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发政
<正> 昆明盆地中的现代沉积环境配置规律,作者己单独撰文发表于《煤田地质与勘探》工984年第5期。 以往的研究者,将盆地中大部分新生代沉积层划归第三系。为进行盆地的沉积演化分析和古今聚煤环境类比,作者对盆地中的
1984年06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阅读次数:84 ]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5 ] - 张伟才,肖达先,洪志奋
<正> 野茶坝泥炭产地位于湖北省利川县西北部的齐跃山东南侧,利川断陷盆地的一部分.从地貌部位看,泥炭产地为近北东走向的齐跃山(海拔约1800米)山前残丘间洼地(图1)。基底为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其上
1984年06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阅读次数:101 ]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 ] - 陈学敏
<正> 龙潭煤系是我国南方经济价值最大的含煤地层之一,广泛分布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以南的所有省区。笔者通过全国煤田预测工作,对华南龙潭组的对比及其沉积环境有一点粗浅的认识。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984年06期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3 ] - 子牛
<正> 由焦作矿院葛宝勋副教授主编的煤炭系统《沉积岩统一分类命名》,已于1984年10月9日在郑州由部地质局委托河南省煤田地勘公司主持召开的鉴定会上通过。鉴定会由
1984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阅读次数:49 ]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 方道恕,潘相铨,陈宝龄,唐朝信,刘海峰,苏理蓉
<正> 华东区的主要聚煤期在二叠纪。聚煤作用不仅延续时间长,从早二叠世初至晚二叠世,而且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和其它聚煤期相比较,煤的储量也最为丰富。其中鲁、苏、皖三省煤储量较为可观,闽、浙、赣三省虽较逊色,但也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煤储量,
1984年06期 26-3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阅读次数:96 ]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8 ] - 徐榜荣,秦廷武,艾洪寿,李春阳
<正> 滕南煤田为全隐蔽式煤田,位于山东西南部。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煤田基盘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上覆地层为上侏罗统和第四系。区域构造发育史与华北其它地区相似,燕山运动形成本区构造格局。煤田内褶皱平缓,以断裂发育为特征,并有浅成岩体
1984年06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阅读次数:90 ]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2 ] - 钟仕兴
<正> 读了本刊1984年第2期景开华同志《高级储量比例问题浅见》一文以后,根据笔者实践中的体会,也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矿井设计和生产的角度考虑,对建井
1984年06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阅读次数:73 ]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 ] - 吴臣奇
<正> 龙永煤田的地质概况及其褶皱构造特征,李绍明同志已作了详细描述(《煤田地质与勘探》1981年第4期,《龙永煤田褶皱构造特征的探讨》)。本文着重就该煤田煤层形变的影响因素和规律作如下分析。 众所周知,福建各煤田后期改造特别严
1984年06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阅读次数:84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2 ] - 许春枝,吴民成
<正> 元宝山煤田煤系地层上覆60余米厚的第四系。其岩性组成、含水性能直接影响露天矿的开发。我们通过对第四系沉积物特征的观察,联系本区冰川地貌特征,分析形成沉积物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及新构造运动等条
1984年06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阅读次数:61 ]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 柳滨
<正>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坡晚中生代海拉尔盆地群的伊敏煤盆地,储量巨大,煤种单一,是我国正在开发的六大露天煤矿之一。 1979年在伊敏露天精查勘探区东北方向4公里处五牧场附近发现烟煤,经煤质化验,W~f0.60—25.0%,A~g15—60%;Q~(?)6700—8300卡/克;C~r68—89%,H~r4.30—5.80%,y值0—19毫米,可划分为
1984年06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77 ]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朱绪田
<正> 峰峰矿区为一华北型石炭二叠纪煤田。区内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开展较早,但对奥陶系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奥陶系石灰岩水的排、供和综合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首先搞
1984年06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阅读次数:104 ]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 ] - 徐大宽,龚绍芬,孙少文
<正> 我省几个大水金属和煤矿区,多采用比拟法计算矿坑涌水量,基本上满足了生产要求。但对新建矿区如何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研究矿床水文地质勘探中所掌握的大量的涌水量、水位降深和矢径(虚构大井或矿坑至
1984年06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5 ] - 乔夫,杨来福,祝乃仓
<正> 豫西煤田勘探施工区处于低山丘陵、山前坡地,卵石、砾岩层密布,潜水位深或无潜水等困难的地震地质条件,难以钻井至潜水面下放炮。坑炮又得不到有效反射波,在有耕地处采用多个浅井(砾岩面以上)组合放炮,对农作物损害严重。这使地震勘探工
1984年06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阅读次数:75 ]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吴健君
<正> 用电测曲线的形态解释沉积相,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岩相古地理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笔者在沉积相分析中结合相模式、相标志采用了这种方法,证明它在勾画单孔沉积相的轮廓、判别沉积环境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
1984年06期 55-5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阅读次数:67 ]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4 ] - 王效华
<正> 频率测深法的电磁场振幅曲线,在理想的波区条件下,只考虑地面波的作用,特征比较简单,视电阻率曲线的变化与地层电阻率随深度变化的对应关系较明显,曲线类型较易识别。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r极距受到仪器功率、灵敏度的限制,不可能选得很
1984年06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戴中兴
<正> 当前,钻探用的金刚石表(孕)镶松装烧结钻头,其胎体通常是以WC(W_2C)-Co(Ni)粉为骨料,以其他金属合金为浸渍剂的合金。金刚石表镶钻头松装烧结胎体组织,由巢状(WC+W_2C)和网状浸渍合金组成。 巢状组织的性状从根本上决定着胎体的
1984年06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阅读次数:92 ]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彭江
<正> 我队在江西萍乡大屏山地区钻探时,使用偏重管防斜,试钻几个钻孔,取得了较好的防斜效果(表1)。 偏重管是在长约4米的加重岩心管一
1984年06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阅读次数:68 ]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温如
<正> 会议于1984年9月23日-25日在陕西省渭南市由渭南煤矿专用设备厂主持召开。来自焦作、徐州、铜川、淮北、阳泉等15个矿务局及有关院校,科研单位的33名代表应邀
1984年06期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阅读次数:61 ]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蔡致中
<正> 目前,我国煤田勘探系统广泛使用的四脚钻塔,整体性强,稳定性好,承载能力大。但是,由于钻塔重量大(3—4吨),构件多以及本身结构上的原因,拆装工作需在高空进行,操作既不安全,工期又长,搬迁
1984年06期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阅读次数:61 ]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吴贤涛
<正> 野外调查中,不少非生物成因构造,有时被误认为生物痕迹。这类构造,尤其是前寒武纪地层和深海浊流沉积中所见,外形上酷似痕迹化石。但往往是物理作用中的水流作用,沉积物中流体的移动、闪电、边缘矿物颗粒的位移、非岩化地层的变形、沉积物
1984年06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阅读次数:69 ]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蒋士钧
<正> 会议于1984年8月20日-24日在哈尔滨由煤炭工业部地质局和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联合主持召开。成果由煤炭工业部东煤地质局哈尔滨科研所和地质矿产部石油物探研究所提供。 三维地震技术是当代地震勘探发展的一
1984年06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36 ]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徐国堂
<正> 今年3月,我们在辽宁八道壕煤矿附近的国华乡见到农民在打水井时挖出的煤。5月再次赴现场,对该地沿近东西方向分布的6个见煤点做了进一步调查,在一套浅变质岩系
1984年06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66 ]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智顺
<正> 我们在东胜煤田进行地质踏勘工作时,发现在该煤田东南部侏罗纪煤系中有基性喷出岩体。岩石一般呈灰—深灰
1984年06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1984年06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阅读次数:32 ]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