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有德,丁焜
<正> 60年代以前,国外主要产煤国家的煤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兴建中小型矿井,增加人力和投资。近20年来,井型日益趋大,例如苏联60年代新建的矿井平均能力已达200万吨/年;在1970—1974年五年之中,年生产能力为90万吨以上的矿井数目比重由24.1%增加到37.2%,其产量比重由45.1%提高到60.5
1985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阅读次数:71 ]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刘若,吴一民
<正> 焦坪矿区位于陕甘宁盆地的东南缘,横跨黄陵、铜川、旬邑三县,面积约1000公里~2。笔者在对崔家沟、前河露天、建庄等地进行宏观调查的基础上,侧重对焦坪矿区建庄勘探区早侏罗世富县组“花斑泥岩”进行了室内研究,通过薄片鉴定、粘土矿物染
1985年02期 3-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阅读次数:68 ]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7 ] - 牛兴堂
<正> 长期以来,许多地质工作者认为石盒子组沉积时华北地区的古气候是炎热而干燥的。其中所夹之红层属于完全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堆积。这在我国地质界似乎已成定论。但是笔者经过多年对太行山东麓邯邢地区石盒子地层中所夹红层的观察和分析,认为这一定论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
1985年02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阅读次数:83 ]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4 ] - 栾绍堃
<正> 大通矿区8212钻孔所见,侏罗纪煤系底部风化壳,厚达70-80米。其结构是:底部为含砾砂岩、砂砾岩。砾石成分在接近基岩部位,以基岩砾石为主,砂泥岩砾石次之。过渡到中上部,则以砂砾岩砾为主,基岩砾石次之,或不见基岩砾石,砾径几厘米至十几厘米不等,下粗上细,渐变过渡。顶部为
1985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阅读次数:84 ]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胡崇瑜
<正> 韦州煤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部同心县境内。为一石炭二叠纪含煤向斜,轴向近南北,向北倾伏,两翼倾角20—30°,西翼稍陡,南端翘起。向斜中部煤层埋藏过深,现阶段勘探局限于垂深不超过1000米的两翼及南端。经普查,发现本煤田的煤种自东翼北端的气煤至西翼的无烟煤呈有规律地
1985年02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阅读次数:65 ]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5 ] <正> 陀螺测斜仪电脑数据处理装置 煤炭科学院建井所和轻工业部自动化仪表所合作研制的DT-3A型陀螺测斜仪电脑数据处理装置,经邢台等矿区50个钻孔2万米(最大深度500米)测深的试验,效果较好並通过
1985年02期 19-39+49-5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 ] - 尚玉坤
<正> 在分析断层性质及断层效应时,除断层和岩层的产状外,正确确定断层面和岩层面交线(简称断层交线或交面线)的空间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吴自强同志在《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年第1期《断层断距的计算方法》一文(以下简称吴文)中论述了“断层交面线位置的
1985年02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阅读次数:57 ]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1 ] - 林曾平,高洪烈
<正> 峰峰煤矿区是以溶隙充水为主的断陷盆地大水矿区,煤炭储量近一半受到奥陶纪灰岩(以下简称奥灰)水的威胁。在采浅部即上四层煤层的过程中,曾突水20余次,造成淹井事故达5、6次,最大流量2米~3/秒。
1985年02期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阅读次数:86 ]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3 ] - 夏镛华
<正> 焦作煤田矿床水文地质特点是:补给区宽广、水源丰富;断裂发育,水力联系活跃;煤层底顶承受水压高,突水频繁。一股各矿井涌水量为5-120米~3/分(图1),全局总涌水量400-550米~3/分。富水系数48米~3/吨。排水费合吨煤5元,约占原煤成本的20%。因此对矿井地下水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是本区极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1985年02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7 ] - 许鼎丰
<正> 超声成象测井仪问世多年,但在煤田勘探中却未能较广泛的应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开展超声成象测井工作仅两年多,对其认识还很不深刻,资料积累也较少,故在此只能谈一点浮浅认识,供大家参考。
1985年02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阅读次数:62 ]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刘家瑾
<正> 笔者于1981-1983年间在美国进修,先后在密苏里-罗拉大学(University ofMissouri-Rolla)、美国地质调查所地球物理分部(Branch of Geophysics,UnitedStates Geological Survey)及蒙特仪器公司(Mount Sopris Instrument Company)
1985年02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阅读次数:61 ]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万兆昌,张文周
<正> 在定量解释电测深曲线的工作中,由于野外地电断面情况复杂或电测深曲线电性分层不够明显,测区内电性参数的变化又往往难以掌握,因此,不少测区理论量板法的解释误差相当大,故有必要研讨定量解释的新方法。
1985年02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阅读次数:68 ]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陈纯杰
<正> 在长期测井实践中,我们发现CJ-1000型绞车的集电环由于本身结构原因,漏油严重,产生油污,致使电刷接触不良,环与环之间、环对地间绝缘低,直接影响到测井曲线的记录质量。
1985年02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阅读次数:55 ]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关胜宗,曹忠玺
<正> 多年来,煤田钻探使用各种双管单动和双管双动采煤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按质量标准严格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双管双动采煤器极易使煤心结构遭到破坏,煤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燃烧。阿式和
1985年02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阅读次数:59 ]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李宗恒
<正> 长期以来,人们在第四纪松散砂层中钻进,一直延用老的干钻或冲击钻进。不仅钻进效率低,岩心采取率不高,砂样结构往往也被破坏。 1981年初,我队在金宝屯施工,采取率要求为60%以上。该区上部覆盖着风成砂层,层厚约为80-70米左右,结构松散,孔壁易坍塌,施工难度大,采样较困难。我们
1985年02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阅读次数:52 ]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张平潮
<正> 我队计河井田的绝大部分钻孔都要穿过构造破碎带。采用一般的钻进方法,岩心采取率达不到地质勘探设计的要求,钻孔质量等级要降级,同时还影响钻月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曾先后使用了苏式取心器、仿日金刚石钻头长筒双管取心器、仿美
1985年02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阅读次数:69 ]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2 ] - 余克英
<正> 近几年我公司研制的SMQ—1型取心器,在提高煤系地层取心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未完全满足地质要求。取心质量达甲、乙级标准的钻孔仅为82.4—88.1%,甲级孔率为26.7—37.5%。煤心取心率只达到83%。1984年1-9月份,全公司甲、乙
1985年02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阅读次数:71 ]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褚家恒,陶岚亭
<正> 多年来我国煤田钻探的泥浆泵安全阀,结构陈旧,零件容易损坏,现场常因泥浆泵无可靠的安全防护,造成机械事故。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参考国内外各种泥浆泵安全阀的基础上,设计试制成功弹簧滚轮式安全阀。本文就其特点、结构原理及设计计算问题作一介绍。
1985年02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 葛宝勋
<正> 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勘探、开发矿产资源的需要,特别是对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国内外对沉积环境、沉积模式的研究日益深入,发展十分迅速.如1982年8月在加拿大汉密尔顿市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上,共列有40个专题组,其中直接与煤、油气有关的就
1985年02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阅读次数:78 ]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王大曾
<正> 瓦斯只是原始煤成气在煤层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而大部分都以煤出气的形式逸散了。 瓦斯是伴随着煤的形成而生成的,在成煤作用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产生瓦斯。因此,瓦斯的原始含量与成煤物质、成煤环境、煤的变质程度、煤层和围岩的性质等均
1985年02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阅读次数:66 ]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