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革,郑少林,姜剑红,何承全,尹德顺,朴太元,周其道,赵熙凤
近年来鸡西含煤盆地早白垩世海相沟鞭藻及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的不断发现,为确认城子河组及其下伏滴道组、上覆穆棱组的时代属早白垩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生物地层研究,恢复晚中生代黑龙江省东部古地理格局,为扩大找煤远景等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1999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阅读次数:101 ]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36 ] - 李增学,魏久传,兰恒星,韩美莲
进行了黄县盆地充填沉积的层序地层划分,并与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研究表明:早第三纪黄县断陷盆地的构造演化总体上经历了两次裂陷期,第一裂陷期以盆地间歇性快速沉降为特点,第二裂陷期以盆地持续缓慢沉降为特点;盆缘同沉积活动对盆地充填起控制作用,不同阶段发育的层序具有不同的沉积序列特征,层序内部单元和沉积体系、相的配置显示出有序性,从而提出了黄县断陷盆地充填样式,指出聚煤作用以低水位和水进期较强。
1999年06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阅读次数:104 ]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11 ] - 仇庆芬1999年06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阅读次数:86 ]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 刘钦甫,彭苏萍,曹代勇,许红亮,贺日兴
为了恢复郑州超化煤矿山西组沉积时盆地的介质环境条件,利用X射线衍射和等离子光谱分析技术对研究区泥质岩的粘土矿物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泥质岩中微量元素和粘土矿物组成在二1 煤层的上下明显存在差异:B、Sr/Ba、P、CaO、MgO、V、Li、Ni、Zn 含量在底板泥质岩中含量较高,而在顶板以上泥质岩中含量明显降低;TiO2、Cu 和Co 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趋势与上述元素相反;伊/蒙间层矿物和伊利石在底板泥质岩中含量较高,而顶板以上泥质岩中高岭石具有增高趋势。这反映出二1 煤层底板明显受到海水影响,而在煤层形成以后海水影响明显减弱。
1999年06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阅读次数:136 ]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21 ] - 王桂梁,刘桂建,邹海,李朝峰,王继尧
晚三叠—中侏罗世华北地台早中生代的盆—山关系使内蒙地轴的挤压隆升, 其南侧的山前盆地挠曲下沉形成含煤建造;晚侏罗世的盆地往北推移,在内蒙地轴南部及东部的E—W 向及NE向的山间盆地中,接受了周边山地的物源而形成磨拉石建造;早白垩世的盆地在区域伸展的环境中形成了NNE向的断陷盆地,盆—山耦合仍是高处剥蚀、低处充填的浅层次的填平补齐关系。盆—山的迁移演化完成了由古亚洲洋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转换是在板内外、球内外和太阳系内外多种动因的配合下完成的。
1999年06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阅读次数:123 ]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26 ] - 苑立青
从建造和改造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晚石炭世珍子山组的发育特征,分析了与赋煤有关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珍子山组含煤段沉积厚度比较稳定,含煤性较好,受后期构造破坏较轻,是较好的赋煤区。该研究为密山地区进一步找煤指出了方向。
1999年06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阅读次数:67 ]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1 ] - 萨贤春,姜在炳,李必慧,孙涛
介绍了一个专门为地测部门设计和开发的软件系统——地质、测量信息系统(MSGIS)的应用范围、主要功能,并以系统的具体操作为主线阐述了系统的用户界面、输入输出接口、图形生成、地测图形的自动处理和3D地测模型。
1999年06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阅读次数:83 ]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16 ] - 李信1999年06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阅读次数:54 ]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 艾天杰,李荣西
在对渤海湾盆地晚古生代煤系烃源岩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烃源岩的主要生烃组分、有机质类型及生烃门限等方面对其生烃性进行了评价,认为太原组烃源岩生烃性要好于山西组;渤海湾盆地晚古生代煤系烃源岩不但具有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较高的生烃能力和热成熟条件,而且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1999年06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阅读次数:117 ]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7 ] - 何光玉,吴冲龙,陈荣书
煤成烃是目前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是油气地质研究新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基于煤成烃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系统动力学”的工作方法,将煤生烃史系统划分为古温度和有机质成熟史、烃源岩发育史和有机质降解史等三个子系统。在泥岩生烃史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煤生烃史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的特点是各子系统内部及其间充满了控制和反馈控制信息。将该模型应用于辽河盆地东部坳陷荣兴屯地区的煤生烃史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999年06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4 ] - 盛建海,苏现波
从影响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因素:煤厚、煤岩组成、煤级、煤体结构、裂隙系统、渗透性、吸附/解吸特性和含气量等方面对河南省的主采煤层——二1 煤的煤层气地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镜质组含量较高、割理比较发育、外生裂隙发育适中的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渗透性最好,是最有利的储层;外生裂隙发育适中的无烟煤是有利储层;碎粒煤为不利储层;糜棱煤为不可开发储层;临界解吸压力较高、含气量较高的中煤级煤分布区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首选地区。
1999年06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阅读次数:120 ]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9 ] - 郑纲,韦讲汉
汪家寨煤矿涌水量主要受控于大气降水,为了及时预报矿井涌水量,利用矿井涌水量序列和降水量序列,建立涌水量非线性即时预报模型。从涌水量和降水量的互相关分析得知,涌水量滞后降水量约0~1 个月。应用时间序列混合门限自回归模型建立了涌水量预测模型Tarso[2,(1,1),(1,1)],利用此模型对1991 年的涌水量进行了预测,误差率在10% ~20% 之间,满足生产需要。模型既考虑了涌水量序列的自相关性,又考虑了涌水量、降水量的互相关性,适用于涌水量受控于大气降水量的南方矿井。
1999年06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 ] - 王经明
完整底板和非完整底板的注水试验发现底板深处的耗水早于浅部,显示底板的破裂发生在采前,相似材料模拟具一定导升高度的底板在采动中的变化揭示了同样的规律。底板的原位应力测试发现承压水在采前出现了向上入侵的现象,二次应力给导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递进导升是突水机理之一。
1999年06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阅读次数:90 ]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94 ] - 孙立进,刘明雷,施龙青
肥城矿区内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多层次性、多期性、小规模性和形式多样性。滑动构造加强了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降低了煤层底板的隔水能力,促进了岩石的应力溶蚀作用,复杂了水网络,减少了煤田深部突水。
1999年06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阅读次数:122 ]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3 ] - 付延玲,骆祖江,王增辉
讨论了应用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并将其应用于陕西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根据陕西省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受多因素制约的特征,将全省剖分成350 个样品单元,选取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水质、土地资源、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植被、气候、地震、滑坡、泥石流、地方病、水土流失、沙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盐碱化、沼泽化等15 个变量作为评价因子,采用Q 型聚类分析方法,将全省分成37 个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将其划分成7 个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地质环境质量的宏观分布特征。
1999年06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阅读次数:107 ]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40 ] - 李林涛,江永蒙,郭毅定
由于高硫酸盐矿井水离子组分复杂且含量高,使单一的水处理技术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也使水处理部门承受昂贵的运行费及设备维护费。本文从废水综合处理产业化角度出发,依据无机化学反应中的溶度积规则,利用钡试剂净化高硫酸盐矿井水,在达到净化目标的同时,又能回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沉淀性BaSO4,从而反向支持水处理工程的运行,使一个单一的矿井水处理项目变成一个具有商品水、商品沉淀性BaSO4 收益的综合产业部门。
1999年06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阅读次数:129 ]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11 ] - 吴小平,徐果明,李时灿
针对ICCG算法中的关键步骤,提出了快速有效的计算技巧,以利于实际应用。
1999年06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阅读次数:92 ]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49 ] - 阎述,陈明生
随着频率电磁测深(包括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的深入发展,必然要进行三维情况下的研究。线源频率电磁测深二维正演模拟研究为最终实现三维正演打下了基础。
1999年06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阅读次数:69 ]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37 ] - 于师建,程久龙,王玉和,颜世杰,张同洲,李永春
通过对梁家煤矿两个工作面的坑透试验研究,获得了“三软煤层”的电磁波吸收系数β;应用CT技术处理得到了工作面吸收色谱图,分析了“三软煤层裂隙、构造的吸收异常特征,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1999年06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阅读次数:62 ]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7 ] - 李德春,葛宝堂,忽杰武
岩爆和煤层突出灾害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及生产效率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本文讨论了电阻率法在矿山灾害预报中的应用,利用试验观测了岩样在破坏过程中电阻率的变化,其结果表明,岩石电阻率在其破坏过程中变化明显,说明电阻率法可以用于矿山灾害的预测、预报
1999年06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12 ] - 喻重山
介绍了GCF—1500 冲击反循环工程钻机的技术参数和性能特点。钻机采用了冲击反循环方式,钻进效率高,适应地层面广。
1999年06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3 ] - 周烨,冷曰梅
黄土隧道村砌后,回填密度差、空隙多,潜在隐患大。本文以太峪黄土隧道为例,介绍了充填注浆的实践经验,质量检验表明,注浆起到了充填、加固、止水的效果。
1999年06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9 ] - 韦讲汉
对旋喷体进行定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实践经验,结合数学方法对旋喷冒浆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旋喷体的液固含量、旋喷孔口冒浆量、旋喷喷射直径,取得了好的效果。
1999年06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阅读次数:74 ]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