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节华,许惠龙
以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组织完成的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为基础,论述了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现状与前景。中国煤炭资源以石炭二叠纪及侏罗纪煤为主,形成北方太行山—贺兰山之间包括晋、陕、蒙、宁、豫和新疆塔里木河以北,以及南方川南、黔西、滇东富煤区;但煤类分布极不平衡。通过对地域分布、埋深、煤类等方面因素具体分析后认为,近期可供进一步找煤、普查的工作对象仅占6.4%;煤炭资源赋存比较丰富的省(区)潜力较大,而煤炭资源较缺地区则潜力甚小,南方经济发达的省(区)基本无找煤普查前景。以上研究,为中国在21世纪进行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研究提供了资源依据。
1999年03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阅读次数:134 ] |[下载次数:2474 ] |[网刊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178 ] - 孙尚信,曹云全,马世琴
准格尔矿区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为16760t/d,而开采量为74973t/d,长期开采将引起一系列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如泥沙充填带运移和水质恶化,所以应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开拓新的供水水源;建立新的供水水源地;减少集中开采;建立地面污水处理系统,避免污水排入地下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3 ] - 陈明生,解海军
由逆拉普拉斯变换将均匀大地面上的电偶极子源谐变电磁场转换为瞬变电磁场,并计算出Bz(t)t瞬态曲线;对分层大地面上的瞬变电磁场,采用折线逼近法计算余弦变换得出Hz(t)瞬态曲线。从计算结果分析可知,瞬变电磁测深可实现较小极距探测较大深度。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26 ] - 陈国宝
危岩崩落是山区常见的一种不良物理地质现象。本文从详实的现场调查资料着手,对危岩体的危害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计算论证,并提出了具体的拦截、支挡和镶补沟缝等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阅读次数:76 ]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20 ] - 高绪晨
煤层甲烷含气量是评价煤层气的最重要指标。可理论计算密度和中子测井对它的响应,并由此导出计算含气量的方程。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阅读次数:121 ]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36 ] - 陈明生,李正斌,阎述
依据联合时—频分析原理,研究了几个地电模型瞬态响应信号的时—频分布特征,说明瞬变场信号的时频分布强度在随深度减弱的总趋势下,受电阻率影响有明显变化:电阻率低分布强度大;电阻率高分布强度小。据此建立起瞬变场信号的联合时—频分布与地电结构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解释瞬变场资料。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阅读次数:110 ]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5 ] - 吴小平,徐果明
一般而言,有限差分法求解点源三维地电场正问题所形成的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Ax=b,直接解法的计算效率极低。本文从系数矩阵A的不完全Cholesky分解及矩阵特征值的特点等角度,说明了不完全Cholesky共轭梯度(ICCG)迭代技术可大大提高电阻率三维正演速度的内在原因。结合矩阵A的稀疏存储模式,使得内存需求也大大减少。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阅读次数:120 ]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42 ] - 冯宏,李天元,杨元海,赵炯,张仲礼,肖岩,程云,田胜荣,童永生
冈瓦纳系煤田占印度国家煤炭储量的99%。槽波探测技术是印度国家煤炭部第一次引进的矿井小构造物探成套技术。通过在A2、A3两个面的槽波探测工作,初步了解了其主采煤层的槽波条件、波速、频率和槽波穿透距离。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阅读次数:111 ]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11 ] - 李贵东,温显端
系统分析了河东煤田上石炭统(C2)—下二叠统下部(P11)45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在层序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碳氧同位素应用于层序划分及对比、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及晚古生代地层沉积相研究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碳氧同位素在C2及P11的三级层序中的分布特征是不相同的,从TST到HST,在C2的三级层序中,δ13C及δ18O不断变重;在P11的三级层序中,δ13C不断变轻,而δ18O不断变重。这种规律在P11每个三级层序中均相似,垂向上显示出韵律性。横向上,δ13C及Z值总体具有由北向南升高的趋势。碳氧同位素在层序中的分布是受聚煤作用、陆源物质的注入、古气候、沉积环境及时间等控制的。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阅读次数:140 ]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10 ] - 岳巍
采用地史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下石炭统杨山组煤的变质演化历程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杨山组煤的变质作用经历了海西旋回中期和燕山旋回中—晚期两个演化阶段,煤级在第一阶段异常低热古地热场中深成变质作用下达到焦煤,第二阶段却在异常高热古地热场导致的热变质作用下剧增至超无烟煤。在包括研究区在内的大别山构造带北麓,海西旋回中期可能具有冷盆的特征,而燕山旋回中—晚期却表现出热盆的性质。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3 ] - 许光泉,刑军,吕杰堂
淮北某些矿区井筒变形、破坏严重,其主要诱发因素是下含水层水位下降而产生的附加应力。运用[2D-σ]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认为: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层与井筒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剪应力,其大小与水位降深和相对位移成正比;轴向应力随深度变化小,而随下含水层水位下降而增大;井壁破坏首先发生在其内缘,并逐渐向外扩展,破坏度沿深度方向增大;一含和下含同时有水位降时,轴向应力和剪应力的变化与单一含水层水位下降时相似,但轴向应力变化幅度明显增大,剪应力在上部含水层处增加。模拟计算分析结果与淮北地区井壁变形、破坏情况大体一致。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阅读次数:132 ]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5 ] - 白海波,陈忠胜,张景钟
徐州矿区开采深度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严重。主要突出水源为奥陶系含水层。突水原因主要有:底板隐伏陷落柱或断层导水;底(顶)板含水层与奥灰含水层对接;顶板冒落裂隙带导通断层对盘的奥灰含水层;奥灰水通过基岩隐伏露头侧向补给矿井。其防治对策为:引进先进技术手段,探查分析奥灰岩溶水发育规律;分区隔离开采,完善防排水系统;注浆封堵突水通道;排供结合,综合利用。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阅读次数:81 ]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51 ] - 周建勋
3个煤级的煤样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煤是一种温度敏感性较弱的岩石。影响煤层构造变形机理的关键因素是煤级,随煤级增高煤层塑性减弱、脆性增大。韧性变形主要发生在煤级较低的煤层,煤级较高煤层主要发生脆性变形。不能完全用煤层本身强度特性解释煤层容易发生强烈流变或成为拆离、滑脱层的现象,需考虑其它可能因素。
1999年03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8 ] - 黄焱球,程守田
通过对东胜含煤地层成煤期沉积环境、古介质等的分析,并用有机吸附实验对高岭石与有机质的吸附关系进行了实验,探讨了东胜砂岩型高岭土的富集机理。结果表明,高岭石在河流环境中的富集成矿与水介质中大量有机质的存在有关,植物分解产生的腐殖质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在pH值>5.5和适量的多价阳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介质水中的腐殖质可通过多价阳离子与高岭石和石英相互牢固吸附,形成高岭石—有机质—石英复合体,从而使高岭石能够与石英一起搬运、沉积;某些具有一定疏水性的有机质与矿物的吸附,改变了矿物颗粒表面的亲水性,促进了高岭石的沉积富集。
1999年03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阅读次数:101 ]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10 ] - 范立民,杨宏科
浅部煤层的赋存特征直接影响着综采面布设和开采。本文论述了神北矿区石圪台至大柳塔一带浅部煤厚变化特征,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1999年03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阅读次数:167 ] |[下载次数:1340 ] |[网刊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32 ] - 高岗
通过对煤系热解参数之间及其与有机碳含量的研究,分析了煤系热解参数与有机碳的关系,认为煤系热解参数及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均较宽,不同热解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1、S2和S1+S2与有机碳具正相关关系,基本可以用于评价有机质丰度。热解类型指数S2/S3、氢指数、氧指数和S3明显地受有机碳的影响,尤其S2/S3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样就影响有机质类型的评价。给出了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式,这对于煤系烃源岩的生烃定量评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999年03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阅读次数:109 ]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2 ] - 段连秀,王生维,张明
煤储层中裂隙充填物主要是围岩裂隙中的水溶液与煤中有机显微组分热解产生的以气相为主的流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相互作用带的位置对煤层气藏封闭保存条件的影响至关重要。若无机充填物仅发育于封闭围岩之中,则其相应的煤层气藏的封闭条件好,含气饱和度高;反之,若在煤储层的裂隙中发育大量无机充填物,则煤层气藏的封闭条件差,含气饱和度低。此外,充填物还堵塞了煤储层中裂隙的通道,使渗透率降低。
1999年03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57 ] - 马培智
华北型煤田下伏的奥灰岩溶裂隙含水层,通过垂直导水构造与煤系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这些垂直导水通道隐伏性强、横断面有限,用常规的水文地质勘探方法难以查找。在开滦、肥城等矿区,选择位于最下部可采煤层和奥灰之间的某一含水层作为“中间指示含水层”,在其中寻找反映下部水源补给含水层性质的“水文地质异常区”,通过放水试验,进一步缩小其范围,查明了3个垂直导水构造。以上实例说明在水文地质条件类似的大水矿区,应用此方法查找导水构造是可行的。
1999年03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1 ] - 孙本魁,段中稳,金洪元
在新区矿井样本少的条件下,多类判别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特别是发生过突水淹井的煤矿,各含水层的地下水有了一定的混合,判别水源就更为困难。因此需要一种快速、有效、准确的判别方法,对水源逐对辨别,并按概率最高者归类。将这一方法应用于任楼煤矿,对某工作面凭经验难以判别的水源进行确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肯定了注浆效果,取消了防水闸门。这一结论已被生产验证。这种方法在水样少的条件下具有普遍的用途。
1999年03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阅读次数:79 ]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22 ] - 陈江峰
在前人裂隙网络水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依据分形理论对裂隙网络复杂系统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获得定量描述这一复杂体系的特征值——分维,并查明它与裂隙网络渗透率之间的关系。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裂隙网络(指有效裂隙网络)的分维值与渗透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有可能为裂隙网络渗透率的定量评价提供一个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
1999年03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阅读次数:110 ]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4 ] - 喻重山
为了满足水力反循环连续取芯钻进工况的要求,重新设计制造了动力头。动力头采用双速交流电机驱动,与齿轮变速箱配合,能够获得4种转速和较大的调速范围,不仅满足了不同材料钻头的钻进转速要求,而且整个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动力头主轴采用空心双壁式结构,将水笼头与动力头合为一体,使系统结构更加紧凑。通过钻进试验,动力头运转正常,能够满足水力反循环连续取芯钻进的需要。
1999年03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