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gy&Exploration
创刊时间:1973
刊期: 月刊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主管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编:董书宁
副主编:王皓 秦勇
               James W. LaMoreaux
执行主编:晋香兰
ISSN:1001-1986
CN: 61-1155/P
主页:www.mtdzykt.com

  • 华莹山煤田龙潭煤系底部的砾岩层

    蔡杰兴,郭志兴

    <正> 华蓥山煤田中段邻水县城南区西天寺乡黄风槽龙潭煤系底部,发现一层特殊的砾岩层。从五十年代华蓥山煤田普查勘探以来,陆续在丁家坝至黄风槽一带上二叠统龙潭煤系K_1煤层之下发现有玄武岩和辉绿岩,其岩体不大,为透镜状,厚0~100米不等,沿走向长500~1600米(图1)。在天池向

    1986年05期 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 含煤岩系中风暴岩的研究

    刘光华

    <正>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沉积学界出现了风暴沉积作用与风暴沉积物或风暴岩(Storm deposits,tempestites)研究的热潮。大型湖盆浅水地带、特别是开阔海盆的滨海与浅海区的风暴沉积的重要性与普通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过去对浅海细粒沉积中的粗粒夹层无

    1986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4 ]
  • 成煤环境对煤层、煤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的控制作用(五)

    沈襄鹇

    <正> Ⅳ、成煤环境与勘探模式成煤环境对煤层形态有控制作用,建立成煤模式能有效地用于煤田勘探。成煤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能预测有远景的厚煤层区和煤层分叉变薄的趋势,以便合理地部署钻探力量,以最经济的手段查明地下资源。例一、美国犹他州中部埃默里煤田是一个理想的适于研究煤层几何形态与古环境背景关系的地区。Ryer(1981)报导,此煤田

    1986年05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阅读次数:86 ]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 萍乐坳陷西部龙潭组官山段中的灰岩

    宋汉卿

    <正>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在勘探萍乐坳陷西部新余、分宜一带煤田时,曾多次在龙潭组官山段中发现灰岩夹层。官山段是乐平煤系底部的一套以过渡相为主的地层,传统上划归上二叠统龙潭组。其岩性为一套粗、细碎屑岩、粘土岩夹炭质泥岩及薄煤层。含单网羊齿、耳叶等多种植

    1986年05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 ]
  • 永城煤田城郊矿区褶皱构造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张祖银,陈传诗

    <正> 永城煤田城郊矿区位于河南省东部永城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为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段北支南侧,豫淮坳陷的东北部,面积约260km~2。矿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特别是褶皱构造很有特色,它们一般都具有长期发育的历史,是在沉积期坳陷和隆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与通常所谓

    1986年05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3 ]
  • 勘探类型与工程量、储量间关系浅析

    魏子荣

    <正> 本文试图对我国煤炭工业系统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以下简称“五五”期间)提交的供建井的煤田最终地质报告中,根据不同含煤地层、构造和煤层类型投入的勘探工程量与所获得的煤炭储量等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便总结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改进今后工作,不当处请指正。

    1986年05期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阅读次数:65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 煤的孔隙度与煤质的关系

    朱春笙

    <正> 煤的孔隙度系指煤的孔隙体积占该煤体积的百分比。研究煤的孔隙大小与分布,及孔隙度与某些指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煤变质因素和瓦斯赋存规律的研究。我们在进行煤炭视比重课题研究的同时,利用所获大量实验数据进行了这项研究。

    1986年05期 29-3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阅读次数:88 ]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5 ]
  • 北票矿区找煤的新认识

    <正> 北票煤矿是辽宁省盛产优质炼焦煤的一个老矿区,现有储量已近尾声,工人队伍已开始向外转移。以往认定北票煤田褶皱构造不甚发育,以断裂为主;并认为愈往矿区北部,煤系上覆盖层愈厚,有煤也勘探、开采不了。在这一认识下,北票煤田的找煤一直局限在矿区边缘、盆地边缘、断裂边缘所谓的“三边”线

    1986年05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阅读次数:36 ]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 流量自然衰减的单孔抽水及坑巷突水水文地质计算

    张恭舜

    <正> 一、实例分析单孔抽水与坑巷突水过程中,常遇初始时段内水位、流量之间的q 值维持相对稳定,随后水位持续下降,流量自然衰减的现象。现以几个实例进行分析。(一)淮北平原某区70-15孔该孔新生界松散层厚为339.95m,底部有15~20m 厚的砂砾含水层,孔深至450m遇下石盒子组中粒砂岩漏水(6号煤层上),

    1986年05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阅读次数:92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 韩城矿区岩溶裂隙水及其治理

    苏连义

    <正> 韩城矿区煤炭储量丰富,其中位于奥陶纪灰岩(以下简称奥灰)含水层水位以下(380m 高程)的储量,占精查储量的36%以上,矿区深部受水威胁的储量可增到60%。因此,研究奥灰水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方法,是矿区的一项主要的地质工作。一、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本区的构造是控制本区水文地质边界的重要因素。东部韩城大断层F_1(见图)北

    1986年05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阅读次数:106 ]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 封闭式泵房

    宗坚

    <正> 湖南省煤炭坝煤矿现有四对矿井,总涌水量曾达8230m~3/h,单井涌水量曾达3329m~3/h。由于将开拓系统布置在煤层以上长兴组硅质灰岩或煤层以下茅口组灰岩之中,因此有一个坚硬耐压的封闭式泵房。虽然在“文革”前后的十余年中经常因故检修断电,水泵不能运转,水仓小,但由于泵房密封,运输大巷补作水仓,数千米大巷可容纳数万方水,八小时内来电即可排除积水,迅

    1986年05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阅读次数:65 ]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 ]
  • 弯曲测线多次覆盖在登封地区的应用效果

    乔夫,宋建国

    <正> 登封勘探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以西至伊河以东,南起登封勘探区深部,北至元古界露头。东西长约50km,南北宽约10km,在大约500km~2的范围内,红色基岩裸露,砾石广布、潜水位深、低山丘岭、沟谷纵横,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钻孔放炮困难,常规地震勘探无法获得完整的时间剖面。为解决这一难题,河南煤田地震三分队于1982年至1984年初试用了弯曲测线多次覆盖法,收到了比较好的地质成果。

    1986年05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阅读次数:64 ]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SW—B型记录仪的数据采集系统

    黄治华

    <正> SW—B 型地下水表综合参数记录仪,用于自动测量记录钻探过程中的钻压,泥浆进、出钻孔的流量,温度,比重等十项参数。其检测元件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输出的信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波纹较大,需要积分或取平均值的信号,例如流量、钻压等。另一种是在一段时间内平稳的直流信

    1986年05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鲁西南煤系测井相的解释效果

    周克成,张景考

    <正> 山东省西南部(包括巨野、济宁、兖州、滕县、枣庄等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煤产地之一。煤田的上部覆盖着较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以往依据岩心样品和古生物化石研究含煤地层及上覆地层,由于采样范围有一定的局限,代表性差,岩相和古生物相的分析不够准确,因而对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也就不够细致。

    1986年05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阅读次数:102 ]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浅谈提高钻探工程的经济效益

    李俊迈

    <正> 在煤田勘探中,钻探工程所耗费的资金,往往居各项工作的首位。我队近五年的统计资料表明,直接用于钻探工程的费用占全队费用的66%~70%,其中某勘探矿区的三个井田,直接用于钻探的费用约占73%,加上间接费用,约占整个勘探经费的80~90%。

    1986年05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阅读次数:72 ]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 ]
  • 排状合金钻进砾岩的效果

    邓喜平

    <正> 鹤岗煤田的上侏罗统南岭砾岩层,由于厚度大,砾径大小不等,胶结坚硬,给钻探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据乌山汪26个上千米深的普查孔统计,孔斜符合甲、乙级标准的钻孔有6个,其中最小倾角为14.3°,最大倾角为19°。而由于孔斜超限,未能穿过砾岩层的却有7个,其中孔斜最严重的82-3-5孔,孔深600m,倾斜角竟达51.3°。其余钻

    1986年05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阅读次数:57 ]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异形金刚石钻头在煤田钻探中的应用

    高大旺

    <正> 目前,我局煤田钻探中,仍有一些地方使用钢粒钻进方法,因而普遍存在着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自1983年8月以来,我局先后在两个井田开动4台S75绳索取心钻机,并在试验中,对金刚石钻头进行选型。经11个孔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及效果介绍如下:

    1986年05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阅读次数:75 ]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1 ]
  • 无粘土冲洗液在煤田钻探中的应用

    罗运昌,王三元

    <正> 我队在湘南煤田钻探时,常遇到以粉砂岩、砂质泥岩以及泥岩为主的大段煤系地层,这类地层水敏性强,遇水容易膨胀,孔壁不稳定;钻进中岩屑自然造浆严重,使冲洗液粘度升高,比重增大,流变性能变差。为解决这个问题,提高钻探速度,我们采用了无粘土冲洗液。华塘勘探区应用这种冲洗液打了19个孔,累计进尺8550.98m,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986年05期 61-6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喷射式反循环双动取煤管

    王洪文

    <正> 通用喷射式反循环钻具,很早就被用于破碎地层、风化带、断层带钻进,以提高岩心采取率。将其与普通双动采煤管相配,构成喷射式反循环取煤管,进行煤层取心钻进,是新疆八队于1982年大胆试验成功的。据我队试用认为,这种取煤管具有以下优点:(1)只要操作得当,岩煤心采取率可达90~100%。一般煤层厚度不超过1.5m 者,

    1986年05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1 ]
  • 日本煤田地质勘探方法现状

    王文寿,邓振琦

    <正> 一、煤田地质概况日本列岛属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褶皱的一部分,是现代地球上最活动地带之一。主要含煤地层有上第三系上新统七谷组,下第三系石狩群(北海道)、大迁组(九州),下侏罗统的来马组(本州飞、(马单)地区),上三叠统厚保组(本州山口一带)。属新第三纪上新世的煤田有:北海道的

    1986年05期 64-6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阅读次数:93 ]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研究方法讲座 第七讲 测井曲线的研究

    葛宝勋

    <正> 早在六十年代,测井曲线就已应用于沉积环境的研究。S.J.皮尔森(1970)在其所著的《测井资料地质分析》一书中就指出了岸外砂坝沉积、三角洲沉积和河道充填砂质沉积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还指出了海进型与海退型沉积的测井曲线特点。G.S.维谢尔等(1975)、M.A.卡里吉(1971)、J.P.小香农和A.R.达尔(1971)都应用了测井曲线来研究三角洲环境的沉积。由戴东林

    1986年05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阅读次数:77 ]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2 ]
  • 科技动态

    <正> 国际煤和含煤地层讨论会会议于1986年4月8日~10日在英国伦敦大学召开。与会代表来自15个国家共139位。我国煤炭部派韩德馨、徐嘉谟、关世桥三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内容较广,基本反映了当前国际煤田地质领域的研究现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986年05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阅读次数:24 ]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