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gy&Exploration
创刊时间:1973
刊期: 月刊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主管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编:董书宁
副主编:王皓 秦勇
               James W. LaMoreaux
执行主编:晋香兰
ISSN:1001-1986
CN: 61-1155/P
主页:www.mtdzykt.com

  • 聚煤作用的层序模式

    金高峰,龚绍礼,张春晓,周敏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 ,对华南二叠纪含煤盆地和侏罗纪鄂尔多斯含煤盆地进行研究 ,建立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陆相坳陷盆地的地层层序沉积模式和层序聚煤模式 ,并对两者聚煤作用作了简要对比。

    2000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阅读次数:83 ]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28 ]
  • 鲁西控煤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单松炜,王淑霞,黄春慧

    在对鲁西断裂、褶曲构造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构造控煤的主要特点及构造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 :由于沂沭、聊考断裂长期的左行平移 ,控制了煤田构造 ,形成鲁中箕斗型断块构造和鲁西南的堑垒型断块构造 ,使含煤地层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今后找煤勘探应在构造叠加的地区进行 ,为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勘查提供了参考资料。

    2000年01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阅读次数:88 ]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23 ]
  • 从美国煤炭产消状况思考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

    李林涛,贾希荣

    中国与美国同为世界煤炭生产、消费大国。作为发达国家 ,美国煤炭生产、消费等许多方面都有值得中国借鉴之处。本文从美国近几年煤炭生产、消费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结合中国煤炭生产、消费等形势 ,提出使中国煤炭持续发展所值得思考的问题。

    2000年01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6 ]
  • 华北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中的Zoophycos痕迹组构

    胡斌齐永安

    应用痕迹组构的分析方法 ,概要论述了华北沉积地层区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中的痕迹化石产状特征和痕迹组构的主要组成特征。结合沉积学分析 ,首次提出了五种组构类型 :类型 A—Zoophycos占绝对优势 ,分异度低 ,生物扰动强度为 2级 ,常见于泻湖或水体较宁静的海湾环境 ;类型 B—以 Thalassinoides和 Zoophycos为主 ,分异度和丰度都较高 ,生物扰动强度为 3级 ,属正常天气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间的上部沉积环境 ;类型 C—痕迹化石丰度较高 ,常见有 Zoophycos、Tha lassinoides、Planolites、Taenidium、Palaeophycos和 Teichichnus等 ,可分辨出 4个阶梯 ,生物扰动强度为 3~ 4级 ,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至风暴浪基面间的下部沉积环境 ;类型 D—主要由 Zoophycos和 Chondrites组成 ,丰度高 ,但分异度低 ,生物扰动强度为 5级 ,产生于风暴浪基面附近或较闭塞的环境 ;类型 E—生物扰动极强 ,扰动指数为 2 6 ,偶而可识别出 Zoophycos和 Chondrites,可能属局限河口湾下部或风暴浪基面之下的沉积环境。

    2000年01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阅读次数:107 ]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12 ]
  • 海孜煤矿煤层构造规律及预测

    琚宜文

    在井下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对已采区中小型煤层断层和层滑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 ,断层展布以北东向为主 ,大都为层间断裂 ,成带等距排列。层滑是以北西—南东滑动方向为主体的复合式构造 ,它常发育在 7、8、1 0等煤层顶板附近 ,而对 7、8煤层破坏最严重 ,这是 7、8煤层急剧增厚变薄以致不可采的主要原因。煤层变薄带不仅在平面上的展布具有方向性、等距性和分区性等特点 ,而且还表现为不同方向的叠加复合。构造对煤矿生产经营产生了多种影响 ,在工作中利用构造规律 ,对未采区进行构造预测 ,取得了显著效果。

    2000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阅读次数:53 ]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0 ]
  • 我国煤矿采区应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获益巨大

    2000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阅读次数:68 ]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 黄陵矿区地质灾害的现状与评价预测

    杨梅忠,梁明,巨天乙,徐洪展

    在论述黄陵矿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 ,分析了矿区地质灾害的类型、现状与特点 ,采用模糊判别等数学方法对矿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评价与预测 ,并据此确定了黄陵矿区有 4个地质灾害区段 ,即黄陵城区灾害段、黄陵店头镇灾害段、苍村井田灾害段和车村井田灾害段。

    2000年0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阅读次数:119 ]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7 ]
  • 煤储层厚度与其渗透性及含气性关系初步探讨

    秦勇,叶建平,林大扬,焦思红,李贵中

    煤储层厚度对其渗透率和含气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 :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储层厚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明显分布在两个区域 ,构造煤发育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具有负相关趋势 ,原生结构保存完好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关系以渗透率 0 5m D为界 ,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相关趋势 ;我国部分地区煤储层含气量具有随厚度增大而增高的规律 ;我国具有商业性开发价值的煤储层的临界渗透率似乎应在 0 5m D左右。煤储层厚度与渗透率之间关系分别受控于沉积作用、地应力、煤级煤岩特征或构造变形特征 ,但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的主要控制因素可能有所侧重。煤储层厚度越大 ,煤层气向顶底板扩散的阻力就越大 ,这也许就是某些地区煤储层厚度与含气量之间具有正相关越势的根本原因。

    2000年01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阅读次数:137 ]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10 ]
  • “岩石长钻孔成孔设备及工艺的研究”课题

    夏宇靖

    2000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阅读次数:75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 阜新煤田煤层气开发选区研究

    赵明鹏,路爱平,周立岱,曹立刚

    阜新煤田煤层瓦斯含量高 ,预测煤层气资源量达 1 36 91× 1 0 8m3,是我国煤层气开发的重要选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阜新矿区煤田地质特征 ,深入研究了各分区内各煤层中影响煤层气生成、储集和运移的地质因素 ,提出刘家—王营子区是阜新煤田煤层气开发的最佳选区。

    2000年01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8 ]
  • “煤矿坑道近水平定向钻进技术的研究推广”项目获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

    夏宇靖

    2000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104 ]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 多含水层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许光泉,朱继勇,桂和荣,陈明佑,李慈君

    从平原地区的多含水层系统概念出发 ,建立了多含水层系统的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含水层系统的流程设计 ,为解决此类地下水模型计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法和思路。针对多含水层系统和多层、多结点 ,形成的矩阵方程组线形高度稀疏特点 ,给出了共轭梯度法和 SSOR—共轭梯度法的两种比较解法 ,最后结合松辽盆地东部三层含水层系统的计算实例 ,对未来地下水开采引起的水位变化进行了预报 ,预测明水一段和二段在 2 0 0 5年将会各出现一个较大的降落漏斗 ,且二段漏斗的深度和范围明显大于一段。多含水层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2000年01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4 ]
  • 综放工作面缩小防水煤柱的可行性研究

    杨本水,王广军,梁广玲,高怀海,张启国

    任楼矿主采煤层上方直接覆盖着 5~ 1 5m的砾石含水层 ,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 ,设计留设垂高为 80 m的防水煤岩柱。为论证所留煤柱是否安全合理 ,进行了矿区水文地质和上覆岩层岩石力学性质、水理性质试验。结果表明砾石层的含粘量较高 ,垂直渗透能力较弱 ;工作面浅部基岩泥岩类属较弱及中硬岩类型 ;基岩风化带内粘土矿物含量较大 ,吸水后体积膨胀 ,再生隔水能力强 ,受采动影响后 ,具阻水和抑制导水裂隙继续发展的双重作用 ;还进行了相似材料模拟 ,计算机模拟和公式计算。据以上研究结果 ,将防水煤岩柱缩小为 6 5m。 1 998年 5月已回采完毕 ,回收煤炭4 6× 1 0 4 t。

    2000年01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30 ]
  • 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富水优势断裂

    王辉,李艳红

    基岩裂隙水探寻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富水优势断裂的确定是其中的关键。文章详细论述了运用层次分析法寻找富水优势断裂并进行分级的实施方法。这一方法的实施可归纳为“两个前题条件 ,五个分析步骤 ,一个结果判断”,两个前题条件为富水性功能分类和构建优势指标体系 ,五个分析步骤为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对象层权重总排序 ;一个结果判断为利用层次分析的结果进行断裂富水性分级 ,从而最终确定出富水优势断裂。此法为富水优势断裂的定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简洁、实用的新方法。

    2000年01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阅读次数:64 ]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2 ]
  • 粘土水泥浆材料的选择

    冯向东

    为了首次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 CL—C型浆液材料选择的技术标准 ,首先研究了CL— C型浆液的凝结过程及主要化学反应 ,然后根据注浆工程对浆液的要求及研究的 CL— C型浆液的三态变化特点 ,结合近 8年来在华东地区施工的 6个大型注浆工程所选用的 CL—C型浆液材料的理化特征、注浆效果 ,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与应用 ,提出了 CL—C型浆液材料使用的粘土选择宜采用 8项、水泥选择宜采用 3项、水玻璃选择宜采用 2项、水选择宜采用 2项等浆液材料选择技术标准。

    2000年01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阅读次数:86 ]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38 ]
  • 电偶源瞬变电磁测深研究(六)——瞬变场资料的反演解释

    陈明生,阎述

    阐述了用广义逆矩阵反演瞬变电磁测深资料的方法和实际效果 ,重点解决大偏移距电偶源瞬变电磁测深资料的反演。

    2000年01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阅读次数:90 ]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0 ]
  • 一种离散化的最小曲率插值方法

    陈斌

    提出一种离散化的最小曲率曲面插值方法。它通过应用有限元方法得到对实际曲面曲率的真实估计 ,并进而讨论了对地层曲面插值中的断层边界的处理方法。

    2000年01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阅读次数:115 ]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25 ]
  • 我国煤矿采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成果

    魏子荣,杜兴亚,方正,赵镨

    针对以往新建矿井因地质构造不清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的现实情况 ,1 991年以来 ,国家发展银行及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投入资金开展了大规模矿井采区地震勘探工作 ,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介绍了几年来采区地震勘探所取得的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对所能解决的地质问题也作了重点介绍 ,并对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2000年01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34 ]
  • 深层地热水井钻探工艺

    曾铁军

    针对西安地区深层地热资源开发中钻遇地层特点 ,阐述了提高深层地热水井钻进效率的技术措施 ,并结合钻井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2000年0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阅读次数:74 ]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