最危险滑动面的一种方法 ,本文结合该方法对圆弧法作了进一步推导。首先是将地面线用分段直线方程表示 ,将滑动面用一圆弧方程表示 ,这样可以将原公式中的求和部分化为积分式 ,从而推导出了求解稳定系数的解析式 ,进一步推导出用于具有后缘拉裂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式。
2004年05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阅读次数:87 ]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8 ] - 范立民,蒋泽泉
论述了榆神矿区煤层上覆红土、风化带基岩、未风化基岩的工程地质特征 ,认为红土层具有较好的隔水性能 ,风化带基岩中粘土矿物的含量增加 ,隔水性能明显增强。 2 -2 煤层上覆基岩为中硬岩石 ,而且有较多的软弱岩石夹层 ,煤层开采的冒裂带发育高度相对较小 ,影响不到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底部 ,具有较好的保水采煤工程地质条件。
2004年05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阅读次数:129 ] |[下载次数:6859 ] |[网刊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128 ] - 赵开全
通过对刘桥矿区主要含水层的环境同位素测试分析 ,表明研究区内各含水层δ18O值为 - 5 .5 1‰~- 10 .87‰ ,平均 - 9.34‰ ;δD值为 - 5 6 .3‰~ 83.4‰ ,平均 - 71.4 8‰ ,且δD与δ18O值自浅到深依次降低。还分析了该矿区地表水、新生界松散层一含水和二含水、煤系砂岩水、太灰水、奥灰水氢氧稳定同位素一般特征 ,研究了矿区主要含水层水的补给环境及奥灰水与其他含水层之间的联系。
2004年05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5 ] - 李训华
针对沙漠包气带的特点 ,运用中子仪—负压计—地温计联合观测法 ,对试验场典型地段水位埋深分别为lm ,2m ,3m的包气带含水量、水分势能和温度场进行了长期野外实地观测 ,并总结出相应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规律 ,分析了降水、蒸发等气象因素对包气带水分的影响过程 ,从而得出沙漠包气带水分运移机理及运移规律。为红砂岗矿区水源地水资源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4年05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阅读次数:114 ]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6 ] - 葛晓光,胡伏生,钱家忠,万力
采用液体溶质水动力弥散方程及其相应分析方法描述治理破裂井筒注浆的浆液运移过程 ,通过坐标变换推导出径向水流条件下考虑吸附作用的浆液浓度解析公式。同时 ,结合一个煤矿风井堵水工程实例 ,介绍了如何根据现场观测资料 ,采用标准曲线法分析流动浆液吸附性参数和指导注浆进程的应用过程。
2004年05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6 ] - 王国强,关峰,吴道祥,刘洋,张虎平
安徽宁国市中溪滑坡是因工程切坡挖方而引起的大型滑坡。文章阐述了中溪滑坡的环境地质条件 ,重点讨论了该滑坡的地质特征、岩体结构、形成条件及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 ;分析了岩土的工程性质 ,计算了边坡的稳定性 ,最后对该滑坡的治理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
2004年05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阅读次数:134 ]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3 ] - 席先武,邵铁全,彭建兵,王岳军,雷小青
利用拉格朗日方法 ,将桩体复合地基分解为桩体、土体和桩土界面 3个分离式单元 ,模拟了非均质地层中复合地基各种应力的分布 ,以及 3个单元的相互影响及响应机理。结果表明 ,复合地基各种应力的分布受承台大小、桩体间距 ,及其弹模、土体的性质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2004年05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3 ] - 杨昌斌,张胜云,徐江波,刘贵应,杨建成,刘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施工过程联拱隧道围岩—支护结构体系的力学响应 ,并优化施工工序 ,以便在实际施工中根据具体情况和经济、技术水平调整施工步骤 ,对联拱隧道支护设计进行了三维模型分析。用FLAC3D对双联拱隧道网喷混凝土初期支护设计 ,进行了力学响应动态分析模拟 ,分析了岩体支护前后围岩的变形及应力状态 ,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初期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做出综合评判 ,得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结论 ,用以指导襄十高速公路双联拱隧道的施工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4年05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阅读次数:61 ]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20 ] - 蔡记华,乌效鸣,刘世锋
概括了国内外最新的环保型钻井液体系 ,并提出一种新型环保型钻井液———自动降解钻井液 ,这种钻井液能在钻进时有效地护壁堵漏 ,而在钻进结束后自动降解 ,从而达到环保的要求。在甘肃张掖和广西柳州等多处水井钻进的实践证明 ,这种自动降解钻井液能解决钻进时护壁堵漏与恢复地层渗透性的矛盾。
2004年05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12 ] - 覃建波,邓世坤,李沫
在交通与水利建设中 ,隧道及涵洞施工地质条件复杂 ,工程事故多种多样。本文结合现场实测资料 ,讨论了探地雷达技术在公路隧道、引水涵洞衬砌质量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铺设质量 ,进行检测方面的应用效果。实例表明 ,探地雷达技术在查明衬砌层中的缺陷与隐患的位置 ,确定混凝土衬砌层中钢筋的分布情况 ,对隧道中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 ,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评估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
2004年05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阅读次数:78 ]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26 ] - 严良俊,徐世浙,陈小斌,胡文宝
首先应用有限元直接迭代法 ,在频域中实现了线源二维电磁场正演计算 ,然后利用频时转换中较为简便且有效的数字滤波法 ,实现了频域到时域的转换 ,从而实现了线源二维瞬变电磁场的正演模拟。该方法具有编程简单 ,占用内存小 ,运算速度快和模型输入方便等特点。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表明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另外 ,该方法对复杂条件下的瞬变电磁勘探方法的研究和二维瞬变电磁反演有重要意义。
2004年05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阅读次数:101 ]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37 ] - 吴小平
利用共轭梯度方法实现了激发极化 (IP)三维快速反演。首先 ,利用共轭梯度方法反演电位数据 ,得到地下的三维电阻率模型 ,(由于避免了直接求偏导数矩阵 ,因此反演计算速度很快。)然后 ,以此电阻率模型为地下电导率分布 ,再反演IP数据得到三维极化率分布理论模型。试算结果表明其效果较好。
2004年05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3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