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gy&Exploration
创刊时间:1973
刊期: 月刊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主管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编:董书宁
副主编:王皓 秦勇
               James W. LaMoreaux
执行主编:晋香兰
ISSN:1001-1986
CN: 61-1155/P
主页:www.mtdzykt.com

  • 乌达矿区高硫煤层的聚积环境与煤中硫的分布

    代世峰,艾天杰,周强,马凤学,李宝春

    对乌达矿区高硫煤层的沉积相、煤相和煤中硫在平面上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0煤层泥炭聚积时的古水系对煤中硫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9煤层泥炭聚积时的古环境决定了煤中硫的分布 ,浅水陆棚或分流间湾环境中形成的煤层具有较高 GI、V/ I值和硫含量 ,在障壁砂坝中形成的煤层具有高的硫含量、低的 GI、V/ I值 ,在泻湖中具有高 GI、V/ I值和相对较少的硫含量。

    2000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28 ]
  • 泥炭沼泽体系的建立及其成煤模式

    程爱国,彭苏萍,程保州,段秋梁

    现代和古代大量煤沉积学事实说明 ,占据煤层主体的全盆性或大范围分布的煤层 ,发育在不同的沉积体系之上 ,与下伏沉积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沉积间断 ,煤层形成时下伏的沉积体系已经废弃。这些煤层 (煤层组 )构成了独立的沉积体系——泥炭沼泽体系。本文论述了泥炭沼泽体系的构成和成因。

    2000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阅读次数:113 ]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15 ]
  • 华北石炭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陈世悦

    根据层序地层研究 ,华北石炭二叠纪沉积建造形成于一个二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 ,其中包括 4个三级和 2 6个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 ,而几次大的聚煤作用都发育在三级海平面下降至上升的转折时期 ,在层序地层格架中处于高位体系域的顶部。薄煤层的形成与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相对应 ,发育于准层序的顶部。聚煤作用的发育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有机质堆积的潜在容纳空间 ,海平面升降周期的长短决定了聚煤作用持续发育的时间 ,周期性的海平面变化控制了聚煤作用的时空演化。

    2000年05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阅读次数:101 ]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87 ]
  • 基底不均匀伸展对盆地构造形成特征影响的实验研究

    周建勋

    不同基底伸展条件下砂箱实验模型变形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 ,基底的局部不均匀伸展可以导致伸展盆地构造格局的显著变化 ,复杂构造面貌并非总是意味着伸展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变形过程和变形历史。伸展基底的不均匀伸展可以导致锐交角平分线与伸展方向垂直的共轭剪切变形带。

    2000年05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阅读次数:86 ]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7 ]
  • 宏观煤岩特征预测煤灰中CaO含量的初探

    时亚民

    利用煤岩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煤灰分中氧化钙 ( Ca O)含量与煤样煤岩特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煤灰分中氧化钙含量与其宏观煤岩特征的关系比较密切 ,用宏观煤岩特征可以预测煤灰中氧化钙的含量。

    2000年05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阅读次数:53 ]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 月亮田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张发林

    通过观察月亮田矿层滑构造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归纳了其发育规律 ;从地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该矿井层滑构造及其他相关构造的形成机理 ;利用实例说明了层滑构造对矿井安全和生产的影响 ;并对该矿未开采区域进行了预测。

    2000年05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阅读次数:83 ]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0 ]
  • 凝胶压裂液的研究及在煤层改造中的应用

    黄元海,王方林,蔡彩霞,黄肖蔚,董振华

    煤储层改造施工过程中 ,压裂液是形成裂缝并将支撑剂有效地带入裂缝的主要载体。本文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 ,研究凝胶压裂液的配制机理。通过室内对比实验 ,筛选出了组成凝胶压裂液最主要的添加剂有稠化剂、胶联剂、防腐剂、破胶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同时还对性能以及性能随时间、温度而变化的趋势进行了测试 ,得到了合理的浓度 ,为现场实际配制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该凝胶压裂液经现场应用 ,其携砂能力、返排情况、压裂后的导流能力均达到满意的效果 ,为今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增添了新的技术支持。

    2000年05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阅读次数:107 ]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7 ]
  • 我国煤储层等温吸附常数分布规律及其意义

    周荣福,傅雪海,秦勇,叶建平,唐书恒

    对我国煤储层的等温吸附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和总结 ,得出了干燥煤样等温吸附曲线校正为储层温度和平衡水条件的回归经验公式。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我国各时代、各煤类等温吸附常数 a、b值的地域和层域分布规律及其对煤层气地面开发的影响。

    2000年05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阅读次数:132 ] |[下载次数:1032 ] |[网刊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81 ]
  • 煤岩结构与煤体裂隙分布特征的研究

    张春雷,李太任,熊琦华

    通过对河东煤田太原组 8# 煤层的 1 9个煤样进行煤岩结构划分、裂隙微观分形特征和裂隙密度测量 ,研究了煤岩结构与裂隙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煤岩类型条带中 ,裂隙密度具有较大的差异 ,镜亮煤条带是裂隙分布的主要部位 ;镜煤条带中裂隙的密度和分维数与条带厚度、相邻条带煤岩类型有关 ;全煤样裂隙密度和裂隙分维数与煤岩结构类型有密切关系。煤岩结构的研究在预测煤层的渗透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2000年05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阅读次数:120 ]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69 ]
  • 煤层采动后甲烷运移与聚集形态分析

    李树刚,钱鸣高,石平五

    富含甲烷厚煤层经综采放顶煤方法开采后 ,甲烷运移通道和聚集空间随采场上覆岩层活动特征及导气裂隙带空间分布形态而不同。本文分析了煤层采动后采场覆岩关键层活动特征对导气裂隙带分布形态的影响 ,提出上覆岩层中破断裂隙和离层裂隙贯通后在空间形成椭抛带分布 ,阐述了卸压甲烷在椭抛带的升浮—扩散运移理论 ,为实现煤层与甲烷的安全共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0年05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阅读次数:112 ]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56 ]
  • 遥感技术在新疆民丰区域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朱第植,徐洪展,郑纲,王东鹏

    针对南疆民丰戈壁沙漠地区 ,应用遥感技术 ,在地貌、水系、构造、古河道等系列解译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植被的影象特征建立了找水模型 :以鲜艳大红色彩者 ,划分为喜淡水湿生型植物群落 ,表明以叶绿素含量极高阔叶植被为主 ,主要分布在河床、河漫滩与古河道地带 ,属淡水 ,水位埋藏较浅 ,且丰富稳定 ;以褐红色、紫红色影象特征者 ,划分为喜咸水湿生型植物群落 ,表明为耐盐碱性极强的叶子很小、叶杆多刺植被 ,主要分布在沼泽或盆地 ,属咸水 ;以红色星点状影象特征者 ,划分为耐旱的旱生型植物群落 ,表明植被呈丛状零星分布 ,根系非常发达 ,主要分布在固定与半固定沙丘 ,水位埋藏较深。进而解译确定了地下水溢出带、补给区及其水质由南向北 ,潜水矿化度由 <1 g/ L增高至 5~ 7g/ L的水质变化特征。最后于沙漠盆地边缘的民丰、玉塘一带寻找出具勘探前景地下水供水源地。

    2000年05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阅读次数:109 ]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9 ]
  • 元宝山露天矿疏干优化设计

    董书宁,李日润,虎维岳

    从影响元宝山露天矿地下水疏干的主要水文地质参数随机性特征分析入手 ,建立并求解了元宝山露天矿疏干工程优化设计的随机地下水管理模型 ,揭示了水文地质参数随机性对管理模型结果的影响 ,认为参数的随机性越大 ,管理结果越坏 ;置信水平越高 ,管理结果越坏 ,且渗透系数和边界条件对管理结果影响最大。

    2000年05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阅读次数:61 ]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6 ]
  • 综放工作面覆岩破坏规律的观测研究

    申宝宏,孔庆军

    综放覆岩破坏规律 ,特别是近松散层开采区的实测数据现在还很少。兖州杨村煤矿采用瞬变电磁法对同一工作面的岩柱厚度大于 69m的深部开采区和岩柱厚度 2 8~ 69m的浅部开采区分别进行了采后覆岩破坏两带高度探测 ,探测结果表明浅部裂缝带高度比深部降低 1 7%~2 7% ,冒落带高度变化不明显。

    2000年05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78 ]
  • 影响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效果的地质因素

    郭建斌,姜岩

    煤层开采后 ,采空区上覆岩层内产生离层现象 ,注浆充填离层可以减小地面沉陷。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效果受离层带地层条件、离层围岩透水性和工程地质特性的影响 ,表现为离层的形成、宜于注浆的离层带的位置、注浆液的保存与支承力的维持。

    2000年05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阅读次数:85 ]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17 ]
  • 开采引起的含水层失水对地表下沉的影响

    崔希民,方志海,左红飞,李海霞

    为了改善矿区开采沉陷预计精度 ,解释华东矿区地表下沉系数大于 1的原因 ,减小采动损害 ,本文基于现场钻孔水位动态观测结果 ,获得了覆岩破坏与含水层水位变化的 3种对应关系。根据含水层失水后固相颗粒有效应力增加引起岩土体孔隙比的变化 ,建立了含水层失水固结沉降机理 ,利用叠加原理 ,导出了地下开采与含水层失水共同引起的地面沉降计算方法。研究实例表明 ,失水下沉占煤层开采下沉的 2 5%。

    2000年05期 47-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50 ]
  • 英特网上的水文地质信息资源

    巨天乙,张国明

    通过广泛的网上资料搜集、分析和整理分类 ,为广大水文地质及相关行业工作者介绍了英特网上的水文地质信息资源 ,主要有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大学、科研机构、电子期刊、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链接站点的最新获取途径。

    2000年05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3 ]
  • 矿井地质雷达超前探测正演模拟

    何兵寿,魏修成

    用时间域有限差分 ( FDTD)法建立矿井地质雷达的模型。采用理想频散关系和超吸收边界条件 ,对几个典型矿井地电模型进行了正演模拟 ,研究了矿井地质雷达超前探测的剖面特征。巷道对各道直达波能量分布及波列形状有明显影响 ;煤岩分界面主要影响反射波能量分布。

    2000年05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阅读次数:115 ]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23 ]
  •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征订启事

    2000年05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横向覆盖次数的确定及宽方位数据采集的设想

    许崇宝,孙立新

    提出了线束型三维观测系统横向覆盖次数的一种简易确定方法 ,详细论述了非纵误差的实质及纵测线方向的选择方法 ,根据目前煤田三维数据采集现状 ,提出了宽方位角的设想 ,以便克服以往三维观测系统中方位角分布不均的弊端。

    2000年05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3 ]
  • 叠加速度成图在CPS3绘图系统中的实现

    王磊,林建东

    基于 CPS3绘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常规时深转换 ,针对目的层埋藏深 ,速度横向变化大 ,钻孔资料少的三维勘探区 ,摸索出了一套由叠加速度出发进行时深转换的方法。此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华北煤田 TSK勘探区的三维资料解释中 ,弥补了传统时深转换方法的不足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绘制的构造图深度同巷道资料吻合。

    2000年05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阅读次数:78 ]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4 ]
  • 全孔反循环中心取样钻进设备与试验研究

    王茂森,殷琨,蒋荣庆

    气动贯通式潜孔锤与双壁钻杆及专门研制的反循环钻头 (获国家发明专利 )配套使用 ,可实现反循环连续取心 (样 )钻进新工艺 ,连续获取的岩样采取率高 ,品质好 ,代表性强。经复杂地层金矿、铜矿等矿区使用 ,钻进效率比普通钻进方法提高 3倍 ,成本降低为原成本的 1 / 8~ 1 / 5,有效解决了复杂地层矿床勘探和取心钻进难题。

    2000年05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24 ]
  • 优选泥浆配方的模糊数学方法

    曹丽文

    泥浆试验属于多因素多指标评价试验。应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多目标模糊决策法 ,根据不同地层的钻进需要 ,借助计算机编程计算优选泥浆配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000年05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阅读次数:47 ]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