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双明;孙强;李识博;胡鑫;谷超;耿济世;周书涛;袁士豪;宋世杰;牛超;吴云;陈洋;
【目的】煤炭是我国的能源兜底保障。煤炭开采活动打破了原地应力平衡,引起包括岩体结构、地下水、地表环境等在内的从地下到地表的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多个圈层传导和耦合响应,改变了原有圈层的结构关系、赋存要素和功能服务。当前,研究煤炭开采的多圈层结构演化及保护利用,支撑煤炭的能源兜底保障,成为破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重要内容。【方法】围绕煤炭开采“深层扰动-浅层传导-表层显现-时空演化”(深-浅-表-时)的结构动态演化观念,从保障“生产、生活、生态”的角度,厘清煤炭资源开发的地质安全保障、生态保护、资源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元价值需求,揭示赋存、开采地质条件和多圈层动态变化关系。立足系统地球科学思想,基于煤炭赋存及开采的多圈层耦合关系与关联响应,系统阐述煤炭资源开采地质保障与地质条件演化、多圈层物质循环、多维信息响应及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研究理念。【结果】从科学内涵、科学问题、实施路径等方面,提出煤炭开采多圈层响应与减损保障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1)从“深-浅-表”三维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关系角度,理解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安全开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约束条件的关联性和多圈层关系的耦合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揭示多圈层结构体系下煤系资源与生态环境-水文地质的时空耦合关系;(2)获得煤炭开采应力-裂隙-渗流-化学等多场耦合关系和多圈层结构的时空响应及演化特征,阐明煤炭开采条件下多圈层结构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采动损害能量和信息从深部岩层到地表土层的传导规律和圈层边界响应机理(如岩-水边界、水-土边界、土-生边界、水-生边界),揭示地质赋存条件-煤炭开采扰动-生态环境约束的互馈机制;(3)建立基于“空-天-地-钻(井)-巷”的煤炭开采活动影响的“深-浅-表-时”多圈层结构全时空多源信息融合的智能感知及解译理论与方法,提取煤炭开采扰动下地质结构、水文循环和生态要素等多维度动态信息,构建服务煤炭安全绿色开采的多圈层结构-功能耦合演化模型,研发基于数据驱动的煤炭开采影响下多圈层响应的探测-监测-评价-优化-决策平台;(4)研究煤炭开采与地质环境互馈作用的多圈层结构及功能动态演化与调控机理,探索地质环境条件对开采活动的约束与通过开采工艺及模式调控的源头减损方法,建立基于地质适配约束的煤炭安全、绿色、生态理论,构建实现采前+采中地质服务--→采掘空间利用与地质数据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地质-工程-环境-生态”全流程一体化系统科研与工程服务业态,形成“机理+技术”和“平台+服务”的地质保障模式。【结论】煤炭开采多圈层响应及减损保障研究可为破解资源开采与地质环境制约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对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意义。
2025年10期 v.53;No.334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3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陈绍杰;江宁;张根旺;蒋春林;高群;
【背景】黄河下游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区大面积积水与矿区城市缺水、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复垦率低等问题矛盾突出,制约煤矿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探索利用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构建平原水库作为有效实现沉陷区水土资源集约开发利用和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更好地统筹其水土资源,解决沉陷积水和缓解矿区城市用水短缺问题。【方法】针对我国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平原水库建设利用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梳理总结,对比分析了“主动”与“被动”构建平原水库技术优势与不足,从4个方面介绍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主动构建平原水库的理论基础及现状,并在梳理各采煤沉陷区平原水库建设利用实践的基础上,对“主动”式构建平原水库发展进行展望及效益优势评价。【进展】(1)“主动”建设平原水库更有利于“蓄水-调水-供水”、增加库容和耕地复垦率,是有效解决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区大面积积水和缓解城市用水短缺局面的重要方法;(2)目前利用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构建平原水库多为沉陷积水形成之后,因势利导的“被动”构建,“主动”构建平原水库的实践较少且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技术体系;(3)沉陷积水-采动动态耦合地层损伤与演化、采掘计划-沉陷预测-库容调控优化、沉陷-积水-坝体的一体化全时序多方位智能监测等关键科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4)通过提前预剥离地表土壤“主动”构建水库,库容量增加30%~45%,耕地复垦率增加60%~70%,能有效保障区域农业和工业用水量,生态系统稳定。【展望】未来应加强基础理论相关研究以保障水库的安全修建和运营,在技术发展方面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全面打造“蓄水-复垦-碳汇”于一体的综合型智能生态水库,在政策和标准方面建立健全全链条技术标准体系,将沉陷区平原水库建设纳入矿区生态修复规划,保障政策的连贯性和资金支持,为进一步促进黄河下游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平原水库科学建设利用提供方向和思路。
2025年10期 v.53;No.334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毕银丽;李中庆;柯增鸣;彭苏萍;
【目的】西部干旱半干旱露天煤矿区水资源匮乏,严重限制了该地区生态修复进程。随着排土场土层重构与微生物复垦技术在矿区取得了初步的生态效应,亟待探究两者对典型植物水分利用特征及生长的影响,为加速矿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设置了4种土层处理试验方案(3层结构土层+对照(C-CK)、3层结构土层+接菌(C-AM)、混合土层+接菌(D-AM)、混合土层+对照(D-CK)),供试植物为紫穗槐,采用野外原位土壤水分蒸发与入渗试验手段、结合水的氢氧同位素分析方法,探究微生物复垦下重构土层水分分布及其对植物水分利用的影响作用。并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找出影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株高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和结论】排土场3层结构土层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且下设隔水层阻止水分渗漏,实现了对水分的保蓄作用。接种AMF区及对照区3层结构土层整体储水量较混合土层分别提高了9.1%、8.37%。复垦后接菌处理加速水分入渗,减少蒸发,增加了紫穗槐耗水量;接菌处理通过促进紫穗槐根系发育和光合作用提高了紫穗槐水分利用效率,C-A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C-CK、D-AM、D-CK处理的1.18、1.40、2.30倍。同时紫穗槐生长指标均呈现出C-AM>D-AM>C-CK>DCK的规律。三层结构能够有效蓄涵水分,协同AMF促进紫穗槐根系发育和光合速率,提升了紫穗槐对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三层结构土层联合接种AMF复垦技术可作为西部露天矿排土场的生态复垦措施,助力绿色矿山可持续发展。
2025年10期 v.53;No.334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0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宋世杰;李源红;王艺;刘露;田雨;谈庆钰;
【背景】定量评估沉陷坡面水土流失产生的经济损失,不仅是科学制定采煤沉陷区水土流失经济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高效治理的重要基础。【方法】以陕北典型黄土采煤沉陷区内不同形态的沉陷坡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室内测试、环境经济学分析等方法,构建了采煤沉陷坡面尺度的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采煤沉陷坡面水土流失经济损失的变化规律。【结果和结论】(1)构建了包含4个子系统(土壤水分损失、土壤养分损失、土地废弃损失、泥沙损失)及8个量化指标(土壤水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土壤速效钾损失量、土地废弃面积、泥沙滞留量、泥沙淤积量)的采煤沉陷坡面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定量评价指标体系。(2)黄土沉陷坡面水土流失导致的水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的经济损失均随坡度的增大而明显减小,而泥沙滞留的经济损失会随坡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3)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水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产生的经济损失均在“直线坡+≤5°”时达到最大,而土地废弃、泥沙滞留、泥沙淤积产生的经济损失均在“直线坡+>15°”时达到最大。(4)直线形和凸形、复合形、凹形沉陷坡面水土流失的总经济损失随坡度增大依次呈现“先增后降”“持续下降”“先稳后增”的变化规律。(5)泥沙滞留、土壤有机质损失、土地废弃等3项经济损失总和占黄土沉陷坡面水土流失总经济损失的91.69%,应作为沉陷坡面水土流失事后高效治理和经济补偿的重点。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中游采煤沉陷区水土流失的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0期 v.53;No.334 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5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陈超;宣昂;胡振琪;王一鸣;张家超;王果;杨福芹;
【背景】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研究高强度采煤扰动下地表水体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是缓解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矿区煤-水矛盾的基础和前提。【方法】采用1980-2023年间10期遥感影像数据,基于ArcGIS平台实现榆神府矿区地表水体信息提取,揭示地表水体时空演变特征。结合累积量斜率变化分析法(slope change ratio of cumulative quantity,SCRCQ)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定量解析气候因子与人类活动对地表水体面积变化驱动力的贡献度。【结果和结论】(1)榆神府矿区地表水体面积呈现显著“W”形复合演变轨迹,1980-2023年间面积净增约9 km~2,具体表现为萎缩(1980-1990年,-3.91 km~2)、恢复(1990-1995年,5.44 km~2)、持续萎缩(1995-2018年,-15.77 km~2)和迅速增长(2018-2023年,23.25 km~2) 4个阶段特征。(2) SCRCQ模型量化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地表水体面积变化的贡献度为81.3%(气象因素贡献度为18.7%),其中年均气温(+17.43%)是主要气候驱动因素,降雨量对水体面积变化呈现负向作用(-3.84%)。(3) GRA模型分析显示,人类活动对矿区地表水体面积的影响强度依次为耕地面积变化(0.88)>人口数量变化(0.82)>煤炭开采量变化(0.51),其中耕地面积变化对矿区地表水体面积变化的影响程度最高。研究进一步证实,高强度人类活动是驱动矿区地表水体演变的主导因素,研究成果为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矿区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0期 v.53;No.334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3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涛;高颖;范立民;杨军伟;
【背景】榆神矿区煤炭开采逐渐向厚土层分布区转移,导水裂隙带以上饱和土持续释放水,导致矿井排水负担加重。为此,以陕北榆树湾煤矿为例,开展采动作用下有效隔水土层释水机理及矿井涌水预测研究。【方法】采用常规水化学、同位素水化学和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方法,定性和定量识别了矿井主要充水水源。通过压水试验研究了煤炭开采中有效隔水土层所在整体下沉带的附加应力场特征,并利用土层有效应力线图形分析法研究了基岩含水层疏放后有效隔水土层附加有效应力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双重驱动力下有效隔水土层固结释水量计算模型,阐释了其释水过程。并提出了直接-间接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与4种涌水量预测统计模型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可靠性。【结果和结论】(1)常规水化学、同位素水化学和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对矿井充水含水层识别结果分别为:离石组+保德组黄土层占比50.71%、61.08%和57.00%,直罗组基岩含水层占比49.29%、38.92%和43.00%,其中同位素水化学和微生物识别结果更加可靠。(2)有效隔水土层固结释水的驱动力包括整体下沉带采动附加应力和下伏含水层疏放后附加有效应力2种类型,其中研究区采动附加应力为0.2 MPa,下伏含水层疏放后附加有效应力受有效隔水层厚度和疏放水头高度影响。(3)基于一维固结理论,揭示了土层固结释水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增长阶段和增长衰减阶段,研究区离石组黄土完成95%以上的固结需要329 d,保德组红土完成95%以上固结需要17 833 d。(4)联合大井法涌水量计算公式和土层固结释水方程,提出了矿井直接-间接充水含水层综合涌水量预测公式,预测3 a后矿井涌水量将达到1 215.59 m~3/h,与统计预测方法结果 1 229.40 m~3/h相近。研究成果可为砂土基型保水采煤分区涌水量预测和水害防治提供借鉴。
2025年10期 v.53;No.334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杜臻;张茂省;员少奇;孙萍萍;冯立;
【目的】半干旱区煤炭集中开采容易引发植被退化与土地格局重构。为识别采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征并支撑差异化修复,需定量对比采煤区与非采煤区的植被、土壤含水量与土地利用变化。【方法】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区,构建“采煤影响区-非采煤影响区”并行基线,并在风沙滩与黄土丘陵沟壑两类地貌内进行对照。基于Landsat年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采用Theil–Sen与Mann–Kendall分析像元级趋势Z与显著性P;使用1 km时空连续地表土壤含水量数据(2000-2020年)计算分区均值;结合多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转移矩阵,量化主要转化通道。【结果】(1) 2000-2020年榆林市NDVI整体升高,均值由0.273 5增至0.497 4,年均增幅0.011 2;显著改善区面积达到17 224.17 km~2,轻微改善区为23 686.34 km~2,退化区合计493.23 km~2,占比约0.91%。(2)采动差异显著:采煤区NDVI总量增幅92.17%,高于非采煤区的81.31%,采煤区年均增速4.85%,远高于非采煤区的年均增速4.33%。采煤区Z值普遍偏高且P<0.05,呈稳定上升,而南部非采煤区P值大多数>0.08,变化不显著。风沙滩地貌采煤区NDVI增长率较非采煤区高13.64%;黄土丘陵采煤区增长率较非采煤区高2.11%,增强了结论的可比性。(3)土壤含水量同步改善但水平偏低,全区土壤含水量由0.202 5 m~3/m~3增至0.253 5 m~3/m~3,增幅25.1%;采煤区由0.180 0 m~3/m~3增至0.228 6 m~3/m~3,增幅为27.0%;非采煤区由0.212 0 m~3/m~3增至0.263 5 m~3/m~3,增幅24.3%。非采煤区的含水量始终高于采煤区,且增幅较为稳定。(4)土地利用结构重塑与采动同位:采煤区草地和林地保留率分别为88.67%和88.76%,低于非采煤区的91.4%和91.96%;采煤区建设用地由42.9 km~2增至525.1 km~2,增至12.2倍,而非采煤区建设用地由119.6 km~2增至381.0 km~2,增至3.19倍。【结论】榆林市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整体显著改善,但区域差异同步扩大。尽管采煤影响区的植被基线水平低于非影响区,但在土壤水分提升条件下表现出更强的波动性。采煤影响区草地和林地的保留率低于非采煤影响区,但建设用地扩张程度远大于非采煤区,且与局部植被退化空间高度一致。研究成果定量揭示了采动扰动与生态恢复的叠加效应,讨论了土壤含水量在植被响应机制中的主控作用,提出了基于煤炭资源开发规划与生态敏感性区划的分区管控思路,为半干旱区的差异化修复与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支撑。
2025年10期 v.53;No.334 6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7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韩力;李人杰;毕银丽;
【背景】粉尘污染是露天煤矿开采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生态修复作为重要的治理手段已在矿区广泛应用,但其中植被配置对粉尘迁移的作用机理仍缺乏系统研究。【方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构建涵盖风场重建、粉尘迁移和植被滞尘的综合模拟框架,设置不同粒径和风速工况,系统分析粉尘迁移规律,并进一步引入植被配置变量,研究其对风场分布与粉尘迁移的影响。【结果和结论】(1)矿坑风场分布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中心区域风速较为均匀,而边缘涡流区为粉尘积聚的核心区域。(2)粉尘迁移受粒径与风速共同作用。小粒径粉尘扩散能力更强,在下风向数百米处仍保持明显浓度,是区域污染的主要因素;大粒径粉尘受重力作用,主要沉降于坑底和近地层,对远距离影响有限。高风速条件下,部分颗粒会因强风作用发生再悬浮并增强远距离迁移风险。(3)植被配置在滞尘中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种类方面,乔灌结合的混合配置表现最佳,高大乔木可削弱近地风速,低矮灌木可滞留底部粉尘,两者互补使可吸入颗粒物峰值浓度降低约50%;植被布局方面,错列式较行列式更有利于打破气流通道,在植被区形成低风速区和小尺度涡流,延长颗粒物滞留时间并促进沉降,使平均浓度降低约25%,局部高浓度区范围显著缩小。研究结果可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中的植被配置优化及粉尘污染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10期 v.53;No.334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0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路;华照来;黄浩;李增林;任帅峰;王嗣桐;
【背景】风化基岩含水层是陕北侏罗纪煤田煤炭开采的主要充水含水层,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性评价是顶板水害防治的关键。【方法】以陕西曹家滩煤矿12盘区为研究区,分析2~(-2)煤层上覆地层结构与覆岩岩性结构类型,确定风化基岩层为煤层上覆主要充水含水层。选取砂地比、砂岩厚度、风化影响指数、风化基岩埋深、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RQD及视电阻率作为评价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性指标,将层次分析法(AHP)、变异系数法(CV)、灰色关联分析法(GRA)进行耦合,构建含水层富水性综合评价模型(AHP-CV-GRA),计算各个富水性指标的权重,对各个指标进行叠加分析,得到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性分区预测结果。【结果和结论】2~(-2)煤层富水性分为相对强、中等和相对弱3类富水区,并结合瞬变电磁富水异常区探测结果进行验证,富水性分区结果中相对强富水性区域大部分对应风化基岩底界低阻异常区域;为了更加准确地验证AHP-CV-GRA组合方法评价的富水性结果,根据122104工作面井下疏放水量结果对该富水性分区结果进行验证,井下疏放水量大的区域富水性相对较强,发现该富水性分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AHP-CV-GRA方法能够相对科学地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
2025年10期 v.53;No.334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5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