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学义,吴冲龙
<正> 泥石流是高密度、高粘度块体流体,是碎屑物(包括粘土)和水的混合物。笔者在“中国东部中生代断陷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与聚煤规律”研究工作中,接触了大量的冲积扇沉积物。泥石流是冲积扇的三种主要沉积类型(泥石流沉积、扇面河道沉积、漫流沉积)之一。大量事实证明,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对断陷盆地的聚煤作用
1988年01期 1-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阅读次数:87 ]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 ] - 张文昱
<正> 笔者在邢台、邯郸、峰峰等地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发现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碎屑岩中的碎屑物质成分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它反映了晚二叠世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剥蚀区的基岩性质或物源区发生了更迭,这无疑为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和上石盒子组的正确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88年01期 3-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阅读次数:109 ]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 冯宝华
<正> 前人将河北宣化地区中生代地层与京西中生代地层对比,而且地层名称也相同,如杏石口组和南大岭组等。根据宣化于洪寺南大岭组玄武岩顶部粘土风化壳的发现,推断京西南大岭组玄武岩很可能也存在古风化壳。经过野外观察、采样和测试,证实古风化壳及其再沉积粘土岩确实存在,只是因为区域变质作用将粘土岩改观后,难于辨认。
1988年01期 4-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7 ] - 曲星武,徐俊杰
<正> 多年来,煤田地质工作者对厚煤层和巨厚煤层的成因都十分关注。不少人从沉积环境、构造控煤及成煤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疑难问题和争论,迄今未能得到满意的解决。理论上,在成煤过程中沉积底面沉降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长期保持平衡,才能形成厚煤层或巨厚煤层。那么在什么部位、什么因素能造成以上两个速度的长期均衡呢?研究表明,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
1988年01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1 ] - 本刊编辑部
<正> 据湖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队刘荣登来稿,位于永兴县的马家湾井田,在1960—1961年及1982—1983年先后两次勘探,均认为本区含煤地层被大量断层所切割,构造复
1988年01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阅读次数:71 ]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李宝庆,贾希荣
<正> 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煤层中高岭石粘土岩夹矸是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一种岩石,常形成一种分布广、层位稳定的薄层粘土岩层,国外通称为“Tonstein”。本文就其赋存层位、分布特征、性质和成因及其经济意义进行探讨。
1988年01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3 ] - 李敬歧,钱丽君
<正> 榆(林)横(山)煤田位于陕甘宁盆地北部,面积约8000km~2,其地层发育与盆地内部基本一致。在煤田南部的无定河剖面,由老至新依次有上三叠统瓦窑堡组,下侏罗统富县组,中侏罗统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等。延安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1988年01期 12-17+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1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 ] - 姚文龙
<正> 安徽省淮北煤田的许疃井田,含煤地层厚度变化大,山西组下部10煤层在南部大面积缺失,下石盒子组7煤层在北部和西部分叉等地质成因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笔者系统分析了井田内的大量资料后发现,含煤地层的沉积始终受基底隐伏断裂的控制,由于水平挤压或垂直升降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分异作用,影响到井田内地层厚度、岩性、岩相、含煤性等的差异。
1988年01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4 ] - 徐凤银
<正> 川南芙蓉矿区白皎井田位于四川台向斜叙永台凹西段,珙长背斜南翼的倾没部位。井田为缓倾斜单斜构造,倾向南西,走向自东至西逐渐变为北西向,成一扇形,倾角5—12°,断层极为发育。该矿为超级瓦斯矿井,并有煤与瓦斯突出。煤系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共有煤层5—14层,均为无烟煤。其中 K_3、K_1两层可采,煤厚分别为1.3—1.5m 和1.8—4.0m;K_2局部可采,煤厚变
1988年01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阅读次数:78 ]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6 ] - 关世桥
<正> 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赞助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矿床(产)沉积学学术讨论会,将于1988年7月31日—8月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讨论矿床(产)沉积学
1988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阅读次数:88 ]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林世光
<正> 自六十年代以来,各产煤大国都十分重视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提出了数十种假说。在众多的假说中,综合作用假说越来越被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从分析突出本质及其分类理论的现状出发,笔者认为,煤与瓦斯突出是由裂隙-孔隙结构、有应力和饱含瓦斯的煤层,与采掘工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采掘过程中,
1988年01期 25-2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阅读次数:104 ]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5 ] - 季叔康
<正> 我国不少煤田、矿区遭受岩浆侵入,使煤炭储量减少,煤层赋存条件恶化,给正常开采带来困难。许多矿井将岩浆侵入区煤炭储量列为表外储量,甚至将岩浆侵入区划为开采禁区。随着煤炭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缺煤省区和小型煤矿开采岩浆侵入区的煤层则具现实意义。利国矿区是一个岩浆严重侵入区,笔者收集了区内有关勘探资料,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对岩浆侵蚀作用作了详细定性和定量分析,初步掌握了本矿区岩浆对煤层的侵蚀规律,且总结出相应的煤炭储量计算办法。
1988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阅读次数:101 ]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 ] - 王涛,刘小明
<正> 国家储委最近颁布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在总结以往勘探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煤层稳定程度型别的划分做了详细的描述,这对正确地指导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无疑是有益的。但大量资料表明,《规范》条文规定不管怎样详细具体,由于缺少必要的定量指标,人们在执行规范过程中还会有型别认识上的差别,给勘探工作带来麻烦。为
1988年01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阅读次数:85 ]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2 ] - 刘景山
<正> 研究陷落柱的透水性,是煤矿防治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峰峰三矿井田与其外围所揭露的18个陷落柱的地质资料,对它们的透水性做了初步研究,并在井下测定了陷落柱的阻水强度和抗压强度,获得了数值定量概念,从而使采煤过程中揭露的陷落柱不再留设防水煤柱的做法有了科学依据。
1988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9 ] - 高延法
<正> 受奥陶纪石炭岩(下称奥灰)水威胁的煤层的开采,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发展方向之一是“带压开采”。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与生产现场合作,先后进行了十多次“带压开采”试验。通常采用综合观测的方法,来观测煤层底板岩层导水性、声波速度、位移和压力等在煤层开采前后的变化,对底板岩层的破坏程度进行综合性的判
1988年01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23 ] - 项远法
<正> 华北地区矿井突水事件的历史资料表明,与突水事件有关的主要水文地质因素是:(1)采矿工作面承受的底板含水层的水头压力;(2)采矿工作面与底板含水层之间相对隔水层的厚度及其岩性组合;(3)采矿工作面所处的地质环境;(4)底板含水层的富水性。显然,上述(3)和(4)都是模糊概念。
1988年01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阅读次数:107 ]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韩文成
<正> 山东省天然焦储量约3.34亿吨,占全省煤炭储量的2.4%,而滕县煤田天然焦储量占全省的76%。目前,在天然焦尚不能综合利用的情况下,它的存在不仅给煤炭储量计算带来一定困难,而且将直接影响到矿井的设计与开拓。因此,在井田勘探阶段,查明天然焦的分布范围是非常必要的。为此,1984—1985年间,我们在滕县煤田许楼井田利用区内 T_3波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识别天然焦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1988年01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阅读次数:99 ]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1 ] - 刘宗才
<正> 在水体上、水体下煤层的开采中,用电磁波法(无线电波透视法)测定煤层采动以后底板的破坏深度和上覆岩层的导水裂隙带高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们在河北井陉、山东微山湖等地的实测结果简介于下。
1988年01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阅读次数:84 ]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6 ] - 贺晓苹
<正> GZY-50全液压钻机于1987年1月通过部级鉴定后,受到了同行的普遍关注。为了进一步满足用户的要求,东煤地质局哈尔滨科研所和黑龙江肇州液压件厂联合研制了GZY-50-2型钻机。该钻机除保留原机的特有优点外,用功率较大的141型车替换了原
1988年01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78 ]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周晋国,寇绳武
本文利用视电阻率结合转换相位数据对频率测深近于远区资料进行 Bostick 反演,并在 PC-1500机上实现。反演结果表明,该方法反演速度快、计算方便,可在野外及时处理实测资料,并能绘出ρ(H)-H 曲线图,结合所给参数及转换相位曲线的变化规律自动判层,解释结果可作为直观的定性或半定量解释依据。
1988年01期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阅读次数:12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蒋士钧
<正> 该课题由河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承担,已于1987年10月16日在郑州通过评审。该系统为煤田勘探建立井田数据库,能对地质、水文地质、测井和测试化验等专业信息进行处理,编制地质报告的各种图件和表格。整
1988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阅读次数:37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吴开东
<正> 继TK-1、TK-4、TK-5钻机之后,我们又研制成功了 TK-3钻机。这种钻机保留了原 TK 系列钻机的优点,克服了 TK 系列钻机的不足,在试验中获得较好的评价。现将该钻机的特点及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1988年01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阅读次数:71 ]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4 ] - 姜以传,王安德
<正> 封孔质量是钻孔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封孔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钻孔质量等级和地质报告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以后矿床开采的安危。然而,施工中封孔质量低劣的现象时有发生,应当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影响封孔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根据实际试验提出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988年01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阅读次数:65 ]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赵师庆
<正> 弄清煤成气的识别标志对正确确定天然气类型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煤成气的识别标志和方法(一)甲烷碳同位素(δ~(13)C_1‰)1.煤级 R~00.5—2.5%范围内,源岩形成的天然气δ~(13)C_1>-30‰是煤成气;≤-47>-55‰是油型气(图5-1)。由图3可知前者的变化范围是-42.9—-19‰,后者的最大值为-30‰,大于该值的气应属煤成气,如东濮凹陷文留气藏δ~(13)C_1=-28.53‰等。
1988年01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阅读次数:67 ]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张五侪
<正> 本课题为(65-18-1-9)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参加单位有东煤地质107勘探队、淮南矿业学院、安徽、江苏煤勘公司、淮南、淮北矿务局和湖南煤研所,由煤炭科学院地质勘探分院牵头并编写总报告。攻关时间为1983—1987年。
1988年01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阅读次数:62 ]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