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之同;
<正> 一、沉积建造概况 1.现代分布和对比在华东区,除山东省外,各省均有上三迭统,虽分布零星,却有规律。总体看,本区上三迭统可理成三条斜列的、呈北东向展布的、不连续的条带:南部条带位于闽西南并延至粤东;中部条带斜穿赣中,其东北缘跨皖南的歙县,西南端伸进湘东;北部条带贯穿苏南和皖南,其东北端可能入东海,西
1979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 门桂珍;
<正> 因子分析方法最早由C.Spearman提出,是用来研究一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或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的一种统计技术。1957年由克隆拜因(W.C.Krumbein)引进地质学,1962年,由英布里(J.Imbir)及普迪(E.G.Purdy)加以发展。因子分析以许多变量的相关关系为基础,将变量加以组合,构成最少个数的独立
1979年06期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阅读次数:77 ]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 ] - 朱丽英;
<正> 1972年,我们在对于早古生代煤的成因和性质的研究工作中,在显微镜下(光片和薄片中),发现了微古菌藻类化石,并见到了藻植体向煤基质过渡的中间类型。随后,经过努力进一步攻克了复型关,使之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照片1、2)。然而,由于镜下观察受切片方向的限制,很难看到全面的、完整的藻体形态。因
1979年06期 11-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阅读次数:95 ]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 ] <正> 我队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于冷水江矿区大跃、塘冲和接龙桥三个相毗邻的井田(图1)勘探工作中,在地质构造认识上,逐步打破了以往只孤立地考虑某一种断裂和褶曲可能引起的破坏和影响,或者单纯的描述和罗列构造现象的作法。通过野外调查,注重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并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看彼此之间的成生联系,构成什么样的构造型
1979年06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吴厚信;
<正> 我队在开展广东茂名煤田的普查勘探工作中,发现下第三系褐煤里具有一定对比特征的高岭石泥岩夹矸层。此种高岭石泥岩夹矸层在煤田中分布面积广,岩性特征明显,层位稳定,在煤田普查勘探中,凭它进行煤层对比,方法简单,依据可靠,从而解决了煤田煤层对比问题。
1979年06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阅读次数:90 ]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王仲三;
关于从斜钻孔中取芯计算岩层真厚度的方法,朱显芝同志早在《中国地质》1964年第4期上发表过《关于斜钻孔矿层或岩层真厚度计算方法的商榷》一文,提出在直孔中计算岩层真厚度的简便公式,即岩层厚度等于岩层假厚度乘岩芯倾角余弦值的公式,可以通用于斜孔。也就是说,斜孔中计算岩层真厚度,用不着采用前人的一些烦琐公式。嗣后,《地质论评》1965年第23卷第6期、《地质与勘探》1975年第5期相继刊登过类似文章。此外,该公式并编入《地质常用计算手册》等书。因此,据了解,长期以来该公式已为很多地质工作者所熟悉和采用。但最近有读者反映,由于《煤田地质勘探编录》中又引用了过去的比较烦琐的公式,从而引起了一些同志产生无所适从之感。现王仲三同志用简明的几何方法,进一步论证了简便公式的通用性、准确性,特予刊登,供读者参考。
1979年06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阅读次数:103 ]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2 ] - 邹文杰;
<正> 目前,一些技术文件和技术规范中,对误差概念的运用差别很大,有关同志对此理解亦很不一致。本文就此谈点个人看法,意在便于搞清有关的误差理论概念,裨益于实际工作。一、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对一个未知量进行多次观测,得到一个观测列,结果发现观测列中的每一个观测值既十分接近,又不完全相同,说明一切度量都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这中间必然存在着误差。
1979年06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 李竞生;
<正> 大家知道,无论是用有限差分法还是用有限单元法来离散水流力程,其结果均归结为解矩阵方程问题。对于线性流动问题,如果所得矩阵方程是低阶的,且系数阵的性质较好,则直接解法是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水文地质计算工作中,例如在进行水资源评价、矿床疏千计算时,涉及的问题通常相当复杂,为了逼近实际情况,保证计算精度,需要用迭代法解
1979年06期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阅读次数:111 ]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4 ] - 郑荣椿;
<正> 一云南第三纪褐煤盆地以各种不同形状、大小不一地星罗棋布于全省。盆地面积最大可达200余平方公里,褐煤单层厚度由数米至二百余米,盆地褐煤最大储量达80亿吨以上,第三系由成岩程度较差的粘土类土、砂、砾石及褐煤组成,地层沉积总厚一般300~500米,最大超过千米。地层沉积后仅经轻微的构造变动,有的盆地甚至还保留了原始的沉积状态。第三纪盆地有基底突水威胁的褐煤矿床,主要是指盆地基底由强岩溶含水层构成的(部
1979年06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阅读次数:119 ]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 廖继周;
<正> 我们曾在某矿区1172孔(清水孔)抽水试验结束后,在原试段中重新灌浆、堵漏。洗孔后重作抽水试验。对比灌浆前、后的试验结果,以了解泥浆钻进对抽水试验质量的影响。现将情况简述如下: 一、抽水孔的基本情况 1172孔布在岩溶、裂隙发育的茅口灰岩中(灰岩为本矿区主要含水层),钻探施工中四处钻具突然下落(空洞),冲洗液全消
1979年06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 ] - 王善华;
<正> 随着深部煤田不断发现和老勘探区煤层的延深,我队工作矿区孔深超过千米的钻孔逐年增多,面对这个现实,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深孔钻探任务。在1974年至1979年期间,先后完成了72个超千米孔,其中20个超过1100米,最深孔达1518.38米。1978年平均台月效率达521米。施工中我们采取的措施如下:
1979年06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 ] <正> 为适应煤田测井工作的需要,我们以目前现场广泛使用的TYFZ—4型组合测井仪为基础,采用时间取样技术,设计组装了双源距组合测井仪。一、仪器简介由于仪器是在TYFZ—4型组合仪的基础上改制的,所以其工作原理基本与TYFZ—4相同。这里我们只介绍如何利用时间取
1979年06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阅读次数:34 ]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正> 在复杂地层发生钻杆折断、跑钻、脱扣、套管脱落等孔内事故,往往断头靠壁,或由于计算和判断的错误,找不到事故头,给处理事故带来很大困难。湖北省第三地质大队利用测井方法准确测定孔内断头孔深,处理孔内事故获得较好效果,受到广大钻探工人的欢迎。 1.用视电阻率底部梯度法
1979年06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宫义;
<正> 上海纺织工业局洋泾水泥厂生产的超早强水泥,系硫铝酸盐型水泥。经一些地质勘探单位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护壁堵漏效果。现将该种水泥的特点及使用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介绍如下:
1979年06期 51-5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1 ] - 胡祁信;
<正> 在简易水文观测中,为了分别观测两个含水层的稳定水位,应在钻孔中将两含水层隔开。我们改制的旋拧脱滑式压力止水器,应用于隔离止水方便可靠,经300米以深的钻孔使用,每孔都是一次成功,克服了老式止水器(滑动式压力止水器)在孔内下降途中,容易因孔壁不规整,掉块或其他障碍使支撑部分受阻,导致止水返工的弊病。
1979年06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阅读次数:96 ]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马增福;
<正> 在煤田测井中,测量视电阻率等曲线时,多数测井队常用的公式是 n=K M/I (1) 式中 n—横向比例;K—电极装置系数;M—电压常数;I—下井供电电流。我队搞石油测井时,引入了一个公式,因为它使用方便,至今仍在使用。测量视电阻率、泥浆电阻率、微电极、井径、井温等曲线都能用得上。
1979年06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阅读次数:79 ]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正> 编辑同志: 贵刊1978年第3期所载《矿井无线电波透视法试验研究》一文,作者在“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写道:“根据重庆煤炭科学研究所试验结果,发射机功率为150瓦的电台和15瓦的坑透仪辐射的电磁波,在煤矿井下使用是安全的。”这一提法不妥。由于这涉及到重大的安全
1979年06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阅读次数:50 ]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高敬才;
<正> JJX—3型井斜仪出厂允许误差是正负30′,但在1°以内的倾角测量中,往往出现负值。例如,仪器读数为-20′时实际斜度为30′左右。在实践中摸索发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支承测量系的“下顶针”过度磨损所致。在此谈谈我的浮浅认识。 1.“下顶针”磨损为什么会出现负值?
1979年06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阅读次数:64 ]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正> 聚丙烯酰胺泥浆是当前国内外性能较好的一种泥浆。我队禹县梁北施工区第四纪冲积层较厚,其中夹有二、三层卵石和一、二层流砂。钻进过程中若不下套管,泥浆增稠较严重。有的钻孔泥浆粘度高达50秒左右,几乎天天调泥浆也解决不了问题,这样不仅钻效低、成本高、且易造成事故。从1978年10月开始试用聚丙烯酰胺泥浆,经两个钻孔试用,初
1979年06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亭;
<正> 《煤田地质与勘探》1978年第2期发表过《怎样鉴别和确定陷落柱》一文,我在此再介绍一种特殊的含水的陷落柱,也算对上文的补充。在有关书籍和文献中,对陷落柱内部堆积物的描述,大都认为是杂乱无章的垮落岩块被泥沙质紧密锈结,从而有人认为“陷落柱不含水”。诚然,一般陷落柱大多是地下
1979年06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 戚敬华;
<正> 目前,在煤田地震勘探中检波器组合已获得广泛的应用,而且有许多文章对此进行过讨论,但是,不管在应用中还是在文章中,其讨论多半集中于如何利用组合检波的方向特性去压制规律干扰(如面波),以及如何利用其统计效应去压制随机干扰,亦即,多半着眼于组合时检波器在地面的相对几何位置和关系。至于组合后检波器电气性能的变化
1979年06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阅读次数:109 ]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陈天水;
<正> 组合检波时,检波器的连接方式不同,其阻尼特性也不同,这对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适当选择检波器的个数及连接方式。《煤田地质与勘探》1979年第一期发表了“组合检波时检波器的不同连接方式对检波性能的影响”一文。作者在文章中认为,检波器串联时阻尼减小,而并联时阻尼增
1979年06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张保民;
<正> 引言为了巩固和发展地质力学,近几年我们在实践中证明,在显微层次里岩组分析可以在若干方面作出佐证,说明李四光同志对地质构造—褶皱、断裂应用力学性质作组合分析与个别处理的准确性。在微观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扬弃了一些国外的解析和作法,走我们自己的道路,希望同行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教,我们会在讨论中得出一条和谐的简
1979年06期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阅读次数:50 ]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1 ] - 蔺广茂;
<正> 1979年6月13日到7月7日,国家地质总局委托地质科学院,请美籍地质学家许靖华教授在成都西南地质矿产研究所讲授沉积学。许靖华教授长期从事浊流、湖泊、海洋沉积作用的研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国际沉积学会的会长,现任瑞士苏黎世高等工程学院地质系系主任,地质研究所所长。许教授讲授了四个问题:一、板块构造
1979年06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阅读次数:91 ]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3 ] -
<正>~~
1979年06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阅读次数:34 ]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